江西 陳國林
詩歌鑒賞訓(xùn)練四則
江西 陳國林
(一)蜀道后期①
張 說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yù)期程。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②城。
[注]①蜀道后期:指作者出使蜀地,未能如期歸家。后期,是落后于所預(yù)定的歸期的意思。蜀,今四川一帶。②洛陽:當時的首都。武則天稱帝后定都洛陽。
1.試對“客心爭日月,來往預(yù)期程?!边M行賞析。
2.簡析本詩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賦得自君之出矣
張九齡
自君之出矣,不復(fù)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3.本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4.分析詩歌后兩句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shù)手法?
(三)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①
王 維
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②。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fù)值接輿醉③,狂歌五柳前。
[注]①《新唐書·王維傳》:“別墅在輞川,地奇勝……與裴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雹阡郎核鲃拥臉幼?。也可以指流水聲。③接輿:春秋楚隱士,裝狂遁世。
5.首聯(lián)寫景有什么特點?請結(jié)合“轉(zhuǎn)”“日”進行分析。
6.全詩在寫景和寫人之中,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初發(fā)揚子注寄元大校書
韋應(yīng)物
凄凄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
今朝為此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韋應(yīng)物曾客游廣陵,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廣陵的朋友,公元763年(代宗廣德元年),韋氏被任命為洛陽丞,在乘船離開廣陵赴任洛陽的時候,寫了這首詩寄給他。
7.“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兩句歷來為人稱道,請簡要分析其藝術(shù)特色。
8.詩歌的后兩聯(lián)在表達上有何特點?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試結(jié)合詩歌分析。
參考答案:
1.“客心”指的是游子之心,“爭日月”好比同時間進行一場爭奪戰(zhàn)。一個“爭”字把處在這種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來了。“來往預(yù)期程”是申說自己所以“爭日月”的緣故。公府的事都有時間規(guī)定,要事先進行準備,做出計劃,所以說是“預(yù)”。十個字把詩人當時面臨的客觀情況,心里的籌劃、掂量寫得淋漓盡致。這十個字又為下文的描寫埋下了伏筆。使蜀的日程本就安排的十分緊湊,然而詩人回歸之心更加急切,他要力爭按時回洛陽與家人團聚。
2.詩人原定秋前趕回洛陽的計劃落空了,心情格外惆悵,然而作者隱去此情,埋怨起秋風。作者運用擬人化手法避免了直率無味。且秋風先至,想象親人們必然會翹首企盼,更突出了詩人想和家人團聚的急迫心情。
3.通過“殘機”“滿月”等意象,塑造了一位因為丈夫遠出久而未歸,百無聊賴、無心勞作、因思念而日益憔悴的思婦形象。
4.后兩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思婦因為日夜的思念,容顏憔悴,宛如那圓圓的明月,在一天天減弱它的清輝,變成了殘月。生動形象,委婉含蓄,真摯動人,美感鮮明。
5.首聯(lián)寫山中秋景。寒山轉(zhuǎn)變得格外郁郁蒼蒼,山是靜止的,一個“轉(zhuǎn)”字,便憑借顏色的漸變而寫出它的動態(tài)。日日潺湲,秋水緩緩地流向遠方。水是流動的,一個“日”字,卻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響,動靜結(jié)合的畫面。
6.抒寫詩人的閑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首聯(lián)和頸聯(lián)寫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詩人選擇富有季節(jié)和時間特征的景物——蒼翠的寒山、緩緩的秋水、渡口的夕陽、墟里的炊煙,有聲有色,動靜結(jié)合,勾勒出一幅和諧幽靜而又富有生機的田園山水畫。詩的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寫人,寫詩人與裴迪的閑居之樂。倚杖柴門,臨風聽蟬,把詩人安逸的神態(tài)、超然物外的情致,寫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則把裴迪的狂士風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全詩物我一體,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7.借景抒情。描寫了詩人乘船往洛陽方向漸行漸遠,在迷茫的煙霧之中,他還不停地回望廣陵城外迷蒙的樹林。忽然聽到廣陵寺廟里的殘鐘余音,從朦朧的煙樹中隱隱傳來。借鐘聲和遠樹,透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無一字寫情又字字含情,主觀情和客觀景有機交織在一起。
8.后兩聯(lián)直抒胸臆,抒寫內(nèi)心感慨。詩人望著滾滾東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嘆分別容易重逢難,后會之期難以預(yù)料;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寬慰,自己身世漂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世事又怎能由個人做主呢?后兩句蘊含了詩人羈縻漂泊、無法自主的身世之感。
江西省贛南師范大學(xué)科技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