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蘭 李 玲
在體驗中提高識字效率
文/李玉蘭 李 玲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要認識3500個常用漢字,其中一二年級學生認識1800個常用漢字。這說明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教學的難點。隨著課改的深入,眾多一線教師對識字教學進行了探究,也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現(xiàn)實教學中,耗時低效的情況仍普遍存在,主要表現(xiàn)為:識字方法雖然多樣化,但缺乏針對性;識字和學文脫離;多媒體的濫用,妨礙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怎樣做才能改變此現(xiàn)狀,提高識字效率呢?我的主要做法是:下雨了》的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出示本課所有生字,并標上序號的“坡、割、悶、潮、濕、 伸、喊、蟲、消、搬、陣、嘩”習題卡,讓學生試著讀,不會讀的可以看課文的拼音。然后,用填空的方式給上述生字分類:“____可以用形聲字的方式記??;____可以通過加一加的方式記住;_____可以用減一減的方式記住”。最后進行交流。結(jié)果,學生在10分鐘內(nèi)完成了學習要求,我只結(jié)合會意字的特點和形聲字的特點重點講解了“坡、陣、割、悶”四個字,剩下的時間用在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和寫字上。
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進行體驗。這與低段學生的年齡、認知、興趣、記憶特點是吻合的。因此,我們可以借助它來提高識字的效率。
一年級下冊《識字一》的教學是一篇描寫春景的四字詞語組成的韻文。語言簡潔,畫面感強,讀起來朗朗上口。筆者所在的班98%是少數(shù)民族學生,受本民族語言的影響和個人生活經(jīng)驗與思維的限制,對詞語所描寫的景象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本文教學的時間是3月,本地還處在天寒地凍、萬物凋零的狀態(tài),學生更沒條件身臨其境地去體驗。針對這樣的情況,我首先借助拼音,通過自讀、指名讀方式,做到正確朗讀文本。此過程中,針對學生受民族語言影響三聲二聲不到位和本地方言的影響“w”音不到位的情況,重點學習“百齊、萬”三個字。然后借助與四字詞語相關的多媒體課件,引導觀察并抓住事物特點,讓學生把文中的詞語通過選擇的方式填在對應的圖片上,再從整體把握角度出發(fā)認識“復、蘇、歌、舞、柳、冰、泉、爭、鳴”幾個生字。通過比較法,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強調(diào)“復 舞”的字形;在指名讀的基礎上,抓字音識記“冰 爭”兩個生字;通過圖片,借助會意字的特點,講解“鳴”;“歌、蘇、柳”則讓學生自己說識記的方法,不強求統(tǒng)一,只要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記住就行。最后結(jié)合圖文,指導背誦。整節(jié)課下來,感覺自己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檢測的結(jié)果也很理想。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古語道出了方法習得的重要性。但習得后加以運用,形成能力才是關鍵。
在《識字四》中,通過“螞、蟻、蜘、蛛、蜻、蜓、蝌、蚪”等生字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形聲字的特點,加上之前學過的“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一編”等方法,識字的方法對于學生來說夠用了,因此,在《要
遺忘是有特征的,而記憶也是有規(guī)律的。心理學家謝千秋、王錠成指出:記憶有先“記”后“憶”的過程,完整的記憶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回憶三個環(huán)節(jié)。因此,要重視漢字學習環(huán)境的拓展延伸,從課內(nèi)識字走向課外識字。識字環(huán)境的課外化,讓沒學過的字反反復復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重復出現(xiàn),加深了記憶,為課堂識字奠定了基礎,緩解了課堂集中識字帶來的壓力和被動局面,也讓學過的字反復出現(xiàn)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起到了鞏固的作用,改變了課堂“識得快也忘得快”現(xiàn)狀,符合記憶與遺忘的規(guī)律,二者相得益彰。
(作者單位: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紅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