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書岐
上黨廉吏(連載三)
■ 馬書岐
李熹出生于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字季和,上黨銅鞮(今沁縣)人。他的父親李全,是東漢時的大鴻臚,主管對外事務,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外交部長。李熹博學多才,德行高尚,被視為賢良,聲望很高。朝廷屢屢召他去做官,他都堅辭不就。司馬懿任他為太傅屬,他再三假借有病推辭不肯到任。司馬師主政時,特派郡縣官員駕車接他,而他卻在泫氏(今高平)偷偷下車,步行二百余里返回家中。這時,其母病重,不久去世。人們?yōu)榇私豢诜Q贊李熹棄官盡孝的志節(jié)。此后,李熹難卻朝廷的盛情拜請,出任并州別駕。驍騎將軍秦朗路過并州,州將畢軌敬仰秦朗,欲以超乎常規(guī)的儀式歡迎秦朗。李熹直言進諫,勸畢軌取消了這一計劃。
李熹為人正直,有謀有略,敢說真話,為司馬氏家族極盡忠臣。司馬師輔佐曹魏政權(quán)時,李熹為大將軍從事中郎,不久轉(zhuǎn)任司馬、右長史。后隨司馬師計伐毋丘儉,事平之后,升任御史中丞。
魏咸熙二年(265),司馬炎逼魏主曹奐禪位,即位為晉武帝。此時李熹以司隸校尉行司傳事,上書彈劾故立進令劉友、前尚書山濤、中山王司馬睦和故尚書仆射武陔等各侵占官府三更稻田,并提出“請免濤、睦等官。陔已亡,請貶謚”。對于這種不畏權(quán)勢,敢于檢舉的行為,晉武帝司馬炎大加稱贊:“今熹亢志在公,當官而行,可謂‘邦之司直’者矣。”李熹由于“當官正色,不憚強御”,“為二代司隸,朝野稱之”(《晉書·李熹傳》)。
后西晉皇太子司馬衷立,李熹任太子太傅。
李熹一生,位極人臣,始終廉潔自守,清素貧儉,從來沒有以權(quán)謀私,以至家里面幾乎沒有錢財儲積,他的家人、親戚、朋友還拿出衣食與李熹共同使用。李熹死后,皇帝追贈太保,謚曰成。
官場之事,在位時讓人敬畏是很容易做到的。去位之后,還能夠時常讓人想起念起,卻是不容易的。
元朝至元年間,沁源縣有位縣官名叫張德齡,在沁源主政三年,讓沁源人至今不忘。
張德齡,字友仁,潞州壺關(guān)縣人,青年時就以儒業(yè)著名,最早任河南舞陽主簿,至元十三年(1276)春,任沁源縣尹。下車之日,首以勸農(nóng)興學為要務,訪貧問寒,救恤鰥寡。張德齡一身正氣,不避權(quán)勢,廢除了許多擾民雜役,狠剎官場貪鄙之風。在他的住所一般不接待前來拜訪的有錢豪紳,也不接受他們的宴請。張德齡的這些做法使得一些以前財大氣粗、仗勢欺人的人聞風而收斂,一些街面上的小混混改惡自新。張德齡審案的時候,經(jīng)常邀請一些百姓現(xiàn)場旁聽,議刑決獄,剖判曲直,明辨是非,使得原告被告均能心服口服。到沁源署政不到一月,沁源世風一變,百姓都說來了個好官。
武鄉(xiāng)有個積案,有個鄉(xiāng)民叫孫元住,他家附近有個商人趙伯英家被盜,懷疑是孫元住干的,告官后孫元住被捕入獄。此案以前的縣官也審過好幾次,但一直不能斷,致使十多人受到牽連。孫元柱申訴到沁州,州官知張德齡斷案神明,就讓他對此案進行復審。張德齡說:“案件越是復雜,越要詳察,哪有查不清的?”于是,他推究原情,查出孫元柱果系冤枉,給予平反。
張德齡在沁源主政期間,沁源的告狀者越來越少,監(jiān)獄里竟然沒有犯人??h里的官吏因為他的賢明而潔身自好,一些以前好鬧事的人因為他的賢明而不忍再犯。張德嶺在公務之暇,經(jīng)常到書院學堂視察,有時候還親自講授,在縣內(nèi)大樹文明之風,使縣民皆知禮義廉恥、愛親敬長的道理。他到任的第二年,春旱,百姓吃糧困難,他帶頭捐出俸祿。一些有錢的人家也紛紛出粟賑貸,使受災的百姓度過災荒。沁源縣有綿上關(guān),是一處軍事要塞,以前關(guān)上駐軍常有擾民之舉,自張德齡到任后,號令嚴肅,告誡駐軍官兵,若再有犯民者,將嚴懲不貸。這條命令被延續(xù)多年,沁源百姓多受其惠。
張德齡在沁源三年,興利除害,盜賊潛息,以至外戶不閉而犬吠無聞。張德齡是一位廉吏,也是一位能吏,合而稱之為循吏,也叫良吏。三年期滿,張德齡走的那一天,沁源百姓空巷以送,大家都說:“你為何來得這樣遲而又走得這樣早呢!”
元朝時,上黨出了個秦起宗,官做到中臺御史、撫州路總管,一生耿介廉潔,事跡被寫入《元史》。
秦起宗,字元卿,元上黨(今長治市)人。自幼學習刻苦。因家貧無紙,其父秦順削柳樹皮為竹簡狀,寫字授他,起宗誦讀熟了,削去字跡再寫新字。17歲時,起宗學通蒙文,征召為武衛(wèi)譯史。御史中丞塔察爾愛惜他的才華,遷升他為中臺譯史,翻譯蒙漢文件。后升至太子家令司典簿官,遷南臺御史,再改中臺御史。
元朝時的監(jiān)察系統(tǒng)比較完備,中央設(shè)御史臺,稱為中臺或內(nèi)臺,總管全國官員風紀。中央之下,常設(shè)兩個行御史臺,江南的稱為南臺,西北的稱為西臺,再往下,還有22道肅政廉訪司,巡視全國185路。秦起宗做到中臺御史,進入了監(jiān)察系統(tǒng)的最高機構(gòu)。
中央御史臺的主管官名叫中丞和尚,是中臺御史的頂頭上司。秦起宗在擔任了中臺御史之后,發(fā)現(xiàn)他的頂頭上司中丞和尚涉嫌腐敗。秦起宗“微行得實”,不敢隱瞞,于是向皇帝舉報。中丞和尚罪行有二:一是受人婦人,用今天的話就是接受性賄賂;二是賤賣官屋,從中漁利。
秦起宗要見皇帝,內(nèi)侍“不報”,秦起宗只好跟著皇帝要見的其他官員混了進去,其他官員走后,秦起宗向皇帝報告了中丞和尚的腐敗行徑,皇帝沒有表態(tài),秦起宗就長跪不起?;实垭妨钏穑膊黄?。晚上皇帝要睡覺,他只好退出去。第二天繼續(xù)跪。這天皇帝要冊立太子,按慣例要大赦天下,秦起宗跪在地上說:“不罪和尚,無以正國法。”于是,元文宗同意了,和尚伏法。文宗皇帝說:“做御史就應該這樣?!?/p>
和尚案過去不久,福建肅政廉訪使布扎爾,居然與他父親的小妾勾搭成奸,還鬧出人命,秦起宗再次彈劾他“瀆亂天?!?,朝廷將其革職,流放到嶺南。
秦起宗后來由中臺御史改任都漕運使,又改任撫州路總管。到任后見招待鋪張奢侈,就問這些費用從哪里支出,小吏說:“都是從百姓那里借來辦理的?!鼻仄鹱隈R上命人歸還百姓,辦公用具僅夠用而已。并因此事告誡眾屬下說:“我從農(nóng)民起家,安于儉約,并希望借此教化百姓?!比温氁荒?,請求回歸老家,朝廷賜官兵部尚書,卒謚昭肅。
明洪武年間,武鄉(xiāng)縣有位書生,名叫龐清,經(jīng)十年寒窗,一舉考中進士,因清廉耿直,被選為監(jiān)察御史。有一次,朱元璋派人召他入宮議事,他沒有按時赴召,稍有遲到。朱元璋問他遲到原因,龐清回答說:“老父親從老家武鄉(xiāng)趕到京城看我,今天要走,我因為送老父而遲到?!敝煸耙尚凝嬊逭f謊,就派人從龐清的住所沿路查視,果然找到了龐清的老父,又查了龐父的行裝,見所帶只有幾沓祭祀所燒的紙錢和一辮蒜而已。派去的人回來如實匯報給朱元璋,朱元璋聽后大喜,對龐清說:“你的名字叫龐清,果然一清至此,真是不愧厥名呀!”于是,當場手書“惟清”二字賜之。
龐清后來出任揚州府知府,死后入鄉(xiāng)賢。
呂昭在擔任沁州知州之前,是一個小小的縣丞。
呂昭是江蘇昆山人,從小就特別喜歡學習,按照古人的教導做人。明洪武年間被推薦為徐州訓導,曾上書言民事,因符合皇帝的旨意,改授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丞??h丞是從七品,相當于今天的副縣長,負責糧秣征稅。呂昭看到浦城多荒地,便拿自己的工資買來種子,分給無產(chǎn)者,讓他們開荒種地,并且不用他們還種子錢。后來,浦城漸漸富庶起來。明永樂中,呂昭一下子從縣丞升為沁州知州,知州是五品官,相當于今天的正地師級干部,屬于越級提拔。百姓聽說呂昭提拔要離開浦城的消息,紛紛趕來送他,為了感謝他在浦城的恩德,還送給他好多銀子,以資路費。呂昭感謝了大家的好意,銀子卻一兩不收。
浦城到沁州約有兩千多里,呂昭一路趕來,誰知剛到杭州,就沒錢雇船,只得改走陸路。一路上曉行夜宿,吃盡了苦頭。好不容易到了徐州,進入北方,沒料到北方天寒,呂昭是南方人,沒有帶夠御寒的衣服,數(shù)著口袋里僅有的那點銀兩,不敢奢侈,買了一件便宜的毯子,披在身上,雇了一頭小毛驢,承諾到了沁州之后再付腳錢。前后大概走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趕到沁州任上。
呂昭在沁州興學勸農(nóng),辦事公平,《沁州志》有載。呂昭做官的信念就是官者戒貪,一貪百腐。他曾給他的兒子遺書說:你如果為官不廉,就不是我的兒子,我在地下也不會原諒你。兒子呂旦,任河南按察司僉事、建昌府推官,性格高潔,同呂昭一樣廉潔。
明朝天順年間,有個潞州人名叫廉政,字養(yǎng)民,是天順三年(1459)的舉人。中舉后,他被安排到山東安丘縣任知縣。任期間他政績突出,仁惠聲著,又被調(diào)任河南澠池知縣。到任之日,正是澠池遭遇大災之時,餓殍遍野,廉政急忙展開救災。這時,州府官員竟然前來催逼賦稅,原來是前任并未將澠池災情上報。廉政趕忙將澠池縣的受災情況據(jù)實上報朝廷,得到朝廷蠲恤,使好多災民得到安置。
廉政全力救災的行為得到上司的認可。災情過后,上司又將一起棘手的案子交給廉政審理。原來在洛陽一帶,司馬家族勢力很大,拉幫結(jié)派,而且居官洛陽,貪腐成風,為害一方,百姓狀告其家族的狀子在監(jiān)司手里高摞尺余,監(jiān)司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審案人選,今見廉政初任河南,辦事果敢,廉潔有聲,于是就把司馬家族一案交于他辦。廉政接案以后,不畏強勢,不受賄賂,查得實據(jù),按律治罪。有人為廉政擔心,勸他說:“司馬一案,盤根錯節(jié),牽動上層,當心報復。”廉政說:“我寧愿不要這頂官帽,也要懲治這幫壞人,要我和他們同流合污,做殃禍百姓的蠹蟲,廉政永不敢為!”
后來,廉政因為一件小事違背了巡按之意,被革職,回歸原籍。廉政回到潞州后,居一年而逝。百姓思之,入名宦。
(責編:于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