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浩 劉訓練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000)
馬基雅維利思想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與影響
劉學浩劉訓練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000)
作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馬基雅維利在20世紀初被介紹到中國,并逐漸為中國知識分子了解和研究。他的代表作《君主論》在中國有多種版本。馬基雅維利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近代中國國家建構的時代主題,也啟發(fā)和影響了一些中國知識分子。但是,馬基雅維利的思想遭遇到的更多是拒斥和批判。本文描述了馬基雅維利思想在近代中國的傳播過程,并分析他的思想在近代中國的影響。
馬基雅維利;《君主論》;國家理性論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傳統(tǒng)中國被動地開啟了現(xiàn)代化進程。在政治領域,傳統(tǒng)的君主專制政體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均出現(xiàn)嚴重危機,對外不足以應對和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壓迫,對內(nèi)不能回應和容納社會經(jīng)濟變遷產(chǎn)生的新的政治訴求。顯然,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制度路徑與思想資源已經(jīng)無法支撐上述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任務,而在歐風美雨的催生下,近代中國人開始參照、借鑒西方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經(jīng)驗與理論。然而,自古希臘以來,西方的政制復雜多樣,政治思想主題與理論范式幾經(jīng)轉(zhuǎn)換,構成了一種與“一以貫之型”中華政治文明在制度形態(tài)、思維方式與話語體系方面截然不同的“多元演變型”政治文明傳統(tǒng)。面對一個如此異質(zhì)并且內(nèi)部多樣的政治文明傳統(tǒng),中國人做出了怎樣的攝取與轉(zhuǎn)化,并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近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發(fā)展進程便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和探討的議題。
本文旨在考察馬基雅維利 (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的著作與思想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時間下限設定在1949年),特別是考察他的國家主義思想是如何被近代中國人認識、理解、吸收和轉(zhuǎn)化的。①選取這樣一個主題乃是基于如下考慮:雖然數(shù)個世紀以來,學術界圍繞馬基雅維利思想的詮釋存在著諸多的爭議,但他卻被公認為“西方現(xiàn)代政治學的奠基人”,他生活的時代是西方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的關鍵時期、意大利文藝復興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棙點,馬基雅維利深厚的古典學修養(yǎng)、強烈的時代意識、敏銳的政治分析能力、卓越的寫作技巧和犀利的文風使他在西方思想史上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無論是他積極謀求意大利統(tǒng)一的愛國主義情懷還是他對現(xiàn)代政治的深刻洞見,都使他的著作和思想與近現(xiàn)代中國的時代主題產(chǎn)生明顯的關聯(lián)。
的確,自馬基雅維利的名字在20世紀初出現(xiàn)在中文知識界起,中國人對馬基雅維利及其主要思想絕對是不陌生的。不僅馬基雅維利的主要著作《君主論》在近代中國有多個版本面世,他的名字與簡介還出現(xiàn)在多種出版物中,無論是在政治學還是歷史學甚至文學藝術等學科的教科書中,還是在專業(yè)學術雜志和大眾報刊上都有他的蹤跡。不過,近代中國人對馬基雅維利的認識又是膚淺和刻板的,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西方世界對馬基雅維利的研究也剛剛起步,馬基雅維利的復雜性并未得到充分展現(xiàn),作為初識西方思想的中國人自然也不可能發(fā)現(xiàn)和理解其中的奧秘;另一方面,馬基雅維利思想中淺白和廣為人知的部分也恰好與近代中國人所面對的時代主題足夠契合。
從目前掌握的史料來看,馬基雅維利在中文世界的第一次出現(xiàn)可能是在嚴復所譯的《法意》中。在第6卷第5章孟德斯鳩評論馬基雅維利處,嚴復加注稱馬基雅維利(嚴復譯為“墨迦伏勒”)為“大政治思想家,佛羅連思人。嘗論其國治制,又著《帝王要術》一書,為此學巨子”。②由于嚴復未附注人名原文,而且在“按語”中也未加評論,讀者未必會對這位“巨子”給予足夠的注意。雖然這不是馬基雅維利唯一一次出現(xiàn)在嚴復筆下,嚴復晚年對馬基雅維利還有三次提及,但因為受到這些文字本身性質(zhì)的限制,③一般讀者應該不會通過這些文字了解馬基雅維利。
稍晚于嚴復,梁啟超在他的名篇《開明專制論》中也介紹過馬基雅維利。按照梁啟超的解讀,古今中外的很多思想家都成了開明專制論的支持者,中國開明專制論的代表是法家思想,而在西方,“于近世史中,為政法學先登之驍將者,麥加比里也,而彼實絕對的主張開明專制之人也。其言曰:‘為君者,唯使國家陷于危亡,斯謂之惡。茍有可使國家安富尊榮者,無論造何種惡業(yè),不得以惡論。’又曰:‘當國家危急時,何者為正義,何者為邪惡,何者為慈悲,何者為殘忍,何者為名譽,何者為恥辱,舉國人民芻狗之、犧牲之,以為救助國家生命、維持國家獨立之用,不為過也。’”④在附注中梁啟超還依次介紹了馬氏的著作(《君主論》《論叢》[即《李維史論》])、歷史的方法、性惡論以及思想產(chǎn)生的背景(意大利分裂的狀況)等。梁啟超在這里雖然對馬基雅維利頗有贊賞,但他對馬基雅維利的了解應該非常有限,并無深入研究?!堕_明專制論》里對馬基雅維利的介紹包括那兩句引文,屬于典型的教科書式寫法,應該是轉(zhuǎn)引自日文的二手資料。⑤而當梁啟超在1923年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再次提到馬基雅維利的時候,他竟然把馬基雅維利的名字都搞錯了。⑥此外梁啟超也并未有其它談論馬基雅維利的文章。雖然梁啟超本人和他掀起的論戰(zhàn)乃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但人們恐怕很難會在其中留意到馬基雅維利。
1908年,在日本創(chuàng)刊出版但在國內(nèi)有較大影響力的《河南》雜志接連刊發(fā)了兩篇文章,都提及馬基雅維利。一篇是“令飛”(魯迅)的《摩羅詩力說》(作于1907年)⑦另一篇為“旒其”(許壽裳)的《興國精神之史曜》⑧。兩位作者同梁啟超一樣,看似旁征博引、中西貫通,但也只是蜻蜓點水,無非是展現(xiàn)了初具世界眼光的新式知識分子的氣象而已。1910年,辜鴻銘在其英文著作《中國牛津運動故事》(1912年曾再版)中,還用到了“馬基雅維利主義”這一概念⑨,不過由于他以英文寫作,中國讀者應當非常有限。
相比于下面即將談到的民國時期,在清末,提及馬基雅維利的多是思想界的風云人物。他們本人具有相當?shù)挠绊懥?,但限于種種原因,其他中國人應該很難通過他們注意到馬基雅維利。進入民國之后,由于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以及出版?zhèn)髅绞聵I(yè)的蓬勃發(fā)展,馬基雅維利得到了相當多的關注,而他給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最初的形象便是那最廣為人知的標簽 “馬基雅維利主義”。
1912年3月至5月間,上?!睹窳蟆愤B載了馬一浮翻譯的法國人博洛爾(Louis Proal)著作《政治罪惡論》,這是一部反思法國大革命和馬基雅維利主義在西方政治中的影響的著作。本書第一章章名即為“馬基雅維利主義”(馬一浮譯作“權謀篇第一”)。作者認為在西方政治史上,政治家們都奉行馬基雅維利主義,“無論君主政治、民主政治,其身為政府者,往往棄道取容,殺人以自固,如出一轍”。⑩而近世的革命政府也難逃這一窠臼,“革命之政治家,自米拉波至于拿破侖,皆躬行麥卡費里主義者也”。?《民立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在當時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可以說近代中國人對馬基雅維利的第一印象便是為謀求政治權力無視道德仁義之意義上的“馬基雅維利主義”。
1927年馬基雅維利逝世四百周年之際,《東方雜志》上發(fā)表的短文《馬吉亞佛利四百年紀念與今日歐洲的政治實際》,延續(xù)了這一思路,認定“今日各國帝國主義政治的實際,確在實現(xiàn)馬吉亞佛利的政治學”。?作者把《君主論》(作者譯為《王者》)與《李維史論》(作者譯為《衡論》)統(tǒng)一起來,稱馬基雅維利兩部著作“一方面要伸尊嚴的王者之權,或鞏固的民主中央之實力;一方面要用狡獪的手腕,獲得外交的勝利”。?不過,作者對世界形勢頗為樂觀,認為如今時代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科學的進步和經(jīng)濟的相互依賴超過了政治因素,構成了和平的根基,馬氏學說已經(jīng)失去了現(xiàn)實基礎。顯然,作者誤讀了馬基雅維利也錯判了世界的形勢。
《君主論》最早的兩個中譯本的書名分別叫做“霸術”和“橫霸政治論”,同樣是出于類似的考慮。?《霸術》的譯者伍光建在“序言”中尚以愛國主義稍為馬基雅維利一辯。?而《橫霸政治論》的譯者曾紀蔚則在“譯者序”中認為,在過往政治思想史上 “赤裸裸的描寫人類的本性——勢利,專橫,陰謀——的,首推功利主義派麥克維利的‘橫霸政治’了。……他用事例觀察的方法,得著不少的結論。這種結論就是今日帝國主義的原理,也就是今日帝國主義侵略弱小民族的藍本”。?譯者甚至認為馬基雅維利的思想 “影響到近日帝國主義的伸張凌迫,比十八世紀盧騷民約論的影響于法國革命、孟德斯鳩三權論影響于美國憲法確有同日而論的價值”。?因此,譯者認為中國作為受壓迫民族理應了解西方列強的理論基礎,但是,在了解西方帝國主義的根源后中國又當如何,譯者并沒有給出自己的意見。
實際上,“馬基雅維利主義”是有兩面的。在作為被壓迫者的近代中國人看來,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無視公義、侵害中國利益當然是一方面的馬基雅維利主義。但馬基雅維利主義還有“國家理性論”的一面?,即“為了實現(xiàn)某種公共的目的或者崇高的目的而不得不采取某些惡劣的手段,但目的(依據(jù)更高的道德或‘超道德’)可以是這些做法得到辯護、正當化(justify),或者至少得到原諒”。?而馬基雅維利的這一面也被某些中國人所注意并試圖加以運用。
民國時代,已經(jīng)有學者明確使用了“國家理性論”這一概念指稱馬基雅維利的思想。王贛愚在1935年即指出,馬基雅維利“唯一任務在樹一種政治行為之論據(jù),今人援用新名詞,稱之為 ‘國家利害說’(Raison d'état)?!沃诘赖拢q道德之于自然科學,各劃鴻溝,格格不相入;道德僅為私人行為之準則,而公共行為則當以政治目的為依歸。馬氏對倫理與宗教持同樣之態(tài)度,故意置之不問而不直接加以反抗,其意以為政治之為物本無道德與不道德之可言,世之所謂‘政治道德’(Political Morality)者,乃名辭上之矛盾耳”。?
其實,較早在馬基雅維利那里得到國家理性論啟發(fā)的是嚴復。在1916年9月10日寫給學生熊純?nèi)绲男胖?,嚴復感慨若熊純?nèi)缒茏x“墨迦維黎”(即馬基雅維利,譯法與《法意》中不同)與“脫雷什奇”(Treitschke,今譯特賴奇克)的著作便能理解,“今日政治惟一要義,其對外能強,其對內(nèi)能治,所用方法,皆在其次”。?嚴復認為當時中國的政治亂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袁世凱,“項城不過因勢而挻之而已,非造成此勢者也”。?而令嚴復感到遺憾的是,袁世凱“表現(xiàn)出了馬基雅維利式統(tǒng)治的所有令人討厭的方面,而不具有任何真正的達到馬基雅維利式目標的能力”。?20世紀30年代,中共創(chuàng)始人之一、哲學家張申府在《續(xù)所思》中也曾流露過類似的思想。他自稱“前些年我喜言,‘抱定目的不擇手段’。這自與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政治哲學家而為今日墨索里尼先師的馬奇維里所持的‘目的證成手段’同科”。?他和嚴復一樣期待中國出現(xiàn)一位 “大政治家”,“大政治家必既能認清了目的,更能認清了現(xiàn)下那些可能的手段可以達到那個目的,于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而切實以行之”。?
最明確地提出要以馬基雅維利為師的則是兩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人物。1933年陳其剛在《復興月刊》上發(fā)表《馬克維尼與中國復興》,稱當時的中國就如同中世紀的意大利,“要復興中國就必須要步著馬克維尼的后塵努力前進”。?1935年“翼民”在大連的《新文化》月刊上發(fā)表《馬凱維尼與中國革命》一文,亦稱“在這危機四伏的危險中,十五世紀的意大利,正是我們的榜樣,馬凱維尼,正是我們革命的導師”。?陳其剛贊賞馬基雅維利“不顧什么道德不道德,宗教不宗教的,在他看來,只要為了國家的福利,無論什么手段都可以采用,最重要的就是那個大目的”。?因而,他主張對中國人來說,“在根本上,自然的原則就是生存競爭,優(yōu)則勝,劣則敗,我們要用空想的倫理的觀念,來制止自然的發(fā)展,豈非自尋苦惱?于事絲毫無補,徒見其心勞日絀而已。我們不要生存則已,要生存就要準備實力來競爭,為整個的國家,為全體的福利,而奮斗,而犧牲,這,對于人類文化是一個最好的推動機,對于世界前途是一個最光明的探照燈”。?“翼民”則疾呼:“我們要救國家,救民族,要實行統(tǒng)一,為實行統(tǒng)一,我們要實行獨裁政治;為完成革命,我們要培養(yǎng)武力,注重權術。同時對反革命分子,毫不客氣的加緊徹底拘懲或屠殺,以杜貽禍而免蹈近年來優(yōu)容反革命分子的覆徹底。更重要的我們要把政治道德自私人道德中分出,萬不能因為要避免自己惡名,置國家于不顧。要這樣革命才能完成,國家才能統(tǒng)一,民族才有出路!”?此種狂熱的呼吁不啻為中國的法西斯主義宣言,只是這種宣言畢竟太過驚世駭俗,而且它本身正好展現(xiàn)了馬基雅維利式國家理性論的危險之處,注定無法獲得廣泛的響應。
實際上,近代中國人對國家理性論其實并不陌生,近代中國的國家主義思潮所秉持的就是國家理性論。只不過中國的國家主義者們的理論多來自德國,“中國國家主義的興起和演變,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德意志國家主義的接受史”。?奉行費希特、黑格爾等人繁復精微的哲學體系的道德壓力顯然小于公然擁抱臭名昭著的“馬基雅維利主義”。朱執(zhí)信承認馬基雅維利“其說以為國家之有危機,人惟當取必要之手段,以救助國家生命、維持國家獨立。……以國家存在必要為第一義,一切道德宗教皆只認為國家所用手段而已”。但他立刻指出馬氏之論“不過當代政局之反映,以其奉職二十余年之經(jīng)驗,使成為非宗教、非道德之政治家。論史以羅馬為宗,從而不止主張國家主義,實并行主張帝國主義”,并以馬氏之“國家主義”未能喚起意大利人為由責其實效不強。?“戰(zhàn)國策派”的領軍人物雷海宗在20世紀30年代武漢大學歷史系開設的《歐洲通史》課程提綱中曾對馬基雅維利有較為詳盡的評述,但也未曾發(fā)揮馬氏學說以為己用。戰(zhàn)國策派中也僅有何永佶在他的《論國力政治》中正面贊賞了馬基雅維利的學說。?王贛愚雖對馬基雅維利多有肯定,?但他也明確對馬氏學說表示警惕:“就其精神而言,馬氏不愧為近世民族主義的先導。稱他為愛國者,愛其祖國意大利者,自無可疑義的。在評者看來,他的學說確是目前我國的興奮劑,而絕對不是今后我國的萬病藥?!?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種政論性論說,民國時期也有不少針對馬基雅維利的專業(yè)學術研究。?1916年嚴鶴齡的《東西政治思想之變遷》可能是近代中國人最早論述政治思想通史的專題論文。作者在文中將馬基雅維利與亞里士多德作對比,凸顯其方法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意義:“至十四世紀,人厭空談復歸實際,希臘羅馬之典籍趨之若鶩,政治之學乃復燦然。當是之時,有政治大家馬基樊里與焉。馬氏踵希臘亞利斯大德之后,以實地研究為根據(jù)。所不同者,亞氏綜觀各國政象之全體,分門別類,然后志其異同求其會通,而明千載不易之理。馬氏不然,不志異同不求會通,就事論事,以求解決之方。……故亞氏者,政治學家也,馬氏者,政術家也(馬氏生于意大利福洛蓮次城)?!R氏學說,時事使然,而亦代表歐洲文學復興時代之政治也”。?這種論述方式是比較典型的,同時期的各類教科書上關于馬基雅維利的介紹多遵循此路徑:介紹馬基雅維利的生平及著作,指出其方法是歷史的和唯實的并常與亞里士多德相聯(lián)系,論其觀點(不計道德、以國家為重及主張陰謀詭詐之術等等)則必歸因于時勢并指其為政策、政術而非政治理論或政治哲學。
到20世紀30年代,隨著中國人對西方思想了解的加深,對馬基雅維利的研究水平也在提高,出現(xiàn)了專論馬基雅維利的論文。?此時期馬基雅維利研究較為杰出者應屬浦薛鳳,他引用了《君主論》、《李維史論》和《佛羅倫薩史》三本著作,條分縷析地介紹了馬基雅維利關于人性、權術、黨爭、軍事、宗教等方面的觀點,論述全面且注釋較為規(guī)范,其中尤其以馬基雅維利論人性和黨爭最為新穎,之前和同時代的學者在談論馬基雅維利時是鮮有論及的。?不過,浦薛鳳終究是在從事西方政治思想通史的寫作,并非是對馬基雅維利的專門研究。同一時期內(nèi)他專文研究過洛克、伯克、盧梭、康德、費希特、黑格爾和英國功利主義的政治思想,并未對馬基雅維利有太多的注意。
到20世紀40年代,中國學界對馬基雅維利的研究最為突出的當屬吳恩裕。吳恩裕在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受教于拉斯基,并以馬克思的政治思想為主題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939年回國后即從事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1944年至1948年間他共寫過4篇關于馬基雅維利的文章:1944年的《馬開維里論人性、政治、道德及法律》(載《東方雜志》第40卷第19號)、1946年的《馬開維里的時代著作及其方法》(載 《讀書通訊》第108期)、1946年的《馬開維里代表思想選集》書評(載《觀察》第3卷第22期)和1948年的《馬開維里的政治“理論”及其意義》(國立北京大學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為1944年論文的擴充)。另外,在1948年出版的《唯物史觀精義》中他還比較過馬克思與馬基雅維利的道德論??梢哉f吳恩裕是相當看重馬基雅維利的。
吳恩裕的研究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他關于道德的看法。前人往往著眼于論述馬基雅維利將“政治與道德分離”,而吳恩裕則指出馬基雅維利是將道德視為一種工具或“社會的力量”,即承認“道德的手段,往往使實行者受害;而用不道德的手段,卻往往使實行者得到利益。因此,在他看來,不是抽象的‘應不應該講道德’的問題;而是:在什么情況下,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應不應該采取道德手段的問題”。?吳恩裕的研究與前人的第二個不同之處在于他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和立場。他突出馬基雅維利所持的“自私自利”的人性論,認為此論在推導私有財產(chǎn)與國家關系方面有重要意義。吳恩裕認為,“在私有財產(chǎn)制度之下,人類必然有自私的習性”?,而這自私的習性又促使人獲取更多的財產(chǎn),并要求國家保護這些財產(chǎn),馬基雅維利正是基于這一邏輯才奉勸君主勿奪人民財產(chǎn),因而“馬開維里實在奠定了近代政治理論的主要題材”。?但他們都不能“認清這經(jīng)濟意義背后所隱藏的社會階級特質(zhì)”,于是只能由“馬克思補足了他們的缺憾”。?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馬基雅維利的研究在吳恩裕這里達到了最高峰,也終結于此。
總的來看,在民國時代,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之后,中國知識分子對馬基雅維利的關注程度和研究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多種版本的《君主論》得以面世便體現(xiàn)了這一點。除了前文提到的兩個中譯本和發(fā)表在學術刊物上的節(jié)譯之外,尚有中國文化學會出版的全譯本《君》和編譯本一種?。此外,商務印書館推出的由錢端升節(jié)選、加注以及導讀的英文本《霸術》,收在“社會科學名著選讀叢書”中。?《李維史論》常被譯作《論叢》《書后》,雖然沒有中譯本,但多為論者引用?!斗鹆_倫薩史》和《戰(zhàn)爭的技藝》則鮮有論者提及。?倒是馬基雅維利的諷刺小說《魔鬼娶親記》(Belfagor arcidiavolo)曾被胡適注意到,但也只是作為一則笑談。?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君主論》的第三個中譯本,由張左企與陳汝衡合譯的《君》。出版《君》的機構是“中國文化學會”,這是中國準法西斯組織“力行社”的外圍組織之一。?“三民主義力行社”(簡稱“力行社”,別稱“藍衣社”)組織體系龐大,擁有多種文化機關,其基層組織“復興社”在各地的成員還參與創(chuàng)辦了多種刊物,其中包括一種《國際譯報》雜志。1934年《國際譯報》的第3、4期合刊為意大利專號,文章多涉及意大利法西斯主義?!毒返淖g者張左企與陳汝衡也均有譯文和論文在該雜志發(fā)表。從中國文化學會將《君》列為“世界名著叢書第一種”翻譯出版和組織《國際譯報》的意大利專號可見當時力行社系統(tǒng)對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矚目,當然這也是力行社的組織性質(zhì)使然。只不過,蔣介石雖然希望借助法西斯主義的精神來整飭腐化的國民黨,但他仍堅持儒家思想為中國根本,最終沒有公開奉行法西斯主義。力行社也因此始終是一個秘密組織,而沒有公然成為中國的“黨衛(wèi)軍”?!爸袊幕瘜W會”的宗旨也是宣稱要堅持中國文化本位,兼收他國文化,1933年的 《中國文化學會緣起》?可反映其旨趣。因此,時任蔣介石秘書的鄧文儀在為《君》所做的序言中才會既承認馬基雅維利“尚權術以成霸道,西方之所稱而吾華之所輕也”,?認為閱讀此書可幫助國人了解西方政治,但又要指出西方雖以霸術而強卻未必值得仿效,中國還是應當回歸孔子的仁政王道。
總體來看,在1905-1949年的近半個世紀中,中國知識分子對馬基雅維利的名字、著作和思想并不陌生。馬基雅維利的代表作《君主論》有多種版本面世,無論是在公共輿論的平臺還是在學術研究的園地,馬基雅維利都能夠占有一席之地,為中國知識分子思索中國的建國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啟發(fā)。當然,這種啟發(fā)是有限的,關注到馬基雅維利的論者大都對其學說和主張保留了一些疑慮和排斥。因此,馬基雅維利及其思想在近現(xiàn)代中國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從情理上講,馬基雅維利與西方古典倫理思想的決裂、他的愛國主義及國家理論這兩個方面本應該對近現(xiàn)代中國人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然而,就第一個方面而言,即使在今天的西方學術界,馬基雅維利與古典傳統(tǒng)到底是何種關系也仍未完全澄清,而他對基督教傳統(tǒng)的徹底背離只有在現(xiàn)代早期歐洲的語境之下才顯得駭世驚俗,在近現(xiàn)代中國的語境下,馬基雅維利這一最具現(xiàn)代性的面相是很難激起多大回響的。在第二個方面,馬基雅維利為救治當時意大利局勢所開的藥方,無論是《君主論》中的“權謀論”,還是《李維史論》中的“共和論”,對于處于救亡與啟蒙雙重任務之下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都不可能引起太大共鳴:“權謀論”在基督教傳統(tǒng)與復興古典文化的人文主義風潮中當然顯得意義非凡,但比之于久遠的法家權術傳統(tǒng)卻卑之無甚高論;“共和論”則是一個過于復雜的話題,只有對西方古典政治史有透徹的理解之后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深刻意蘊,對于在中華民國建立后似乎已經(jīng)一勞永逸地解決了 “君主制/共和制”問題的中國人來說,自然也就失去了興趣。
在近現(xiàn)代中國重要的政治思潮中,只有“國家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能夠與馬基雅維利產(chǎn)生一些聯(lián)系。馬基雅維利當然是一個赤誠的愛國主義者和“國家主義者”,但在中國人的視野中,他充其量只是“意大利建國三杰”以及墨索里尼的一位遙遠先驅(qū)而已。并且如朱執(zhí)信所言,馬基雅維利的愛國主義與國家主義中的 “帝國主義”成分(當然包括馬基雅維利本人狼藉的聲譽)及不夠系統(tǒng)的理論均不足以成為中國國家主義運動的思想來源。更不幸的是,對于受壓迫民族的國家主義者而言,撇清國家主義與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過多地征引這位“邪惡導師”顯然無益于他們的事業(yè)。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國家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逐漸成為“反動”的代名詞,馬基雅維利也就徹底退出了公共輿論。在學術領域,吳恩裕固然強調(diào)了馬基雅維利的思想史地位,但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范式下,他不過是“人類最壯美的日出”之前諸多閃亮的星光之一,其思想本身的復雜性必然會被忽略而無法得到恰當?shù)奶接?。當然,張申府所期待的“抱定目的不擇手段”的“大政治家”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終究不乏其人,“目的證成手段”的邏輯實際上也一直支配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以此觀之,至少某個面相的“馬基雅維利主義”(雖然未必直接來自馬基雅維利本人)從未退出過中國近現(xiàn)代的政治話語。
無論如何,從西方政治思想傳入中國的一般情況來看,當時最時髦、影響最大的思想與流派往往率先被譯介到中國,并引發(fā)國人的關注和辯論;而且,這種傳播不止于智識上的興趣,更因應于時局與政治需要。馬基雅維利的例子再次說明了這一點。盡管馬基雅維利被尊為“現(xiàn)代政治學的奠基人”,但對急于“仿泰西之良法”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他的思想和主張卻顯得過于古舊和乏味,甚至讓人反感:在早期,馬基雅維利顯然不如穆勒(密爾)、盧梭、孟德斯鳩等人在“興民權、開民智”方面來得解渴;到后來,更不如馬克思(主義)、拉斯基甚或墨索里尼等人在“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方面來得更有前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馬基雅維利及其著作與思想只能是“耳熟而不能詳”了。
注釋:
①此前,國內(nèi)學術界除了李長林教授在他的《歐洲文藝復興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載鄭大華、鄒小站編:《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一文中對該主題略有涉及之外,尚未見任何介紹和研究。
②孟德斯鳩:《法意》,嚴復譯,商務印書館1905年版,第150頁。
③ 一處僅為一句批語,參見嚴復:《李斯 〈論督責書〉批語》,載王栻編:《嚴復集》(第四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195-1196頁;一處為一篇英文論文,《中國古代政治結社小史》(Yen Fuh,"A Historical Account of Ancient Political Societies in China",in 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16(4),p.20),中譯文見孫應祥:《嚴復年譜》,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8頁。另一處是在寫給學生熊純?nèi)绲男胖校ㄔ斠娤挛模?/p>
④ 梁啟超:《開明專制論》,載《新民叢報》(第11冊),1906 年1月25日,第18頁,中華書局2008年影印版,第9906頁。兩句引文應分別出自《君主論》第15章末及《李維史論》第3卷第41章。
⑤當時的日本雖然已有《君主論》的日譯本(1886年,集成社),但《李維史論》的日譯本則是1906年(博文館)才出版的,所以,梁啟超縱然能夠讀到《君主論》,也很難讀到《李維史論》。
⑥“米奇維里(Michiavlli,1492生1527死),意大利人。著有《君主政治論》一書,歐洲人以為近世初期一名著也,其書言內(nèi)治外交皆須用權術,十八九世紀之政治家多視為枕中鴻秘”(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第234頁)。有趣的是,1930年梁啟超的學生楊鴻烈在其《中國法律發(fā)達史》中部分論述與梁啟超的論述頗為相近,楊將馬基雅維利的名字拼做Michiavelli,仍舊是錯的(參見楊鴻烈:《中國法律發(fā)達史》,上海書店1990年影印版,第87頁,此版影印自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順便一提,1906年革命派陣營中與梁啟超論戰(zhàn)的朱執(zhí)信在文章中也提到過馬基雅維利,將他作為“君權不當限制之說”的代表人物,只是他搞錯了年代,有“十七八世紀中霍布士、馬奇斐利亞輩”之語(參見縣解:《論社會革命當與政治革命并行》,載《民報》1906年第五號,第46頁,科學出版社1957年影印版,第666頁)。
⑦令飛:《摩羅詩力說》,載《河南》1908年第3號。
⑧旒其:《興國精神之史曜》,《河南》1908年第7號。
⑨辜鴻銘認為張之洞的中體西用論可能導致 “馬基雅維利主義”。參加辜鴻銘:《中國牛津運動故事》,載黃興濤等譯:《辜鴻銘文集》(上),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322頁。辜鴻銘接下來反復提到這個概念,參見第335、337、338、340、341頁。
⑩ 布樂德魯易:《政治罪惡論》,馬一浮譯,《中國文化》2015年第1期,第279頁。
? 布樂德魯易:《政治罪惡論》,馬一浮譯,《中國文化》2015年第1期,第279頁。
? 文宙:《馬吉亞佛利四百年紀念與今日歐洲的政治實際》,《東方雜志》1927年第13號,第78頁。
? 文宙:《馬吉亞佛利四百年紀念與今日歐洲的政治實際》,《東方雜志》1927年第13號,第77頁。
? 《君主論》還有一種節(jié)譯本,書名譯為“制霸論”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這一節(jié)譯包含在《馬基維尼與制霸論》(王明甫:《馬基維尼與制霸論》,《政治季刊》1933年第2期)一文中。該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介紹馬基雅維利的生平和觀點,下篇則節(jié)譯了《君主論》的第15章、第16-19章、第21章,所據(jù)底本情況由文后參考文獻推測應為一個英文版的政治哲學讀本(Francis William Coker ed.,Reading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Toronto:The Macmillan Company,1914,但此選讀并未收入第15章。王文參考文獻中另列有英文版馬基雅維利《君主論》,卻未注明具體版本)。
? “以意大利城市邱墟,人民涂炭,異族橫行,不復能制,非治標無以救國,無以統(tǒng)一。觀此書之本章,其悲憤愛國,情見乎辭,不啻一字一淚,豈可以其慘酷而少之哉。”(伍光建:《序言》,載馬加維理:《霸術》,伍光建譯,商務印書館1925年版,第3頁。)《霸術》是《君主論》的第一個中譯本,為節(jié)譯本,此書正文僅64頁,所據(jù)底本不詳,譯者分別以“分界不清晰”和“與今日時勢不合”為由未譯出第1章和第10章(馬加維理:《霸術》,伍光建譯,商務印書館1925年版,第1、24頁)。
? 曾紀蔚:《譯者序》,載麥克維利,《橫霸政治論》,曾紀蔚譯,光華大學政治學社1930年版,第1頁。從譯者的另一部著作中可以猜測,譯者的《君主論》底本應該是1913年的一個英譯本(Machiavelli,The Prince,N.H.Thomson trans.,Oxford:Clarendon Press,1913),參見曾紀蔚:《清代之監(jiān)察制度論》,興寧書店1931年版,第8頁。
? 曾紀蔚:《譯者序》,麥克維利:《橫霸政治論》,曾紀蔚譯,光華大學政治學社1930年版,第2頁。
? 關于馬基雅維利的國家理性論,參見劉訓練:《馬基雅維利的國家理性論》,《學?!?013年第3期。
?劉訓練:《馬基雅維利在何種意義上是 “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1期,第91頁。
?王贛愚:《馬克維尼與近世政治思想》,《民族雜志》1935年第4期,第698頁。
?嚴復:《與熊純?nèi)鐣罚ㄈ耍鯑蚓帲骸秶缽图罚ǖ谌齼裕?,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46頁。
?嚴復:《與熊純?nèi)鐣罚ㄈ耍?,王栻編:《嚴復集》(第三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45頁。
?參見史華茲:《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葉鳳美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頁。
?張申府:《續(xù)所思》,張申府:《所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6年版,第148頁。張申府的《所思》出版于1931年,《續(xù)所思》則是在1933-1934年間發(fā)表于《大公報·世界思潮副刊》。這時的張申府正在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書,暫離政治活動(此前的1920-1925年間他參與組建了中國共產(chǎn)黨,還曾出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而此后的1935年他又同他人一起發(fā)動和領導了“一二·九”運動)。
?張申府:《續(xù)所思》,張申府:《所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6年版,第149頁。
?陳其剛:《馬克維尼與中國復興》,《復興月刊》1933年第1期,第4頁。
?翼民:《馬凱維尼與中國革命》,《新文化》1935年第1期,第41頁。
?陳其剛:《馬克維尼與中國復興》,《復興月刊》1933年第1期,第9頁。
?陳其剛:《馬克維尼與中國復興》,《復興月刊》1933年第1期,第15頁。
?翼民:《馬凱維尼與中國革命》,《新文化》1935年第1期,第44頁。
?高力克:《中國現(xiàn)代國家主義思潮的德國譜系》,《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第9頁。
?朱執(zhí)信:《國家主義之發(fā)生及其變態(tài)》,《建設》1919年第2號,第22-23頁。
?他認為馬基雅維利的思想代表了西方源遠流長的 “國力政治(Power Politics)”,只有“力”才能實現(xiàn)國家的統(tǒng)一,“盡管你怎樣談仁義道德,盡管你談得天花亂墜,說得花團錦簇,統(tǒng)一一個國家還是需要軍隊,兵器,和武力。這個武力在數(shù)個政治權力之下則相消,在一元化的政治重心下則可完整對外”。何永佶:《論國力政治》,載《戰(zhàn)國策》1940年第13期,第5-6頁。何永佶進一步解釋道:“馬奇維里主義是用以對外的,而不是用以對內(nèi)的,對內(nèi)愈應用它而對外愈不能用它,因為內(nèi)部愈馬奇維里式,則團體的力量自己相消愈甚,對外的力量愈見為微弱?!焙斡蕾ィ骸墩搰φ巍?,載《戰(zhàn)國策》,1940年第13期,第7頁。而在他看來,中國的落后正是因為缺乏“力的文化”“戰(zhàn)的意識”。
?如他認為人們常常只見戰(zhàn)爭的兇險,卻忽視“對外戰(zhàn)爭之有刺激民族意識的功效……十六世紀的意大利政治家馬克維尼(Machiavelli),早已看到戰(zhàn)爭是治療弱國的良劑,其所以推崇窮兵黷武的雄主,無非欲靠他做統(tǒng)一的中心;其所以鼓勵拓地揚威的偉業(yè),亦所以啟發(fā)當時人民愛國的情緒。依馬氏看來,戰(zhàn)爭是一國生氣的特征,也是一國強盛的途徑”。王贛愚:《抗戰(zhàn)與統(tǒng)一》,載《東方雜志》1938年第4號,第19-20頁。
? 王贛愚:《政治與倫理》,《政治經(jīng)濟學報》1936年第2期,第488頁。
? 這里所謂的專業(yè)學術研究指的是發(fā)表在學術刊物,立論平實論證相對嚴謹?shù)恼撐摹?/p>
? 嚴鶴齡:《東西政治思想之變遷》,《政治學報年刊》1916年第1期,第167頁。
? 如前文提到的王明甫的《馬基維尼與制霸論》、周克傳:《馬克維尼之政治哲學的分析》,《政治期刊》1935年第4期、呂夢蕉:《歐洲中世紀之國家觀》,《政治期刊》1935第4期 (《政治期刊》與前文提到的《政治季刊》為同一份刊物,1931年復旦大學政治學會創(chuàng)辦《政治學報》年刊,1933年更名為《政治季刊》,1934年又更名為《政治期刊》,參見:《上海社會科學志》第五編第 三 章 第 一 節(jié)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 node74288/node74297/node74447/node74451/userobject1ai90510.html。)、傅遂之:《馬克維里政治思想之研究》,《國本》1937年第1卷第10期。
? 浦薛鳳:《自柏拉圖至孟德斯鳩——西洋近代政治思潮之淵源》(二續(xù)),《民族》1933年第1卷第11期。
? 吳恩裕:《唯物史觀精義》,觀察社1948年版,第27頁。
? 吳恩裕:《〈馬開維里代表思想選集〉書評》,《觀察》1946年第22期,第19頁。
? 吳恩裕:《馬開維里的政治“理論”及其意義》,《國立北京大學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48年版,第14頁。
? 吳恩裕:《馬開維里的政治“理論”及其意義》,《國立北京大學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48年版,第3頁。
? 此編譯本為柯柏年所譯《世界社會科學名著精要》第7章的馬基雅弗利《霸術》。此章將《君主論》摘編為四部分:一、以才能得國;二、不以才能得國;三、如何保有其國;四、機謀。奇怪的是,在已有三個《君主論》中譯本的情況下,編譯者卻稱“就譯者所知,尚未有中譯本”(哈麥頓爵士編:《世界社會科學名著精要》,柯柏年譯,南強書局1936年版,第93頁)。
? 馬基亞弗利:《霸術》(原版節(jié)選本),商務印書館1931年版;該書采自里奇的英譯本:Machiavelli,The Prince,Luigi Ricci trans.,London:Grant Richards,1903。
? 李金髮在 《意大利及其藝術概論》一書中稱意大利人“好行大志及超乎因果的大欲,有時使我們覺到一種奇形的真理”并引《佛羅倫薩史》序言中的一段佐證之(李金髮:《意大利及其藝術概要》,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第7頁)。
? 胡適自1942年起開始收集各國有關怕老婆的故事、笑話和漫畫,并根據(jù)自己的收藏戲言存在著某種定律:“凡是有怕老婆故事的國家,都是民主自由的國家;反之,凡是沒有怕老婆故事的國家,都是獨裁的或極權的國家。……意大利倒有很多的怕老婆故事。到了1943年夏天,我收到瑪吉亞維利(Machiavelli)寫的一個意大利最有名的怕老婆故事,我就預料到意大利是會跳出軸心國的,果然,不到四個月,意大利真的跳出來了”(胡頌平編著:《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84年版,第1783頁)。
?參見蕭作霖:《復興社述略》,載《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編:《文史資料精選》(第八冊),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337頁。
?部分內(nèi)容見蕭作霖:《復興社述略》,載《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編:《文史資料精選》(第八冊),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332頁。
?鄧文儀:《〈君〉序》,載馬嘉佛利:《君》,張左企、陳汝衡譯,南昌:中國文化學會1934年版,第1頁。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fluence of Machiavelli's Thoughts on modern China
Liu Xuehao/Liu Xunlian
As an important thinker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s,Machiavelli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s early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Then more and more Chinese intellectuals got knowledge of him and studied his thoughts.His famous The Prince was published in many versions in modern China.To some extent,Machiavelli's thoughts were fit for the state-building of modern China,and inspired some Chinese intellectuals.But there were more criticism and rejection than complimen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transmit of Machiavelli's thoughts and offers an understanding of his thoughts'impact on modern China.
Machiavelli;The Prince;Reason of State
B546
A
1009-3176(2016)05-019-(8)
(責任編輯 陶柏康)
2016-5-25
劉學浩 男(1988-)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
劉訓練 男(1977-)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