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水欣
自從我堅持跑步以來,真的有許多改變。跑步在生活中變得不可或缺。而看了《天生就會跑》之后,我對這個世界上奔跑著的人們和奔跑這件事,產(chǎn)生了全新認(rèn)識。
它是這幾年我看過的最美妙的一本書。書中從尋找一個神秘的、善于奔跑而又非常避世的民族——塔拉烏馬拉人,開始說起。
墨西哥的銅峽谷,隱居著史上最強的長跑族群塔拉烏馬拉人。他們能活下來,是因為父輩跑得比鹿快。而父輩能活下來,是因為祖父跑得比阿帕奇人的戰(zhàn)馬快。他們永遠(yuǎn)不知道追趕獵物時要跑多快多久,只有隨時調(diào)整姿勢、方向和速度,敏捷地在石塊和溝壑間蹦跳,才能跑過錯綜的山路,爬上陡峭的巖壁,回家。
作者尋找這些高超的跑者,研究他們跑得飛快的原因是什么,組織世界上頂尖的跑者與他們對決。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作者發(fā)現(xiàn),跑步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而跑步的內(nèi)涵,可以擴(kuò)展到無窮。在奔跑中,可以看出人性的魅力與力量。
作者克里斯托弗·麥克杜格爾就是一位跑者。他穿越峽谷,尋找和塔拉烏馬拉人頗有交情的另一位跑步奇人卡巴洛,一睹這支與世隔絕的部族的真面貌,探得跑步真諦。
書中還寫了很多偉大跑者,那些參加100公里超級馬拉松、越野馬拉松,那些在蠻荒之地,連續(xù)奔跑幾天幾夜不停歇的世界級長跑健將的故事。他們奔跑,不是為了炫耀,不是為了競爭,而是因為熱愛。
我見過在跑步現(xiàn)場,那些全身上下都是裝備、互相攀比自己跑了多少場馬拉松、得意洋洋的人。而看了《天生就會跑》,你會對跑者有不一樣的認(rèn)識。將跑步融于自己生活的人,會有一種氣場,我稱之為“跑步人格”。
書里這些隨時隨地都能奔跑的人,破衣爛衫能跑,穿著自制拖鞋也能跑,奔跑對他們來說是日常。在這些人心中,賽跑,與其說是為了跑得更快,不如說是為了讓彼此更接近。
超級馬拉松選手斯科特·尤雷克,他跑累時不會像一般選手那樣聽耳機、胡思亂想來轉(zhuǎn)移注意力,他的做法簡單得多:心中想著別人的時候,最容易進(jìn)入忘我狀態(tài)。他在比賽中幫助受傷者,被幫助者讓他不要管他,關(guān)注自己的成績,他說:“現(xiàn)在,那件事不重要。”
斯科特是各種國際頂尖賽事的冠軍,但他跑步結(jié)束后,不會就此休息,而是在終點等待其他跑者歸來,與他們一一擁抱。有的比賽在險山惡水間,要經(jīng)歷好多天。跑者們累得半死,到達(dá)終點時,斯科特蓬頭垢面地從地上的睡袋里爬出來,與他們擁抱。
書中寫了很多跑步精靈般的人,男人、女人,跑步到一定的程度,男女差異已經(jīng)不大。安·特拉森,33歲,大學(xué)老師。瘦小平凡的她,奔跑起來的樣子,“就像溫文爾雅的記者摘掉眼鏡,變成飛檐走壁的蝙蝠俠”。她在休息日,連續(xù)奔跑90公里不覺得疲憊,她說:“聆聽呼吸,感受汗水花落背后,及時補充水分與鹽分,誠實傾聽,把握肌體的感覺。如此細(xì)致地關(guān)注自己的身體,難道不是一件感性浪漫的事嗎?”
另一位女子,38歲的珍妮,年輕時患有暴食癥。她來到愛達(dá)荷森林做志愿者,每日清理林間小徑。每天清晨,她會穿上運動鞋在林間奔跑很久,一年四季,無需手表地圖,依靠風(fēng)吹過身體的感覺來控制速度。她的所有問題,都在美好的本性面前迎刃而解。她的“美好本性”,是奔跑。
奔跑,讓跑者脫離世俗樊籠,可以去到另一個維度,甚至是站到另一種高度。奔跑中,體內(nèi)釋放的多巴胺,令人產(chǎn)生全新念想。那位“超級馬拉松之神”斯科特在他每封發(fā)出的郵件上,都附上這么一句話:“沖破疲勞和絕望的極限,可以找到我們從未擁有的自在與力量。”
此書文字扣人心弦,有偵探小說的味道,讓人欲罷不能。譯者嚴(yán)冬冬是清華大學(xué)生命科學(xué)與技術(shù)系高材生,參與過北京奧運珠峰火炬?zhèn)鬟f的知名登山者,翻譯過另一本我酷愛的書《三杯茶》,卻可惜在2013年遇難于新疆西天山托木爾地區(qū)登山下撤途中。嚴(yán)冬冬與好友成立的攀登小隊,就叫“自由之魂”。
每一個跑者,都有一個自由之魂。
(編輯 趙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