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勝紅
(中共中央黨校 哲學部,北京 100091)
?
文藝復興時代個人理論的覺醒及意義探析
葉勝紅
(中共中央黨校 哲學部,北京 100091)
文藝復興運動以個人理論的覺醒為主要特征,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其個人理論的覺醒主要表現(xiàn)在個性解放的覺醒、個人理性的覺醒、新理論的覺醒等。文藝復興時代最重要的成就是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和價值所在,因而人的全面覺醒對后世有著重要意義,這種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速了西方社會制度的變革;二是促進了近代歐洲哲學的繁榮;三是馬克思的個人理論的重要來源;四是對當代中國仍有重要啟示。
文藝復興;個人理論;覺醒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以“個人覺醒”為主要特征,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zhì)是人文主義精神運動,是在反抗中世紀的封建壓迫和宗教奴役的過程中重新發(fā)現(xiàn)和認識了個人,是以“個人覺醒”為主要特征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運動涉及范圍極廣,不僅僅是文學和藝術等社會科學,而且還有天文、物理和化學等自然科學領域,其“個人覺醒”主要表現(xiàn)在個性解放的覺醒、個人理性的覺醒、新理論的覺醒等。文藝復興時代最重要的成就是通過個人覺醒而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和價值所在,因而人的全面覺醒對后世有著重要意義。
中世紀的禁欲主義是基督教的首要紀律,基督徒必須嚴格遵守這一紀律,壓抑個性,貶損自我,聽命上帝,個人成為基督教的奴隸。文藝復興運動堅決反對禁欲主義,倡導享樂主義;反對以神為中心,強調(diào)以人為中心;反對封建的等級差別觀念,提倡個人自由平等的價值觀。
(一)從禁欲主義轉(zhuǎn)向享樂主義
中世紀的人們生活在條條、框框、本本主義之中,人們的思想被禁錮起來,文化氛圍極端保守,人們只能依靠祈禱來麻痹現(xiàn)實的痛苦,企盼來世幸福。在文藝復興時代,眾多人文主義者和新興階層逐步從禁欲的環(huán)境中解放出來,他們積極倡導享樂主義,要求個性的解放。首先,人文主義者中擁有一定地位和財富的貴族為滿足自己的私欲而主張縱情享樂。他們建造富麗的宮殿、教堂、大廈、別墅等,為享樂創(chuàng)造條件,追求著今生今世的幸福,炫耀著權力和財富帶來的種種快感。其次,在資本主義緩慢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新興階層極大地動搖了封建社會的舊有秩序。新興階層在財富的刺激作用下,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享受著金錢帶來的感官刺激,盡情展示著自己的個性。再次,具有文化、藝術內(nèi)涵的眾多大家用筆墨肯定了享樂主義精神。他們通過文學作品、油畫、雕塑等方式,來表達內(nèi)心對美的感受,倡導人性,宣傳富有美好的現(xiàn)實生活,同時這些作品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影響到普通百姓的價值觀念。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的享樂主義主觀上是為了自己享受世俗的奢侈生活,客觀上則起到了瓦解封建統(tǒng)治的作用,從而使個人的個性解放具有了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政治基礎和文化基礎。
(二)從以神為中心轉(zhuǎn)向以人為中心
在人與神的關系上,中世紀時期強調(diào)的是神的權威,貶低人的地位,神在人之上,神主宰一切。而在文藝復興時代強調(diào)的是人的權威,人在神之上,人是人文運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對于人的崇高和偉大,莎士比亞贊嘆說:“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貴!論行動,多么像天使!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1]63莎士比亞以《哈姆萊特》這部悲劇中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哈姆萊特和克勞迪斯,通過人文主義者哈姆萊特與封建勢力者克勞迪斯之間的斗爭,表現(xiàn)出了哈姆萊特的勇敢和機智,同時也以反面人物克勞迪斯,表達了人性之惡所指向的目的。因此,以個人為中心的思想也普遍反映了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而人性惡的本質(zhì)也被認為是人文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如馬基雅維里在《君主論》中所勾勒的君主是一個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的詭計多端的人物,這種人物純粹是憑自己的能力去做事,以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為最高目標,對于什么是上帝的權威、基督教的道德戒律、生死輪回懲罰等都置之腦后。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在神與人的關系上,人文主義者通過描寫不同性格的人來表達人物的豐富多樣性,反映出真實的社會生活圖景,而這與唯一的、虛構(gòu)的神是格格不入的。以人為中心取代以神為中心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文藝復興運動在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中開了一個好頭,個人覺醒成為推動資本主義潛在發(fā)展的巨大力量,個人逐漸成為歷史發(fā)展舞臺的主要角色。
(三)從封建等級差別的觀念轉(zhuǎn)向個人自由平等的價值觀。
基督教有嚴格的等級差別制度,以基督教中的天主教為例,從上而下的等級排列分別是教皇、紅衣主教、宗主教、都主教、大主教、首主教、主教、神父、修士或修女等?;浇讨械牡燃壷贫仁遣豢稍轿坏?,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圣經(jīng)》記載耶和華降臨到西奈山之前與摩西有一段對話說:“你在要山的四圍給百姓定界限,說:‘你們當謹慎,不可上山去,也不可摸山的邊界;凡摸這山的,必要治死他。不可用手摸他,必用石頭打死,或用箭射透,無論是人是牲畜,都不得活?!盵2]12-13中世紀的封建等級制度是通過嚴格的法律和教規(guī)等加以規(guī)定的,一般來講,個人的社會地位是由出身和特權來決定的,而且個人只能在特許的范圍內(nèi)活動,不能越界。就像托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論體系,最高的法只能是上帝擁有,自然法與人定法也只能在永恒法之下發(fā)生一定的作用。然而,在文藝復興時代,法逐漸從神學中脫離出來,逐漸形成了一門比較獨立的學科,上帝、法、人的三者關系出現(xiàn)了轉(zhuǎn)換,人成為法的制定者、維護者和最終解釋者,上帝退到次要地位。在法律面前,上帝的權威性煙消云散,每個人獲得了平等地位和自由選擇權,人的本質(zhì)性特征被顯現(xiàn)出來。
文藝復興時代個人理論的覺醒不僅表現(xiàn)在文學和藝術領域,也表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天文、物理、化學等各學科領域,是一個綜合的矛盾體。一方面,各種有身份地位和富有財富的人為尋求感官刺激而敢于打破世俗的約定,他們的行為以感性認識占據(jù)主要地位,并在客觀上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深入發(fā)展。另一方面,各種有才氣和有理想的人為探索科學真理而勇于刺破敏感的神經(jīng),他們的一言一行以理性認識為主導地位,從正面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向前發(fā)展。個人理性的覺醒是以現(xiàn)實問題為推導、以追問真相為目的、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為理想的一次偉大過程,具體表現(xiàn)在:資本市場理性的興起、自然科學理性的追求、個人價值理性的肯定。
(一)資本市場理性的興起
資本具有兩面性,從負面因素來看,資本具有貪婪性、自私性等特征,這使得在資本市場里涌現(xiàn)的商人階層對金錢、買賣、美色等感官刺激有著極大的興趣,他們不斷地占有商品和物質(zhì),變成了自私的、極端的利己主義者。從正面因素來看,資本具有能動性、逐利性等特征,這使不少精明商人養(yǎng)成精確計算、權衡利弊等理性思考方式,考慮到資本是否能帶來利益進而后再投資,初步具有了資本主義精神。當商人在進行投資、辦廠、貿(mào)易等經(jīng)濟活動時,客觀上要求商人應是一個理性人,當用貨幣來進行交易時,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充當了資本市場理性的代言人和傳聲筒,貨幣交易變成商人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西美爾指出:“貨幣經(jīng)濟使日常交往中持續(xù)的數(shù)學運算成為必要。許多人的生活充斥了這樣的事情:對價值進行確定、衡量、計算,將質(zhì)的價值化約為量的價值。這當然有助于形成現(xiàn)代社會從理智出發(fā)、勤于計算的性質(zhì),它同以往時期更容易沖動的、整體取向的和從情感出發(fā)的特征相對應。運用貨幣來估價,教會人們分毫不差地確定和指出每一種價值的價格,從而使一種大得多的精確性和明確的界限確定無疑地進入了生活內(nèi)容?!盵3]13這種資本市場理性的興起極大地沖擊了封建教會的壟斷制度,積極宣揚了個人理性的巨大魅力,為資本主義精神的理性主體奠定了基礎。
(二)自然科學理性的追求
自然科學和理性精神的融合造就了自然科學理性的形成,自然科學理性成了人文主義者和科學主義者共同追求的對象。在文藝復興時代,自然科學理性的杰出代表人物有達·芬奇、尼古拉·哥白尼和喬爾丹諾·布魯諾等,他們用行動詮釋了科學理性的巨大作用。達·芬奇在長期的人體解剖實驗中,提出了心臟瓣膜圖和眼睛視覺模型,并對人體美的特征給予了科學論證,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人體美結(jié)構(gòu)黃金分割定律,他在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上所創(chuàng)作的《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作品成了人間極品。達·芬奇的自然科學方法論對人體結(jié)構(gòu)的全方位把握,使人們對自身身體有了更加科學的了解,而對上帝造人的假象則是一種挖苦和諷刺,從而也使人從天國回到了人間。尼古拉·哥白尼針對基督教神學倡導的地心說理論展開了批判,認為要依靠科學數(shù)據(jù)和實踐觀察為基礎,得出科學結(jié)論,由此他反對托勒密的地心說,因為這一理論不符合基本的事實,尼古拉·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并提出了日心說。日心說的提出動搖了基督教神學的理論支柱,打破了萬物都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理念,挑戰(zhàn)了教會的權威,并使科學的理性主義向前邁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也得到了科學的支撐。喬爾丹諾·布魯諾繼承了尼古拉·哥白尼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并加以總結(jié)推廣,提出了應從自然事物的本來面目來認識自然,他的自然哲學思想與神學唯心主義思想格格不入,雖然他被活活燒死,但他反對教會的統(tǒng)治、弘揚自然科學理性和堅持真理等理念始終是不可磨滅的寶貴財富。
1.2.2 PPG組排除標準 (1)屈光間質(zhì)中重度渾濁,(2)伴有非青光眼性視神經(jīng)病變或視網(wǎng)膜疾病,(3)屈光度球鏡≥±6D、柱鏡≥±2D。
(三)個人價值理性的肯定
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和自然科學主義者都有著鮮明的個性,他們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表達著個人內(nèi)心的主體性因素,即對個人價值理性的充分肯定。個人價值理性的肯定是對個人的自主性、能動性、自由性的肯定,是個人以理性行為內(nèi)修于自身并影響到他人的正能量,這種正能量表現(xiàn)在對個人尊嚴的尊重和個人力量的稱頌。一方面是文藝復興運動對個人尊嚴的尊重。中世紀的教父哲學和經(jīng)院哲學是以人的身份卑微和生活疾苦為潛臺詞,不斷通過虛假的道具來麻痹人、貶低人,從而達到封建統(tǒng)治的合法性與合理性目的,在這種制度下,個人毫無任何尊嚴可言。文藝復興時代的主流思想是對個人尊嚴的充分尊重,表現(xiàn)在肯定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上。對個人創(chuàng)造的人文和科技成果,神是無權過問的,個人擁有對自身命運的決定權,個人是自己的主人。另一方面是文藝復興運動對個人力量的稱頌。個人價值理性成果表現(xiàn)在個人通過自己的能動作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上,在自然條件惡劣、政治生態(tài)陰暗、封建迷信盛行的背景下,個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克服宿命論,獲得人生價值。布洛克認為,文藝復興時代“人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夠達到最高的優(yōu)越境界,塑造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成就贏得名聲”[4]36。
宗教改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眾多宗教改革的浪潮中,以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和讓·加爾文的“先定論”最為有名,也是最有代表性地能滿足16世紀資產(chǎn)階級上升的需要,因而“因信稱義”和“先定論”作為資產(chǎn)階級新理論的代言人,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進步。新理論的覺醒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因信稱義”與個人主體性思想
中世紀的基督教哲學在處理上帝與個人信仰之間的關系時,上帝是高高在上擁有絕對命令的唯一者,而個人是無足輕重地位卑微的角色,個人只有通過信仰上帝才可贖罪,個人的命運掌握在上帝手中。在文藝復興時代哲學關注的對象出現(xiàn)了明顯的變化,主要是在宗教改革過程中,個人命運完全掌握在自我手中,雖然個人仍需通過信仰上帝而得到恩典和拯救,但個人只需要簡簡單單地直接信仰上帝就可以,不需要中間經(jīng)歷像教皇、主教等人的過渡,上帝在我心中,而不是我在上帝心中,我作為個人的主體性地位是處在第一位的,我信上帝,上帝就存在。這種思想在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中表現(xiàn)突出,如馬丁·路德宣稱基督徒得救的方式簡單而有效,就是直接信仰上帝,這種信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信,是個人行為內(nèi)斂于自我之中,與上帝直接對話,得到上帝的“真經(jīng)”。因此,馬丁·路德堅決反對教會人員宣傳的通過購買贖罪券才可得救的荒唐做法,認為這是對仁慈的上帝的污蔑,是在上帝與個人之間設置障礙,教會的這種做法無法讓虔誠的基督徒得到上帝的寬恕。馬丁·路德如此解釋道:“上帝的道不是借什么行為所能領受,所能愛慕的,乃是單借著信。因此,靈魂為著他的生命與義所需要的既然只是信,這樣靈魂顯然是因信稱義,而不是因行為稱義;因為若可因別的來稱義,就不需要道,這樣也不必要信了?!盵5]5
對于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后人站在不同的階級立場進行了評價,比較經(jīng)典的代表人物是黑格爾和馬克思。黑格爾稱:“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宗教應當是在人的精神中存在的,而且得救的整個過程也應當是在他的精神里面進行,他的得救乃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借它而與自己的良心發(fā)生關系和直接面對上帝,而不需要那些自認為手中握有神恩的教士們來做媒介……因此,一切外在性都消失了,一切奴性服從也隨同這種外在性、這種自我異化消失干凈了?!盵6]376馬克思認為馬丁·路德正確地提出了當時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但并沒有正確地解決問題,馬克思論述道:“即使從歷史的觀點來看,理論的解放對德國也有特殊的實踐意義。德國的革命的過去就是理論性的,這就是宗教改革?!拇_,路德戰(zhàn)勝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對權威的信仰,是因為他恢復了信仰的權威。他把僧侶變成了世俗人,是因為他把世俗人變成了僧侶。他把人從外在的宗教篤誠解放出來,是因為他把宗教篤誠變成了人的內(nèi)在世界。他把肉體從鎖鏈中解放出來,是因為他給人的心靈套上了鎖鏈。”[7]12應該說,馬克思的評價是一針見血的,內(nèi)在性的個人自我覺醒只是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現(xiàn)狀,但僅憑個人自我的內(nèi)在性信仰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zhì)力量只能用物質(zhì)力量來摧毀;……對宗教的批判最后歸結(jié)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這樣一個學說,從而也歸結(jié)為這樣的絕對命令:必須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盵7]11
(二)“先定論”與個人確定性思想
在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和讓·加爾文的“先定論”理論里,都有著豐富的個人確定性思想。馬丁·路德的個人確定性思想是指個人信仰的確定性,他的宗教改革思路是通過懷疑過去的神學家對基督教陳詞濫調(diào)的解釋,通過批判現(xiàn)在流行的對基督教理解的偏見,通過諷刺和挖苦世俗的權威而形成的。個人信仰的確定性思想是對個人自我的一種肯定,是在塵世繁忙的世俗生活中獲得的內(nèi)心寧靜,是靈魂得以安息的理想路徑。正因為如此,個人信仰的確定性思想非常恰當?shù)赜狭诵屡d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要求,個人的努力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個人價值得到了完美體現(xiàn)。讓·加爾文的“先定論”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天命說”“挑選說”和“呼召說”?!疤烀f”與“因信稱義”有異曲同工之處,強調(diào)的都是上帝的絕對命令,萬事萬物都是上帝的天命所為。“先定論”最突出的地方表現(xiàn)在“挑選說”和“呼召說”,“挑選說”回答了為什么世間存在不同層次和等級的人群;為什么有人貧窮,有人富裕;為什么有人一帆風順,有人步履維艱等問題。讓·加爾文認為,所有問題的產(chǎn)生都是上帝的挑選造成的,上帝有權挑選每個人,被上帝選上了,就是得到了上帝的恩典,從而被上帝特殊使用而功成名就,對于那些沒有被上帝選中的人們,則被上帝拋棄,成為難民。上帝的挑選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誰會得到上帝的挑選,是早就先定好了,上帝對每個人的確定性地位都了如指掌,人只有等待被召喚,至于人在塵世間的行為,不管是善的行為,還是惡的苦果,都與上帝的挑選沒有任何關系。因此,讓·加爾文的“挑選說”推翻了基督教神父所宣傳的人可以通過做善事或購買救贖券就可得救的理論。上帝的挑選是無人所知的,但上帝有時卻“吹吹風”,通過“呼召說”給予人們被挑選的機會,這種機會只給那些堅定的個人直接信仰上帝者,給那些通過努力有所成就的人,給那些生活節(jié)儉、道德高尚的人等。讓·加爾文的“呼召說”是給資產(chǎn)階級的興起尋找理論的支撐,并有力地推動了資產(chǎn)階級為自身命運和利益而進行的革命運動。對此,恩格斯做出評價,認為“他以真正法國式的尖銳性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資產(chǎn)階級性質(zhì),使教會共和化和民主化。……加爾文的宗教改革卻成了日內(nèi)瓦、荷蘭和蘇格蘭共和黨人的旗幟,使荷蘭擺脫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國的統(tǒng)治,并為英國發(fā)生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識形態(tài)的外衣。在這里,加爾文教派顯示出它是當時資產(chǎn)階級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盵8]311
文藝復興時代最重要的成就是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和價值所在,因而人的因素的全面覺醒對后世有著偉大意義。布克哈特指出:“在中世紀,人類意識的兩個方面——內(nèi)心自省和外界觀察都一樣——一直是在一層共同的紗幕之下,處于睡眠或者半睡眠半醒狀態(tài)。這層紗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見織成的,透過它向外看,世界和歷史都罩上了一層奇怪的色彩?!谝獯罄?,這層紗幕最先煙消云散;對于國家和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做客觀的處理和考慮成為可能的了。同時,主觀方面也相應地強調(diào)表現(xiàn)了自己;人成了精神的個體,并且也這樣來認識自己。”[9]143
(一)文藝復興時代個人理論的覺醒加速了西方社會制度的變革
社會制度的變革是一個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社會制度作為生產(chǎn)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定會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而在生產(chǎn)力條件下變更的最主要因素是人的覺醒,這是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正是文藝復興時代人的全面覺醒,使得生產(chǎn)力得到迅速發(fā)展,表現(xiàn)在人具有冒險探索精神,人具有創(chuàng)新發(fā)明精神,人具有刺激消費心理,人具有追求利益情懷等一系列資本主義特征,總之,社會制度變革的一切積極因素在醞釀成型。尤其是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新航路的開辟和地理大發(fā)現(xiàn),使得歐洲商業(yè)貿(mào)易快速發(fā)展,促使冶金、造船、棉紡、軍事工業(yè)等領域的變革,意味著以保守封閉為特征的封建行會和莊園經(jīng)濟土崩瓦解,新的生產(chǎn)關系逐步形成。馬克思說:“社會的物質(zhì)生產(chǎn)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xiàn)存生產(chǎn)關系或財產(chǎn)關系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形式變成生產(chǎn)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jīng)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盵10]591-592從16世紀末至18世紀初的歐洲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風起云涌表明,由文藝復興時代所主導的人的覺醒為早期資產(chǎn)階級革命奠定了濃厚的人文基礎和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人的覺醒成為西方社會制度變革至關重要的因素。
(二)文藝復興時代個人理論的覺醒促進了近代歐洲哲學的繁榮
伴隨著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縱深發(fā)展和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各國的紛紛建立,近代哲學家為呼應時代主題而著書立說,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提供理論支撐,并在實踐中推行自己的主張,這使得在時代變革的過程中群星閃耀,思想紛呈,成果豐碩。顯然,在近代歐洲哲學中,有一條紅線貫穿其中,即以個人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哲學的繁榮,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盧梭的人人平等思想、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思想、費希特的自我理論、黑格爾的真理在于實體即是主體的理念、施蒂納的唯一者理論、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等。近代歐洲哲學的繁榮與文藝復興時代的人的覺醒是一脈相承的,共同為時代變革注腳,從西方哲學發(fā)展史來看,這種對個人精神的重視影響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個方面,以至于“個人主義”成為資本主義精神的代名詞。
(三)文藝復興時代個人理論的覺醒是馬克思的個人理論的重要思想來源
從馬克思的個人理論的來源來看,文藝復興時代個人理論的覺醒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列寧曾說馬克思主義有三個來源,即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經(jīng)濟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對于馬克思的個人理論同樣適用,但客觀地考察,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的個人理論并不僅僅局限于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經(jīng)濟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的個人理論的系統(tǒng)性表明其來源是多元化的結(jié)果。從馬克思的個人理論形成軌跡可以得知,文藝復興時代許多重要人物對馬克思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文學藝術領域的但丁、莎士比亞等,政治領域的馬基雅維里等,宗教改革領域的路德和加爾文等,自然科學領域的哥白尼和布魯諾等。這些文藝復興時代的重要人物對個人覺醒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馬克思的個人理論中有重要展示,如在《資本論》中對個性的描述、對資本家的貪婪的描述等,說明馬克思的個人理論是有其理論淵源的。正如有學者指出:“在《資本論》那種種事實的清晰結(jié)構(gòu)中間,在那展開的提綱和精確定義的科學公式中間,我們?yōu)槭裁赐蝗挥龅健逗嗬氖馈分性鴵魯∵^福斯塔夫的機靈寡婦奎克爾,我們會聽到《無事生非》中西柯爾的警吏——好心人道勃雷的教誨,我們會看到《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那對賊溜溜的目光,我們還會聽到雅典的泰門把金子的力量奉若神明的獨白?!盵11]317從不少學者撰寫的馬克思傳記來看,馬克思在大學時期對詩歌創(chuàng)作有著濃厚興趣,其寫作風格具有文藝復興時代的詩歌特點,如麥克萊倫說:“馬克思大部分時間用來創(chuàng)作詩歌,并參加了一個志同道合者的俱樂部?!銟凡刻幵诰斓谋O(jiān)視之下,并且與同樣被懷疑的其他大學詩歌俱樂部有著聯(lián)系?!盵12]21
(四)文藝復興時代個人理論的覺醒對當代中國的重要啟示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有兩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第一次是新文化運動,第二次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兩次思想解放運動的核心內(nèi)容是個人的覺醒。每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都在當時或之后較長時間內(nèi)產(chǎn)生重大影響,甚至左右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因此,對于當代中國,執(zhí)政黨更應該重視個人理論的覺醒所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影響。一是要自覺樹立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社會主義國家優(yōu)越于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個地方就在于執(zhí)政黨始終代表著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真正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為人民共享。二是要自覺進行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jīng)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果來之不易,但政治體制改革相對滯后,影響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因此,必須要給予人民更多的權力,讓人民積極參與到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來,讓人民敢于說話,敢于表達自己的意愿,共同推進中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三是要自覺把解放思想放在重要位置上抓緊、抓實、抓好。目前,中國改革面臨著許多重要問題,如習近平所說:“發(fā)展中不平衡、不協(xié)調(diào)、不可持續(xù)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不合理,發(fā)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yè)、社會保障、醫(yī)療、住房、生態(tài)環(huán)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chǎn)、社會治安、執(zhí)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xiàn)象易發(fā)多發(fā),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13]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于是否徹底解放了思想的問題,思想不正了,問題就繁多,思想擺正了,問題就不會發(fā)生。
[1] 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第7卷[M].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63.
[2] 圣經(jīng)·出埃及記[M].上海: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2009:12-13.
[3] 西美爾.金錢、性別、現(xiàn)代生活風格[M].劉小楓,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13.
[4] 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M].董樂山,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36.
[5] 馬丁·路德.馬丁·路德文選[M].馬丁·路德著作翻譯小組,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5.
[6]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3冊[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76.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11.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1.
[9]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M].何新,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43.
[10]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
[11] 袁貴仁.馬克思的人學思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17.
[12] 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傳[M].王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1.
[13]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J].求是,2013(22):19-27.
[責任編輯:陸 靜]
On the Awakening of Individual Theories in the Age of Renaissa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YE Sheng-ho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arty School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China)
Renaissance, characterized by the awakening of individual theories, manifested by the awakening of individuality emancipation, individual rationality and new theory, opened a new era. The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Renaissance is that it established the subjectivity and value of individuals, so the overall awakening of peop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later generations, which embodies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social system, the promotion of the prosperity of the modern European philosophy,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Marx's personal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on contemporary China.
Renaissance; individual theories; awakening
葉勝紅(1978-),男,江西鄱陽人,博士研究生,講師,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個人理論研究。
B503.99
A
2095-0063(2016)05-0001-06
2016-06-20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