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琳
(1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吉林長春130061;2山東省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招遠265400)
淺析電法勘探在地熱勘查中的應用
■孟曉琳1,2
(1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吉林長春130061;2山東省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招遠265400)
近年來,電法勘探在地熱勘查中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研究其相關課題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首先介紹了電法勘探的發(fā)展,通過具體案例分析了電法勘探在地熱勘查中的應用,并結合相關實踐經驗,對其應用過程闡述了個人的幾點看法與認識。希望本文的研究,對地熱勘查工作的相關實踐,能夠起到借鑒與參考作用。
電法勘探 地熱 勘查 應用
作為能夠有效提升地熱勘查工作效果的途徑之一,電法勘探的應用至關重要。該項課題的研究,將會更好地提升對電法勘探應用的分析與掌控力度,從而通過合理化的措施與方法,進一步優(yōu)化地熱勘查工作的整體效果。
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是電法勘探技術的提高和發(fā)展時期。在理論、技術和應用領域等方面激電法、充電法和各種電阻率法等方法都有較大提高和發(fā)展,并且引進了電偶源和磁偶源頻率測深、大地電磁測深、音頻大地電磁測深、甚低頻和地質雷達等方法和相應儀器。
20世紀80年代至今是電法勘探技術再提高、再發(fā)展并已臻成熟的時期。我國金屬段,要求電法勘探向深部進軍并具有區(qū)分常規(guī)電法干擾的能力,針對這個要求,針對我國礦業(yè)發(fā)展的要求,不僅對上述已開展的方法技術作了相應的深入研究,而且引進了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新穎時域瞬變脈沖電磁法和電磁測深法、寬頻譜激電法等新的方法技術及其相應的儀器設備。
經過60多年的發(fā)展,我國的電法勘探技術經歷了開創(chuàng)、發(fā)展、提高和成熟的階段,在應用領域和理論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并且新技術和方法在實際中的得到了廣泛而有效的應用。
電法勘探是指依據巖石和礦石的電磁學性質(如電磁感應特性、導電性和介電性等)去尋找礦產或勘查地質構造的一種物理的勘查方法。
地熱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是指地殼內巖石或流體中可以合理開發(fā)出來并應用的熱能,具有可再生、清潔等特點。我國的地熱資源也非常豐富,主要分布在藏南、川西和滇西三大區(qū)帶,約占全國地熱總數的三分之一。
電法勘探是勘查地下熱水的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近年來應用范圍逐漸擴大,主要用于探測地下熱水的成因和來源、分布范圍及地質斷裂構造的具體位置等。
3.1地形地貌、地質概況
3.1.1地形地貌
地質勘查區(qū)選于豐寧縣洪湯寺的中山地帶,該地帶發(fā)育有西北到東南向的河流,山峰林立,四周分布著大小不一的山間溝谷。地勢極其險峻,局部地段形成陡峭的懸崖,坡的傾斜度通常大于60°,中低山或呈現(xiàn)出鋸齒狀或呈現(xiàn)為尖頂狀,地形總體來說傾斜于湯河谷底,一般傾斜度為10-20°左右。
3.1.2地質概況
該測控區(qū)屬于東西向及新華夏兩大構造體系中的豐寧--隆化斷裂帶,巖石碎裂形成了壓扭性或壓性的斷裂破碎帶,并伴有張扭性和張性斷裂。洪湯寺溫泉附近發(fā)育有東北向10-30°的壓性斷裂和西北向300-330°的張性斷裂,經勘探,初步斷定為西北向湯河河谷為東北向張扭性斷層河谷,東北向斷裂為新華夏壓性、壓扭性斷裂,河谷兩側可能有小的平行河谷的張性斷裂分布,及溫泉西南部到西北部為燕山期侵入花崗巖。通過對該地的地質勘探和以上的地質地貌的分析考察,初步認為,該地帶溫泉的形成與出露是由于西北方基巖山區(qū)接近湯河上游地表水和自然降水的滲入和補給并滲入裂縫,裂縫構造經花崗巖侵入體的深部受熱并在循環(huán)中受阻后,沿著西北向次生張性裂縫上升,溢出地表而最終生成。而且還可以根據溫泉附近巖石節(jié)理裂縫斷定它是一組傾向西南向,傾角為70-80°的裂縫構造,由此可以推測地熱水主要來自于西北方向。
3.2電法勘探的應用勘察及推斷解析
3.2.1聯(lián)合剖面法
通過本地區(qū)的水文地質調查,明確了該地區(qū)地表屬于第四系亞砂土,具有明顯的粘土含礫、厚度較薄的特點。所以采用了聯(lián)合剖面法的測量方法,已知供電極距為AB=240m,A1B1=220m,確定供電極距為MN=20m。
3.2.2斷裂構造的確定
根據聯(lián)剖曲線的低阻正交點,我們可以斷定東西向F1為壓扭性斷裂構造,及東北向次級壓扭性斷裂相伴生的西北向張性斷裂F2。
而且從聯(lián)合剖面平剖面可見,在背景值上都反映出了相對的低阻正交點,而且排列還有明顯規(guī)律,連線方向近似東西向,與地質推測的豐寧--隆化斷裂帶基本吻合,所以我們推測聯(lián)合剖面曲線正交點是東西向的斷裂構造所引起的。
3.2.3斷裂構造對地下熱水富集與運移的影響
根據當地的水文地質考察及溫泉的出露條件看,我們可以認定地下熱水的富集、形成及轉移的條件定與該區(qū)有幾組斷裂構造的力學性質有關,分析如下:F1為東西向壓扭性斷裂,相對地下熱水起阻礙作用;F2為西北向張性斷裂,對地下熱水的流動起促進作用,但是F2的分布并不均勻,分布范圍小而散。所以斷定該勘探區(qū)的地下水的來源與張性斷裂,因F1的阻水作用,只有一部分熱水沿其向下排泄,另一部分則在F2的強壓作用下沿張性斷裂上升溢出。
綜上所述,加強對電法勘探在地熱勘查中應用的研究分析,對于其良好勘查效果的取得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今后的地熱勘查實踐中,應該加強對電法勘探應用的重視程度,并注重其具體應用實施過程的嚴謹性。
[1]楊志鵬.淺議水文和工程地質中電法勘測的應用 [J].科協(xié)論壇.2014(09):88-89.
[2]董浩斌.王傳雷.許剛林.分布式智能化高密度電法儀的研制 [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5(02):115-116.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234-1
孟曉琳(1981~),男,本科,在職碩士在讀,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地熱資源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