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賓
(江蘇省句容市教師發(fā)展中心 江蘇句容 212400)
生物學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目標設計
陳金賓
(江蘇省句容市教師發(fā)展中心 江蘇句容 212400)
教學目標是學習者通過學習活動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產生預期的行為變化,是對學習者通過學習活動將能做什么的一種明確、具體的表述。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決定著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來開展的。從教學目標的內涵來看,教學目標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此,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是否高效、優(yōu)質,不僅影響著教學途徑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最終的教學成果。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有些生物學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往往會出現一些偏差。如對目標主體的描述比較模糊,目標設計缺少層次和標準,部分只關注認知和結果目標而忽視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要求,等等。如何設計準確、合理的教學目標,結合我市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我認為在進行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時應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生物 教學 目標設計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明確了初中生物學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以及內容標準、實施建議。因此,課程標準應該是我們生物學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導性文件。在課程目標方面,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生物學課程的學習,要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都得到發(fā)展。也就是說要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fā)展中的應用。初步具有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yǎng)成科學思維的習慣。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意義,提高環(huán)境保護意識。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學態(tài)度,并為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要的基礎。由此,老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要充分體現和貫徹課程目標的這一基本要求。
教材既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基本素材,又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主要材料。在進行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時,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鉆研教材。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知識體系以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把握教材在處理課程整體目標和階段目標之間關系。例如,我們使用的蘇科版義務教育《生物學》教材將科學探究能力分解為探究過程技能、探究思維技能、探究設計技能、探究問題解決技能四個層次,在教材編寫時根據教材內容的呈現順序,探究技能的四個層次側重點是不同的。但總體的安排是由淺入深,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對探究技能進行整體規(guī)劃,老師在備課時一定要細心領會和把握。除探究技能外,有些重要概念的形成和完善也不是一節(jié)課就能解決的。如教材有關“光合作用”的重要概念就分散于教材的不同章節(jié)之中,整個概念的形成和完善也是一個漸進的、螺旋上升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老師在備課前認真研讀整套教材,熟悉教材每一個單元、每一章、每一節(jié)的內容,梳理清楚教材內容的編排順序,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在進行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時要合理規(guī)劃,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不應過大過全。
一節(jié)有效的課堂必須有一個合理、準確的教學目標,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手段、組織教學過程,也就是說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有導向性作用。因此,要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研究學生,懂得學生。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確定好教學目標的起點和開發(fā)空間,針對學生的不同差異來落實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才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的“內容標準”是《生物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10 個一級主題,每個一級主題又由若干二級主題以及具體內容標準和活動建議組成。課程的具體內容標準規(guī)定了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學課程所要達到的基本的學習目標?;顒咏ㄗh列舉了有利于學習目標達成的觀察、調查、資料的收集和分析、討論、實驗、實踐等建議的教學活動。課程的具體內容及活動建議是學生通過初中生物學學習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我們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時要認真研究和落實課程內容標準的具體要求,提高課堂教學的合理性。
教學任務是對學生經過學習后將能做什么的一種明確、具體的表述。一個合理的教學任務表述,一般包含行為主體、行為條件、行為動詞和行為結果四個基本要素。因為,教學任務表述的應該是學生的學習行為,由此得出目標行為的主體是學生。在實際的表述中,行為主體是可以省略的。例如,“說出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這個目標的邏輯主語是學生,也就是“學生能說出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而不應采用“使學生”、“教會學生”、“培養(yǎng)學生”等用語。其次,教學任務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為的條件,即影響行為表現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等,如“根據信息庫”、 “利用網絡環(huán)境”、“在……基礎上”等。如前面的表述加上行為條件應該是“在使用顯微鏡的基礎上,學生能說出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另外,教學任務在表述時應根據課標內容選用可操作、可測量的行為動詞來描述,如知識性的目標動詞有“講出”、“闡述”、“講明”、“剖析”、“設計”等,技能性的目標動詞有“嘗試”、“制作”、“運用”等,情感性目標動詞有“體驗”、“參與”、“拒絕”等。這樣的表述能使教學任務的意義更明確、便于觀察和測量。教學任務的行為結果是指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后應達到的表現程度,這個程度我們可以用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或學習效果。
總之,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是否合理、有效,最終還要通過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來檢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設計、實施、反饋、反思、再設計”不斷地循環(huán)磨練,來提升自己進行目標設計的能力。綜上所述,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既要貫徹課標的要求,又要符合教學實際的需要,這樣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體現時代的要求,才能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高。
G633.91
A
1674-2060(2016)02-02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