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傳鋒
?
初中信息技術合作學習策略的研究
文/史傳鋒
積極倡導合作學習,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宗旨之一。通過本文,筆者對多年來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學實踐中如何實現(xiàn)“合作學習”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總結,并嘗試從理性上認識這一理論的意義。
一是混雜分組、多元世界。小組成員在性別、學業(yè)能力和其他品質(zhì)上應該是有所不同的、異質(zhì)的。這樣才能夠共同發(fā)展、接納他人,使學業(yè)困難者獲得更好的發(fā)展目標。二是積極互動、平等參與,讓小組成員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實現(xiàn)生生互動。三是分工合作、資源共享。小組成員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合作學習,通過任務構建,讓成員之間相互鼓勵和支持。四是合理評價、有效獎勵。建立適合合作學習的評價體系,保證公平客觀地評價,引導學生積極合作。
合作學習的分組形式很多,如混雜分組、隨機分組、自由組合、按興趣分組、按選擇的任務分組和同質(zhì)分組等。結合本班學生特點,筆者采用了最常用的混雜分組方式。
分組步驟 首先,建立學科學生檔案,確定分組原則。在了解學生的學科基礎、性格特點、學習習慣等情況后,根據(jù)學生的差異進行分組。其次,確定小組長。一般來說,小組長直接決定了小組開展合作學習的質(zhì)量。最后,確定人數(shù)。根據(jù)男女比例、分層情況、性格特點確定小組成員,采取信息交叉形式的合作學習方式。
小組成員變化 一是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微調(diào)小組成員。對每個單元學生的基礎差異進行調(diào)查,根據(jù)情況對小組成員微調(diào)。二是信息交叉時的重新分組,對小組成員進行編號,每組都是由最強到最弱。
小組文化建設 分組完成后正好進入演示文稿單元的學習。將開展主題為“讓你了解我”的項目活動,讓學生制作介紹小組和個人的演示文稿,文稿要求小組要有組名、口號、學習目標等。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小組成員快速了解組內(nèi)同學,同時建立了對小組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新課學習時,學生合作交流可以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達到共同解決新問題、掌握新知識的效果;項目活動中,合作交流可以互通有無、互相借鑒、互相鼓勵,提高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操作技能的運用中,合作交流可以深化認識,掌握規(guī)律。因此,掌握不同階段開展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合作學習成功的關鍵。
困中求通盼合作 知識的難點通常會成為學生難以理解問題,此時,學生渴望與伙伴交流、探討,共同解決問題,這種情況是開展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一般情況下,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學會的知識,要比聽教師講解記憶更深刻,理解更透徹。
缺中求全需合作 信息技術的操作方法有很多種,而學生在進行操作時通常選用自己常用的方法來完成操作,一般不會考慮其他的操作方法,更不會對比不同方法的優(yōu)缺點。因此,教師要重視思維過程的組織,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一定的合作學習機會,讓學生在互動中取長補短,體驗合作思維的豐富性。
異中求同要合作 初中的學生有一定的競爭性和表現(xiàn)欲,他們渴望自己的觀點被采納,但又不善于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因此,教師必須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對有爭論價值的疑點適時下放到小組中,讓學生展開討論。如開展《網(wǎng)絡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辯論賽,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每位學生根據(jù)自己的依據(jù)、事例,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合作學習不僅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相互尊重、相互促進,可謂一環(huán)多效。
疑中求解巧合作 由于學生的認知特點,很難理解沒有實踐過的學習內(nèi)容。因此,教師要在操作實踐的內(nèi)容上加大合作學習。如局域網(wǎng)中文件的共享問題,讓小組合作交流,操作驗證,理解此復選框的含義,從而掌握文件共享這一知識點。
在初中信息科技學習中,創(chuàng)造不同合作形式的項目活動,使學生體驗到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認同合作學習的意義。
分工協(xié)作,形成成果 信息科技學科中某些項目活動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比較難完成的。如《運動會成績統(tǒng)計》這一項目活動,從思路的確定、信息技術工具的選擇與使用、資料的收集篩選、數(shù)據(jù)的處理分析到結果的呈現(xiàn)這一系列工作需要小組成員之間團結協(xié)作。學生分析任務后,意識到完成這樣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需要小組的力量,這時引出合作學習。
我是專家,又是學生 各小組分工合作進行研究,展示小組研究成果,有利于學生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如筆者在演示文稿單元的復習階段設計了兩個項目:一是解決“怎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的問題;二是解決演示文稿中文字素材的處理問題。在班級交流之后重新分組,形成新的學習小組,由于每一位學生都掌握了原始組所取得的成果,學生對教師提供的原始文稿進行修改,在遇到問題時可以請教原始組的“專家”。在新的學習小組中每一位學生都很興奮,因為他們都是“專家”,要為其他同伴講授原始組的成果。
不同角色,全面發(fā)展 每位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有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有的學生表達能力較強,善于溝通交流,在開展的項目活動中,筆者會根據(jù)記錄的情況進行角色的輪換,每個人都有扮演不同角色的機會。項目活動的形式變化較適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可以持續(xù)保持學生對信息科技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正如科恩所說:“認為孩子們自然知曉在積極的社團中如何與他人合作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同樣,在課堂教學中,若想讓學生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達到最優(yōu)的學習效果,也需要教會學生合作。如在新授課時,筆者給學生先介紹“思考(操作)——結對——共享——總結——交流”的方法,然后再請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就會開展得很順利,學習的效果也較好。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筆者深深體會到,在合作技巧的學習上所花費的時間,相對于學生掌握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是完全值得的。而且這些技巧不僅是信息科技需要的,也是其他學科需要的;不僅是學習時需要的,也是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的。
學生對于評價成績會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而他們對于成績公正性的理解會決定今后開展合作學習的興趣。筆者將每位學生的成績記錄分成三部分:結果性評價成績;過程性評價成績;成績分級的變化情況。
一是對于結果性評價使用聯(lián)合評分。如《機器人與我們的生活》的作品評價,小組作品的得分為90分,學生A個人分工制作的作品為80分,那A的分數(shù)就是90*0.6+80*0.4=86,既考慮了小組的工作情況,也沒有忽略個人表現(xiàn)的差異性。二是對于小組合作的情況,仔細觀察各小組情況,重點關注出問題的小組。而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xiàn),則會結合信息科技的有關評價指標采用過程性評價來評價學生。三是關于學生成績分級,遵循“不比基礎比進步、不看成績看提高”的思想。在每個單元結束后,筆者都會將本單元成績與上單元成績作對比,對于進步兩個或一個等級的學生進行班內(nèi)表揚。
此外,合作學習評價呈現(xiàn)出幾種評價多維交叉、有機結合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結合”: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小組成員自評、小組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
合作學習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手段,而且應該成為教師遵循的一項教學原則。因為它不僅適用初中信息科技學科,而且適用于各學段的各門科目,并反映了“以學生為本”教學理念,合作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合作,最終能學會合作,適應合作這一社會準則。
(作者單位:上海市松江區(qū)教師進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