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霞 伍 渝
?
★藝術(shù)研究★
羌族多聲歌唱顫吟音樂形態(tài)考
柳 霞 伍 渝
通過對原始錄音的音頻測量和統(tǒng)計、分析,探索羌族(爾瑪)多聲部民歌顫吟的各種型態(tài),展示其不同的運用技法和獨特的藝術(shù)風貌。
羌族(爾瑪);多聲部民歌;顫吟技法;音樂形態(tài)
歌唱顫吟(Vibrato,譯作“嗓音顫音”),是人類歌唱活動中的重要音樂行為之一,是人們美化自己的歌聲、提升演唱表現(xiàn)力及感染力,并形成自身獨特歌唱風格的必要藝術(shù)手段。
美國學者威廉-文納指出:“顫音(指Vibrato)實際上是在兩個音高上徘徊,一個高的一個低的。” “從聲學上說,嗓音顫音是音高、強度和音色中的波動”。[1]
在人類音樂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歌唱顫吟也呈現(xiàn)出五彩繽紛、各具特色的鮮活景象:不同的時代、地區(qū)、族群和流派,甚至不同的歌種、劇種、曲種和歌者,都有自己別出心裁的獨到選擇。是用大顫、中顫、小顫或是不顫?是慢顫或是快顫?是凡音必顫或是有選擇的使用顫吟?以及在顫吟中如何變化、如何與其它歌唱技巧或表現(xiàn)要素相結(jié)合……等等,都值得我們?nèi)ゼ右陨钊肓私夂脱芯俊?/p>
羌族(爾瑪)多聲部民歌(以下簡稱“本歌種”或“該歌種”)于1984年7月由四川省文化廳民歌集成辦、《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四川省卷》編輯部派往阿壩州的工作組(負責人伍渝)首次發(fā)現(xiàn)和報告。此后的多次專題考察和采錄所獲得的成果,被大批載入四川省卷;經(jīng)相關(guān)部門申報,該歌種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6年和2008年,其歌手連續(xù)兩屆在全國“青歌賽”上獲獎,始為更多的人們所認知。
羌族自稱爾瑪,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現(xiàn)分別聚居于川西北岷江上游流域一帶。當代仍傳唱多聲部民歌并保存較為完好的,僅限于黑水、松潘等縣*據(jù)說在茂縣的松坪溝、太平鄉(xiāng)等地亦有該歌種傳承,我們認為此說是可信的。但因未見到正式報告或錄音,故暫未將其列入。的少部分羌族(爾瑪)聚居鄉(xiāng)村,形成了“小黑水”和“松潘南”兩個毗連的承傳區(qū)。它們在周邊不同文化的單聲部民歌汪洋似的包圍中,呈“音樂孤島”般態(tài)勢頑強屹立。不論從音樂生態(tài)、形態(tài)還是從心態(tài)(音樂理念)等方面來看,都與“孤島”以外的藏、回、羌、漢等民族截然不同;若以文化屬性之獨特為看點,那么,它不但與自成一體、具有鮮明地方文化特征的“三星堆文化”具有共同之處,而且這一“音樂孤島”現(xiàn)在還活著。
該歌種都用羌語演唱,它不單具有原生性,而且具有唯一性,寄生或衍生的歌曲極少。 其基本形態(tài),是二聲部的重唱或合唱;十分獨特的唱法不僅包括了大幅度的歌唱顫吟,還有與眾不同的調(diào)式、音階和音律、節(jié)奏等等。尤其是西片區(qū)(小黑水)特立獨行的男聲二重唱,不但專業(yè)音樂工作者難于模仿和記譜,“孤島”以外的居民甚至覺得難以接受??傊鼜涀阏滟F地傳達了久遠年代以前,羌族民間原始古樸的音樂文化信息。
根據(jù)原始錄音,該歌種歌唱顫吟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音高波動,所以我們的研究即以此作為主要對象。
對原始錄音中的典型樣本進行數(shù)字化音頻測量的結(jié)果表明:該歌種歌唱顫吟的音樂形態(tài)多樣,特色鮮明,自成系統(tǒng),獨樹一幟。共有如下四種基本類型:*測量流程、真實性和數(shù)據(jù)見[附件1]《羌族多聲歌唱顫吟音頻測量真實性自評報告》、[附件2]《音頻測量數(shù)據(jù)表》。因版面所限從略,若需查閱請與作者聯(lián)系。
1.大顫:波動幅度為小三度,有時達到大三度甚至更大
2.中顫: 波動幅度在半音以上但在小三度以下
3.小顫: 波動幅度在半音以內(nèi)(含)*所列音程名稱均指十二平均律。
4.不顫:無顫吟,即平音
當然,這只是該歌種顫吟的基本類型,而歌手們在歌唱實踐中,對這些基本類型的選擇、變化、組合等運用技法,則更加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以下我們就將其歸入西、東兩個承傳區(qū)的男、女聲來分別論述之。
民間俗稱的“小黑水”地區(qū),位于黑水縣東北,與松潘縣接壤。除麥扎鄉(xiāng)外,青拉、次巴、扎窩、知木林四個鄉(xiāng)各村都傳承用羌語演唱的該歌種。
(一)大幅同步顫吟的“納瑪”類酒歌——男性專有的二重唱
“納瑪”是當?shù)孛耖g分類中,專指男聲二重唱酒歌(女性禁唱)的一類。其顫吟特征是:
1.音高波動幅度大或特大
測音數(shù)據(jù)顯示:各鄉(xiāng)所唱“納瑪”的顫吟幅度一般都在小三度附近或其以上,有的甚至經(jīng)常達到或超過大三度,這是“納瑪”類酒歌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我們在其它文化單元的各種民間唱法或?qū)I(yè)唱法中,還沒有找到類似“納瑪”這種大幅度的歌唱顫吟。
曾經(jīng)有人在筆錄該歌種某一個聲部的一個長音時,用小三度關(guān)系的兩個短時值音符交替重寫幾十遍,企圖“寫”出顫吟中的每一次音高波動來。的確,這種大幅顫吟造成了某種程度的音高游弋或不確定性,同時也是該“孤島”之外的人士難于模仿和記譜的重要原因之一。
2.顫吟密度低
音高波動較慢,每秒約4至4.5次,這與波幅很大有關(guān)。
3.每音必顫
全曲從頭到尾,包括越唱越高的多段長篇敘事分節(jié)歌,均用這種大幅顫吟唱法。
4.兩個歌手(聲部)的顫吟完全同步
在音高波動幅度、密度或力度等各方面,都能做到配合十分默契,協(xié)調(diào)完美一致。例如:歌聲從很強(ff)轉(zhuǎn)入極弱(ppp) 時,只能聽到極其細微的嗓音在有節(jié)律地斷續(xù),此時的歌唱顫吟,由通?!霸趦蓚€音高上徘徊”,變成了在有聲與無聲間往復(fù);兩位歌手都能同步唱出這種聲斷氣不斷、輕若游絲般似連非連的微妙效果。
5. 以大幅顫吟來美化音色、提高音區(qū)
“納瑪”歌手們的音色都很明亮豪放、高亢激越,富有共鳴和穿透力,這與其顫吟技法相關(guān)。測音顯示:這些民間男高音在基音之外都具有很豐富的次諧波(泛音);他們還時常唱出高至海c甚至更高的長音,而且反復(fù)中越唱越高,仍保持著大幅同步顫吟和嘹亮音色,其音高、音量堪比帕瓦洛蒂
(二)選用不同顫吟的“然瑪”類歌曲——女聲重唱與合唱
“然瑪”也是當?shù)孛耖g分類中的一類,“納瑪”以外的所有本土民歌皆屬此類,男女皆可唱。因凡成年人幾乎皆為歌手,內(nèi)容、形式、功能也都較廣,故顫吟技法的花樣也相對較多。
1.中幅同步的勻稱顫吟
音高波幅通常在全音左右,每秒約4次。偏遠的次巴鄉(xiāng)女歌手們的顫吟幅度更大,很接近小三度,有鮮明的鄉(xiāng)土特色。此類顫吟的音高波幅和周期都十分均勻,音樂感純樸,尤其當她們喜歡也很常用的大二度雙音長時值地飄起時,猶如耳聞夏日的蟬鳴般婉轉(zhuǎn)悠揚;而終止時唱的同度雙音,又非常之純凈協(xié)和,這與歌手們在音高上和顫吟中都能夠保持精準一致是密切相關(guān)的。
2.小幅度的歡快顫吟
此類顫吟音高波幅在半音以內(nèi),每秒5次左右。多用于跳“莎朗”(民間歌舞)時節(jié)奏明快、旋律活潑、曲體方整的小合唱。各鄉(xiāng)村的青、少年女歌手們都很喜歡這種唱法,室內(nèi)外都可手拉手圍成圓圈唱跳起來。高昂的合唱伴著有節(jié)奏的舞步聲,情緒歡快熱烈,充滿了青春的活力。然而她們在唱“然瑪”類的其它節(jié)奏舒緩悠長、突出和聲的重唱歌曲時,又能夠運用中幅同步的勻稱顫吟或者平音的不同唱法來區(qū)別。這證明她們在用或不用、用何種顫吟來演唱不同的歌曲時,是有傳統(tǒng)的歌唱習俗和選擇模式的。
(三)無顫吟的平音唱法
把平音唱法視為“零顫吟”納入本課題的研究,是因為它是歌唱顫吟有效的對比技法,在人類的歌唱實踐及歷史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平音唱法主要用于人數(shù)較多的合唱中,如全寨節(jié)日聚會或集體耕作時。雖然此時高聲部由領(lǐng)歌者一人擔任,但低聲部為多人齊唱,為了使歌聲協(xié)調(diào)一致,壯大聲威而使用此種唱法。
平音唱法也用于女聲二重唱(有時3-4人),常見于演唱曲調(diào)平緩、節(jié)奏悠長、嚴肅莊重的歌曲。
平音唱法最具特色的運用,是在男女對合唱、對重唱中,各種群體聚會、交際或勞作時都可聽到。雖然所唱的歌都不屬男性專有的“納瑪”類,但男性仍然用大幅同步的顫吟激昂高歌,與女性亮麗的平音你來我往、競相攀高,情緒越來越熱烈;男女所唱的曲調(diào)雖然相同,但音色和唱法的對比卻十分強烈鮮明。
松潘南指該縣南部岷江以西的小姓、鎮(zhèn)坪等鄉(xiāng)。
(一)僅主音顫吟的“熱嗯”類酒歌*“熱嗯”和前文中的“然瑪”均為羌語歌類名稱,“熱”和“然”要用四川話讀才準確,即輔音為舌面中塞擦音?!行詫S械亩爻?/p>
這也是當?shù)孛耖g分類中,專指男聲二重唱酒歌(女性禁唱)的一類。其顫吟技法特征是:
1.主音之外的所有音均用高亢的平音唱出,唯獨主音使用較慢的大幅或中幅顫吟,音高波幅從大二度到大三度不等,視不同鄉(xiāng)村、歌手而定。這種顫吟技法強化了主音與其它音之間的色彩對比,賦予了主音更特殊的地位。
2.每一首“熱嗯”的終止音是很長的同度主音,兩位歌手用mf力度同步顫吟幾秒之后,突然作五、六度的大幅下滑,然后又迅速回到主音上,換用漸弱的假聲繼續(xù)小幅顫吟至結(jié)束。這種用“漸變顫吟”來裝飾終止音的技法,極富創(chuàng)意又十分生動有趣和耐人尋味。
3.當兩個聲部由主音和非主音構(gòu)建時,就出現(xiàn)了顫吟與平音齊鳴的重唱奇觀,這在中、外的重、合唱藝術(shù)實踐中可能十分罕見,但它沒有產(chǎn)生不良的和聲效果,反而突顯了各聲部的相對獨立性。
(二)主音上有選擇的緩慢中幅顫吟——女聲重唱、小合唱
此種顫吟也僅僅選擇主音,但并非凡主音必顫,而是有時顫,有時不顫,有時半直半吟;不過在終止的主音上卻都是要用這種顫吟的。其特征是:
緩慢而柔美,波動密度小到只有每秒2.5-3次左右,而音高波動在半音和全音之間。 在小姓鄉(xiāng)的女聲重唱、小合唱中,有一類名叫“萊務(wù)”的女性專有、男性不唱的歌曲,多種曲調(diào)都十分優(yōu)美動人,既可真聲高唱,又可細聲低詠,是使用此類顫吟的典范,從而有效地提升了歌曲的抒情格調(diào)和旋律美感。
(三)平音高調(diào)唱法——對合唱、混聲合唱
對合唱多在山野集體耕作時,混聲合唱則在雜酒聚會唱完“熱嗯”之后,男女老少群歌應(yīng)和贊頌之;前者熱情高亢又風趣幽默,后者頗有氣勢而動人心魄。因參與者眾多,雖然都用平音唱法以求統(tǒng)一,但聲部數(shù)卻產(chǎn)生了增量變化,常常出現(xiàn)三、四個或更多不同音高的縱向結(jié)合,大大豐富了和聲音效,實現(xiàn)了渲染熱烈氣氛的藝術(shù)功能。
綜上所述,該歌種的顫吟技法,具有獨特和豐富的綺麗形態(tài),它是在歌手們多聲審美意識的驅(qū)動下,有目的的選擇、變化及組合運用中形成并逐漸定型的。
歌手們?yōu)槭裁慈绱诉x擇?不同的流布地域、歌唱習俗、歌手性別及社會地位,不同的歌曲類別和功能、演唱場合等,對其顫吟技法有何關(guān)系與影響?該顫吟技法與其它一些唱法比較有何異同?從不同的視角來觀照又應(yīng)作當怎樣的解讀?……如此等等,都將在另文中加以討論。
[1][美]威廉-文納.歌唱-機理與技巧[M]. 李維渤譯. 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責任編輯:王鶴艷]
On Musical Forms of Folk chorusVibrato of Qiang Ethnic Minority
LIU Xia WU Yu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 of the original audio recording, the paper explores many forms of Folk chorus vibrato of Qiang ethnic minority(rma) to reveal its different techniques and unique artistic style.
Qiang ethnic minority (rma);Folk chorus ; vibrato skill; music form
柳 霞,四川文化藝術(shù)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聲樂講師。(四川綿陽,郵編:621000)
J607
A
1674-8824(2016)05-0087-04
本文系四川文化藝術(shù)學院項目——“羌族多聲歌唱顫吟技法研究”,項目編號:CWYB201504。)
伍 渝,曾任四川文化藝術(shù)學院教學督導(dǎo)。(四川綿陽,郵編: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