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余
論康拉德小說的“海洋”意象
——以《青春》為例
◎趙澤余
約瑟夫·康拉德熱愛海洋??道略谒暮Q笮≌f里注入了多重的思維視角,因而成為了很多學(xué)者關(guān)注的重點,同時他也被認(rèn)為是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的先驅(qū)之一,更是被我國作家老舍所喜愛和推崇。在本文中,筆者以康拉德的海洋小說《青春》為例,從“海洋是困倦靈魂的歸宿”和“海洋是青春的戰(zhàn)場”兩個方面來分析康拉德小說中的海洋意象。
康拉德 海洋小說 海洋 《青春》前言
約瑟夫·康拉德自小喜歡并向往大海,不久之后他就開始了自己的航海生涯??道略诤I仙盍硕嗄?,之后由于身體原因放棄了航海,轉(zhuǎn)而握起筆桿用英語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道碌淖髌芬罁?jù)題材分為海洋小說、叢林小說和社會政治小說,其中海洋小說最為被人們熟知且稱道,也為他贏得了“海王”的美譽。
康拉德創(chuàng)作的海洋小說有《“水仙號”的黑水手》《陰影線》《青春》等,在本文中,筆者重點以《青春》為例,分析康拉德海洋小說中的“海洋”意象。
在康拉德創(chuàng)作的多部海洋小說里,《青春》是一部別具一格的短篇海洋小說。這部小說里記敘的是康拉德本人的真實經(jīng)歷,是他當(dāng)上二副的第一次航行。《青春》講述了在一次航行中所遭遇的種種磨難,無論是海洋上的惡劣天氣,還是在行駛中意外發(fā)生的火患,抑或是主人公馬洛對此的態(tài)度,這一切都被作者“別有用意”地用來象征并解釋人生。
本論文旨在論述:在康拉德的海洋小說中,將海洋作為中心點,以《青春》為例,從“海洋是困倦靈魂的歸宿”和“海洋是青春的戰(zhàn)場”兩個方面來分析康拉德海洋小說中的“海洋”意象。對康拉德海洋小說的分析,在今天乃至未來都具有現(xiàn)實意義,這也是他的海洋小說的經(jīng)典之處。
海洋,自古以來就和生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康拉德的童年和多年的水手生涯使他對生命和海洋之間的關(guān)系有著非同常人的體會:“生命問題似乎太浩瀚了……大海是無所不知的,早晚總會揭開帷幕,讓每個人都能看透那隱在一切謬誤里的智慧,那藏在種種疑問里的真相,以及那超越憂患恐怖的安全和平的領(lǐng)域?!盵1]在康拉德的海洋小說中,“船”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事物。在“海洋是困倦靈魂的歸宿”這一方面,筆者主要以“朱迪?!碧柎瑢Ρ戎心犟R洛這條敘述主線進行說明。
《青春》里的“朱迪?!碧柺且凰依洗瑲v經(jīng)滄桑,在載著年輕馬洛一行人趕赴曼谷時穿過驚濤駭浪,卻意外地在黑暗的夜里被大火吞噬?!皦邀惖乃劳鰜淼搅耍裆咸煸谀切量嗔艘惠呑拥睦洗R終時給它的恩賜、禮品和酬報。在它把自己困倦的靈魂交托給星星和大海的時候,那驚心動魄的場面,猶如一幕輝煌的凱旋場景?!盵1]這一段為“朱迪埃”號船送葬的情景,在讀者和中年馬洛看來,這是一次失敗的航程。這一艘“困倦”的老船也是“困倦”的中年馬洛。
對中年馬洛而言,“朱迪?!碧柎褪乾F(xiàn)今的“另一個自我”,不同的卻是“我們”的歸宿?!拔摇痹诤I掀磩陬D,最需要的就是能有一個可安息的地方供自己疲憊的身心棲居,而這個地方就是海洋。當(dāng)“另一個自我”——“朱迪埃”受到上天的眷顧,“心滿意足”地在“家”中長眠時,“我”遠(yuǎn)離海洋,退居陸地,而陸地不是“我”理想中最好的歸宿,唯有海洋才能容納“我”困倦的靈魂??涩F(xiàn)在“我”已回不去大海,只能在聲色犬馬的陸地上茍延殘喘。但“我”的歸宿為什么不能在陸地上?
主要是因為“我”在陸地上找不到自己的“身份”。小說開篇介紹談話的這五個人時,并沒有介紹馬洛和“我”是做什么的,是什么身份,而馬洛就是“我”,只是一個“無身份”或是“身份模糊”的人。在中年馬洛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康拉德本人的影子,康拉德在陸地上是一位“邊緣人”??道氯龤q時經(jīng)歷“流放”,之后在其航海的過程中,他加入了英國國籍。這種身份的“游離”讓康拉德高度懷疑自己,而這種懷疑感在陸地上更為強烈。在康拉德或是馬洛看來,陸地“太小”了,不管從地域而言還是人心而言,都無法接納自己的身體和靈魂,而海洋卻不一樣,它“很大”,包容萬物。那自己身為萬物的一部分,為什么不能被其包容呢?然而,在海洋中酣眠的只有“朱迪埃”,沒有“我”。
生命始于海洋,最后也終于海洋,這就表明海洋是船最佳的歸宿,也是“我”最好的歸宿?!拔摇彪x開海洋,離開了“我”的青春,也離開了“我”心中的歸宿,不能像老船一樣葬入大海,“生”在陸地卻比不上“死”在海洋,這種無奈讓我們唏噓。
在康拉德的海洋小說中,海洋往往成為小說主人公與風(fēng)浪搏斗的戰(zhàn)場,在《青春》里也不例外。《青春》里有那么一段陳述讓人感受到了一個無形的“戰(zhàn)場”:“直到那時,我才知道自己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人……我記得我的青春和那一去永不復(fù)返的感覺——那種我能永遠(yuǎn)堅持,直到??菔癄€人類末日我還能堅持下去的感覺;正是這種自欺欺人的感覺,把我們引向歡樂、災(zāi)禍、愛情、徒勞的努力——直至死亡。而那種對于自己力量的自豪感,那種蘊藏在小小軀殼里的生命的熱力,那種在內(nèi)心深處燃點著的火焰,正在一年年黯淡下去,冷卻下去,微弱下去,終至熄滅——太快、太快地熄滅了——在生命還未結(jié)束之前就熄滅了。”[2]鑒于此,筆者結(jié)合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觀點從兩個方面進行說明“海洋是青春的戰(zhàn)場”。
(一)海洋是“我”青春“重生”的戰(zhàn)場
海德格爾在其存在主義哲學(xué)中提出了“存在”與“存在者”。在《青春》里,“我”的“青春”是“存在者”,令其顯示存在的就是海洋,是“我”與狂暴的大海搏擊才讓“我”的青春“存在”,而海洋就是“我”青春“重生”的戰(zhàn)場。
事實上,馬洛的“青春”是存在的,我們不能說馬洛的“青春”是不存在的。只不過,在馬洛的眼中,自己的“青春”在大海上才是“真實的青春”。在“我”沒有出海航行時,“我”的青春在“我”看來沒有任何的價值,也就是“被遮蔽”的。當(dāng)“我”在航行的過程中與狂風(fēng)暴浪展開殊死戰(zhàn)斗時,才使“我”的青春“去蔽”,是“海洋”掀開了“我”青春的“序幕”。
按照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觀點,“此在”①“首先和通常是以沉淪的方式生存著”[3],沉淪的“此在”處于一種非本真的狀態(tài)中,直到臨死的那一刻才幡然醒悟過來,可那時已為時過晚。因此,海德格爾探索出了一種解決之法,那就是“向死存在,先行到死”??道律畹哪莻€時代,西方社會物質(zhì)財富急劇增加,而人們的精神世界卻十分空虛,物質(zhì)與精神的不平等使人們認(rèn)識不到自我的本質(zhì),從而成為了沉淪的“此在”。但康拉德筆下的馬洛在海上尋找到了“自我本質(zhì)”。在海洋上,每一個人都會直面死亡,這種感覺就是“畏”②,當(dāng)馬洛處于“畏死”的情況中時,他的“此在”就被解救出來,并進而發(fā)現(xiàn)了自我存在,也就是實現(xiàn)了“向死而生”,這種體驗不僅讓馬洛看清了自己,也讓馬洛的青春充滿了“生命的熱力”,這就使馬洛認(rèn)為自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為他自己感到自豪。
以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觀點來看,馬洛在海洋上航行并為自己能活下來而抗?fàn)帟r,其“青春”就從“被遮蔽”中凸顯出來,完成了“重生”的蛻變,成為了“有價值的青春”。當(dāng)作為“存在者”的青春,“撕開”遮蔽的這層“外衣”,里面的價值我們就稱為“真理”?!罢胬怼币坏┏霈F(xiàn),“美”就由此產(chǎn)生,我們可以說,馬洛的“青春”是美的。
(二)海洋是“我”青春“毀滅”的戰(zhàn)場
除了以上提及的海德格爾存在主義觀點外,海德格爾還談到一個詞——“定在”,“定在”就是特定時空中的存在。《青春》中的馬洛在“朱迪?!碧柎寥牒5缀?,他第一次指揮小艇劃行,但在不久后,小艇因無風(fēng)不能前進,馬洛等人被困在了海上,而這個環(huán)境就是“定在”。顯然,那段訴說是中年馬洛在記敘這件事時加進去的,從側(cè)面也體現(xiàn)出海洋是“我”青春“毀滅”的戰(zhàn)場。
“朱迪?!碧柎芭既弧睙龤?,“我”“偶然”獲得駕駛小艇的權(quán)利,小艇又“偶然”因無風(fēng)無法前進,于是“我”被迫在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生存。對于這種境況,在中年馬洛看來,“我”在海上被困,實際上是“我”被偶然地“拋”入這個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對“我”造成了障礙,而這個障礙是無法預(yù)料到,也不可改變的,即便自己再怎么在驚濤巨浪中奮勇直前,都是沒有用的。所以,當(dāng)中年馬洛重新審視年輕馬洛時,會發(fā)現(xiàn)自己那時永遠(yuǎn)堅持下去的感覺是“自欺欺人”的,身處這樣環(huán)境中的自己,本身就是孤立悲慘的“存在”,再怎么堅持,再怎么努力,這一切都是“徒勞”的。是什么讓中年馬洛有此體會?是因為“我”的青春如那“燃點著的火焰”,正在“黯淡”“冷卻”“微弱”下去,在生命還未終結(jié)之前,就“太快地熄滅了”,為此“我”焦慮和恐懼。
馬洛的青春從“無價值”變成“有價值”,“有價值”的青春逝去后終成“無價值”,這種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感受催生出了馬洛的虛無感,而海洋作為這一系列轉(zhuǎn)變的客觀環(huán)境,自然是“我”青春“重生”和“毀滅”的戰(zhàn)場。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康拉德虛無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
筆者以康拉德的短篇海洋小說《青春》為例,從以上三個方面論述了康拉德海洋小說的“海洋”意象,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康拉德海洋小說中的“海洋”意象涉及了多方面的內(nèi)容,我們絕不能片面地以一個角度來剖析,應(yīng)該要以多維度的方式去探討,這也就是他在英國文壇上獨占一席的原因。有研究者認(rèn)為康拉德是“繼先人之緒余而另開一個新時代”[4],這就在此確定了康拉德作為英國海洋小說寫作者的先鋒地位,也確立了康拉德在英國文學(xué)史中的重要地位。
注釋:
①②[德]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版。(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觀點向我們闡釋了“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存在者”以及“存在與存在者之間的關(guān)系”)
[1]趙啟光.康拉德小說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2][英]約瑟夫·康拉德.青春[M].薛詩綺,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3]崔唯航,張羽佳.本真存在的路標(biāo):馬丁·海德格爾[M].保定: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5.
[4]樊仲云.康拉德評傳[J].小說月報,1924(10).
(責(zé)任編輯 劉冬楊)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海南熱帶海洋學(xué)院2016年開放性實驗項目“康拉德海洋小說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趙澤余,女,海南熱帶海洋學(xué)院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研究方向:海洋文化與海洋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