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
臺北沒有什么好去處。我從前常喜歡到動物園走動走動,其中兩個地方對我有誘惑。一個是一家茶館,有高屋建瓴之勢,憑窗遠眺,一片釉綠的田疇,小川蜿蜒其間,頗可使人目曠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一只駱駝了。
有人喜歡看猴子,看那些乖巧伶俐的動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簡陋,于是令人不由得生出優(yōu)越之感,掏一把花生米擲進去。有人喜歡看獅子跳火圈、狗做算學、老虎翻跟頭,覺得有趣。我之看駱駝則是另外一種心情,駱駝扮演的是悲劇的角色。它的檻外是冷清清的,沒有游人圍繞,所謂檻也只是一根杉木橫著攔在門口。地上是爛糟糟的泥。它臥在那,老遠一看,真像是大塊的毛姜。逼近一看,可真嚇人!一塊塊的毛都在脫落,斑駁的皮膚上隱隱地露著血跡。嘴張著,下巴垂著,有上氣無下氣地在喘。水汪汪的兩只大眼睛好像是淚眼撲簌地盼望著能見親族一面似的。腰間的肋骨歷歷可數(shù),頸子又細又長,尾巴像一條破掃帚。駝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條麻袋搭在背上。駱駝為什么落到這種悲慘地步呢?難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過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駱駝不是這樣的。兒時在家鄉(xiāng),一聽見大銅鈴丁丁當當響,就知道是送煤的駱駝隊來了,愧無管寧的修養(yǎng),往往奪門出視。一根細繩穿系著好幾只駱駝,有時是十只九只的,一順地立在路邊。滿臉煤污的煤商一聲吆喝,駱駝便乖乖地跪下來讓人卸貨,嘴角往往流著白沫,口里不住地嚼——反芻。有時還跟著一只小駱駝,幾乎用跑步在后面追隨著。面對著這樣龐大而溫馴的馱獸,我們不能不驚異地欣賞。
是亞熱帶的氣候不適于駱駝居住。(非洲北部的國家有駱駝兵團,在沙漠中馳騁,以驍勇善戰(zhàn)著名,不過那駱駝是單峰駱駝,不是我所說的雙峰駱駝。)動物園的那兩只駱駝不久就不見了,標本室也沒有空間容納它們。我從此也不大常去動物園了。我常想:公文書里罷黜一個人的時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總算是一個比較體面的下臺的借口。這駱駝之黯然消逝,也許就是類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長在北方大地之上的巨獸,如何能局促在這樣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這炎熱的郁蒸?它們當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頓以死。我想它們看著身上的毛一塊塊地脫落,真的要變成為“有板無毛”的狀態(tài),蕉風椰雨,晨夕對泣,心里多么凄涼!
(選自《臺港文學選刊》,有改動)
心湖點點
圈養(yǎng)動物,使它們失去自由,失去生命力,只為滿足人類的觀賞欲望,人類何等自私!動物何等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