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琴
有一種花,專屬新疆,那就是“布谷鳥翅膀花”,維吾爾語稱之為“玉波甫納卡娜提古麗”。然而,此花非花,卻是一種絲綢,一種新疆維吾爾族女性老少皆愛的標志性服飾的織錦面料——艾德萊斯綢。維吾爾人用充滿春天氣息的布谷鳥的翅膀上的花紋,浪漫、形象地比喻艾德萊斯綢輕若行云、薄如羽翼的品相,真是恰切極了。
“艾德萊斯”意為“扎染”,“艾德萊斯綢”意即“扎染綢”,即“扎經染色的絲綢”。在中亞地區(qū)最大的巴扎——烏魯木齊大巴扎,紋樣古老神秘而富含“艾德萊斯元素”的披巾、領帶、雙肩包、運動鞋、家居飾品等,令人怦然心動;在一些反映新疆風土人情的大型舞臺劇目中,面料為艾德萊斯綢的演出服飾,總是奪人眼球;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單秀梅用艾德萊斯綢制作的小毛驢等手工布塑,作為廣受熱捧的旅游紀念品,蜚聲海內外。
艾德萊斯綢的“色”是“無限色”
艾德萊斯綢主要分為黑、紅、黃、多色調綜合四大基本類型。近幾年又新開發(fā)了藍、綠兩個色系,但始終都以黑艾德萊斯綢最具特色,其織造歷史也最為悠久,民間稱之為“安集延艾德萊斯”。安集延是烏茲別克斯坦的一個城市,歷史上曾有大批烏茲別克人遷到和田定居,被稱為“安集延人”。至今還有不少和田人在自己名字后面綴以“安江”(安集延昵稱),表明自己是烏茲別克人的后代。那么,黑艾德萊斯綢為何又叫安集延艾德萊斯綢呢?眾說紛紜。有說這種圖案原本傳自烏茲別克斯坦,也有說這是和田艾德萊斯綢經過了烏茲別克斯坦工匠改進,還有說這是因為和田的安集延人普遍愛穿這個色。
總之,無論何種類型、色系的艾德萊斯綢,都是圍繞圖色的無窮變化謀篇布局。
花卉、枝葉、櫻桃、蜜桃、香梨、蘋果、葡萄、無花果、巴旦木,耳墜、項鏈、戒指、手鐲、寶石、流蘇、梳子,熱瓦甫、都它爾、手鼓,鐮刀、斧頭、鋸子、鐵錘、棒槌,牛角、柵欄……凡與維吾爾人日常生活息息關聯(lián)的花木、水果、飾品、樂器、工具等,經過藝術化的變形處理,皆可入選艾德萊斯綢的圖案。而最令人叫絕的是,艾德萊斯綢所有的紋樣,都“活”在織綢匠的記憶里,任憑藝人們信手編織,黑白、碧翠、青黃、寶藍、桃紅、柳綠,色色清新,層次感、過渡面參差錯落、疏而不亂。
更稱奇的是,艾德萊斯綢所獨有的圖色是無限延伸型。一塊顏色與另一塊顏色交接處,沒有明顯的分界限,完全吸收染液的浸潤,形成自然色暈,就好像采用了水彩畫的干擦畫法,用干筆擦過一樣,疏影橫斜、暗香浮動,虛虛實實、渾然一體。大紅變紅,紅變淺紅,淺紅變粉紅,粉紅變杏白,漸進漸變,自然過渡,若有若無,交相輝映。
艾德萊斯綢的“光”是“神之光”
著名評論家韓子勇曾稱贊木卡姆“自由的散板‘木凱迪曼如同陽光下抽動的艾德萊斯綢,一片耀眼,展現(xiàn)在恬靜而廣闊的沙漠和綠洲中?!?/p>
其實,關于艾德萊斯綢耀眼光芒始源何處,新疆民間素有一個“神之光”的傳說。
在詩與音樂為主宰的阿曼尼莎汗時代,沙漠中的一座城里住著一位美麗的織綢少女,她織出的彩綢就像她窈窕的身姿一樣傾倒了城里的貴族和貧民,也傾倒了過往的商賈和游客。可是,面對蜂擁而至的求愛者,她要么捻著絲線輕輕搖頭,要么倚著織機微笑不語。沒人能理解她心中到底想些什么,她也不理會周圍人們對她的種種猜疑,始終沉靜地坐在織機前忙碌著。有一天,少女勞乏后在護城河邊的樹林里漫步休憩,當時四周的景物都裹在夕陽的余暉中金光燦爛,繞城的河水也在光照的作用下不斷折射出黃、橙、金、紫、藍等炫目霓彩,忽如麥浪搖曳、忽如瑪瑙撒落,璀璨綺麗、光怪陸離,層層疊疊、變化多端,使少女驚艷之余不由自主仿佛夢游般步入了一種奇幻玄妙的境界。剎那間,她靈機一動、心竅洞開:“??!我明白了!這就是我想要的——艾德萊斯——神之光!”只見她興奮地舒展雙臂伸向天空歡呼雀躍,霎時,古老的河流幻化成一片云蒸霞蔚的綺雯光影,布滿整個天宇……
當然,傳說不等于事實。但世界就是這么奇妙,宛如飛虹與流霞般華美絢爛、欣歌載舞的艾德萊斯綢,的確出自浩渺深靜的大漠。位于新疆南部地區(qū)的和田市吉亞鄉(xiāng),正因享有“艾德萊斯綢制作工藝最古老的傳承地”之美譽而名震天下。只是,這里能夠織出光華萬丈的艾德萊斯綢之人,不是傳說中的那位圣女,而是巴姆汗·吐松和她的丈夫,以及買吐地肉孜·扎洪、買買奴爾等老織男,還有茁壯成長的新生代織女古麗們。
原始繅絲手法與純天然染料
多年來,我的鏡頭一直追逐著吉亞,捕捉著固守傳統(tǒng)進行艾德萊斯綢全人工制作的織男織女們。
巴姆汗·吐松采用的原始繅絲手法,先把蠶繭放入鐵鍋里煮燙、浸泡,利用水的高溫殺死繭中的蠶蛹,同時,通過加熱使大部分膠質蛋白溶于水中,起到分離纖維、順利抽出蠶絲的目的。果然,待水溫等適度后,巴姆汗·吐松很順利地就伸手抽取了一大把縷縷潔白綿長的優(yōu)質蠶絲。
在吉亞的鄉(xiāng)村作坊,艾德萊斯綢的整個生產流程分廠11個步驟。煮繭、抽絲、并絲、卷線、扎經、分層、染色、整經、分線、上機、織綢,每個環(huán)節(jié)全部是人工操作;所采用的紡織原料,也全部是蠶絲,未添加任何輔材;染色顏料均取自國槐、茜草、核桃皮、石榴皮、紅柳花、靛藍、綠礬等天然植物和礦物,對人的體膚具有舒適和保健的作用。
事實上,只有虔心、耐心、細心,加上多年歷練的才能,再通過一道道繁復的手工織造工序,才能真正保持艾德萊斯綢原有的品質與含義。這是批量復制、打印文件似的機器作業(yè)無論如何也做不出來的“鮮活兒”。
據(jù)聞,出土于和田地區(qū)洛浦縣(今歸屬和田市)的山普魯古墓的距今至少2000年的絲綢碎片,竟然與上述的艾德萊斯綢制作工藝完全相同。因此,學者們把艾德萊斯綢稱為“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活化石”。2008年,艾德萊斯綢制作工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傳絲公主帶來中原的蠶種
有關艾德萊斯綢的“傳絲公主”之說,佐證了和田自古植桑養(yǎng)蠶的真實歷史。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講述了一個故事,說佛國瞿薩旦那國(即唐代的于闐國,位于今新疆和田)年輕的國王為求桑籽與蠶種,特派使節(jié)到中原求婚,而中原皇帝考慮到聯(lián)姻西域有益于安定西北邊疆,就答應了來使的請求。但在公主預備啟程前往番邦和親之際,瞿薩旦那國的迎親使者卻謹遵本國國主密旨,密求公主攜帶桑籽和蠶種同行。聰明的使者首先“貼心”地獻上一幅瞿薩旦那國王英姿勃勃的畫像,然后才緩緩進言道:敝國國王久仰公主的才貌,敝國國力也十分強盛,可惜敝國不產絲綢,公主嫁過去雖可盡享尊榮,卻不得不穿粗布衣裳……那即將遠嫁的公主本來離愁滿懷、別緒百結,只因見到未來夫君帥帥的“尊容”才心情略好一點,此刻又聽說自己裹慣綾羅綢緞的金枝玉葉體有可能被粗糲的麻衫硌得生疼,不由思忖如何是好??芍性醭恢眹澜PQ種養(yǎng)技術外泄,以致西域人屢屢偷運都沒能成功,這可咋辦呢?所謂“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公主很快想出了“妙招”:將桑籽和蠶種藏在父皇賞賜的鳳冠里?!凹戎陵P防,主者遍索,唯王女帽不敢以驗。遂入瞿薩旦那國?!?/p>
令人頗感意外的是,唐僧的這段文字記載,居然被人找到了支撐的重要依據(jù)。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繼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之后,在位于和田地區(qū)的丹丹烏里克遺址陸續(xù)發(fā)掘了大量古代錢幣、唐代文書、婆羅謎文寫本,尤其是發(fā)掘了大量的佛教藝術品,其中包括西域藝術史上頗負盛名的一批木板畫。而這批木板畫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蠶種東傳”(發(fā)現(xiàn)于1900年)。
“蠶種東傳”俗稱“傳絲公主”,其木板畫出土于毀廢佛寺的地板,保存狀態(tài)極好。木板畫的顯著位置有兩人,一人手指另一人冠帽,似乎是侍女在暗示公主那珠圍翠繞的冠帽發(fā)髻中藏有桑蠶之種。而右端一人站在撐滿經線的織機旁,右手拿著筬。她的后邊放著紡車樣的器械,她與木板畫中央的盛裝公主之間,是一尊跏趺而坐的四臂神像。那四臂神一只手平置,其余三只手分執(zhí)剪刀、紡錘、錐子,看起來是一位掌管桑蠶與紡織的保護神。
此木板畫的發(fā)現(xiàn),用實物印證了唐僧講的“傳絲公主”的故事當年的確廣泛流傳于西域。另據(jù)相關資料介紹,除了這塊畫板外,還有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與印度新德里國立博物館所藏的數(shù)塊畫板,可以證明“傳絲公主”的存在。或許,是因為這位中原公主有功于西域百姓,人們?yōu)榱吮硎靖卸?,就把她畫在了木板上作為永久的紀念。
且說當年這位中原公主智闖關防,將桑蠶之種帶到于闐國之后,當?shù)亓⒖叹团d起了桑蠶業(yè)。唐僧過境時看到的情景已然是于闐國“桑樹連陰”、于闐人“工紡績絁”。“絁紬”是古代的異體字,寫成簡體字就是“絲綢”。另據(jù)史書記載,公元10世紀,于闐國國王曾帶著大批本國產的“胡錦”、“西錦”(即當時的高昌錦、龜茲錦、疏勒錦),來到中原進行商貿交易,結果廣受好評,甚至當時的王公大臣們都卷入了一股搶購風。
“傳絲公主”把中原的蠶種傳到西域,古老飄逸的艾德萊斯綢點亮了維吾爾族百姓的生活。這一抹靈動絢爛的無限色,從采桑、到繅絲,從扎染、到織造,從唐朝的公主,到今天的古麗,雖歷經時空流轉,滄海桑田,不變的是艾德萊斯綢永恒的曼妙與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