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莉
對很多家長來說,寒假的結束,也意味著自己一項工作的順利完成——終于不用再抽出時間“陪著”孩子了。不過,您覺得犧牲自己時間的陪伴,孩子買賬嗎?看似朝夕相處的陪伴,可能一點溝通相處的質量也沒有,教育專家稱之為“隱形失陪”。禹春老師指出,如果“隱性失陪”的情況得不到重視和改觀。最終將直接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
身在曹營心在漢
孩子一放假,原本有著自己小生意的高女士,便成了“全職保姆”,把店里的生意都交給孩子爸爸,自己在家一心一意照顧起讀高一的女兒,“我每天一早就是做飯,陪她看書寫作業(yè),下午去補習,我也開車送她,天氣冷是一方面,還有也是為了安全。”不過,她也坦言,陪孩子看書的時候,她也是一手手機刷朋友圈,一手平板電腦網絡購物,和孩子的交流很有限,加上年前店里生意忙,她的手機總是處于通話中,有時候孩子和她說句話都要“抽時間”,有一次,她正在微信和客戶溝通,女兒請她去客廳打電話,免得影響她學習……
對于這樣的情況,青少教育專家禹春老師表示,這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很多家長認為,把時間分給孩子就是陪伴,因為自己是付出的,怎么可能是敷衍?但禹老師表示,這樣沒有有效的溝通的陪伴可以說是—種精神上的失陪,在他們面對面對孩子的互動需求,總是表現(xiàn)得十分敷衍,有時甚至會言語粗暴地讓孩子一邊兒玩去。
說教都攢到一起來
已到不惑之年的王先生,家里有一個讀初中的兒子,雖然自己也正處于事業(yè)的打拼上升期,但是他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很用心的。寒假伊始,他就給孩子制訂了嚴格的學習計劃,大到每天補課安排,小到每天幾點起床,甚至連周末睡懶覺到幾點都是有要求的。不過兒子似乎對他的這份計劃表不買賬,各種“偷奸耍滑”,用各種借口應負他的每天檢查。對此,王先生是一次次地苦口婆心地說教、談心,從學習的重要性,講到未來的人生安排,用他自己的話說,真是把所有的“業(yè)余”時間都給了孩子,如果這都不叫陪伴,他感覺自己很冤枉。
禹老師表示,王先生把說教和陪伴混為一談,和他有同樣觀點的家長也不在少數(shù),他們中也有人是懷著一種“補償心理”,認為自己平時工作忙,那么有時間就多“教育”孩子—下,讓孩子懂事理明是非是自己的責任,同時也是最有效的親子教育,其實這樣的做法往往會適得其反,孩子會把父母的話當做“耳邊風”,父母說得越多,孩子進步越少。
物質和精神孩子更需要哪一個
除了上述兩種情況外,禹春老師指出,還有一種“物質陪伴”,也是—種典型的“隱形失陪”?!凹议L工作忙,擠不出時間,就想著用物質來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零食衣服,甚至高檔電器,只要孩子提出來都滿足,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彌補也是愛的體現(xiàn)。”對此,禹老師表示,父母都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初衷沒有錯,但有時候卻偏離的軌道。因為,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帶給孩子的心理給養(yǎng),要比物質重要N倍。因為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有力量,而且可以讓孩子樹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變得更有責任心,有夢想也有激情。
按需陪伴才是最好的
那么怎樣的陪伴才會更有質量呢?禹老師強調,陪伴并不是耗時間,所以要重質不重量。她建議家長不妨先給孩子一個安全、放松和親密的陪伴氛圍。在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候,盡量做到少說教,讓彼此身心放松,及時回應孩子發(fā)出的互動請求,扔下你的手機,做到心無旁騖,把關注力更多地放在孩子身上。
同時,她提醒家長要注意,每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按需陪伴”,對于更小一點的孩子來說他們希望家長更親密的陪伴,而對于中學生來說,家長則可以在陪伴時多一些互動交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特別提醒的是,高質量的陪伴,還必須要給孩子留一個屬于他自己的獨立空間,讓他自己去學習怎么做到想做的事,怎么照顧自己。作為父母,不必事事代勞,只要在關鍵時候給他足夠的支持即可。
最后,她建議家長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尤其是對于原本親子時間就不多的家長而言,要充分利用好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多多發(fā)現(xiàn)孩子與自己的相同點,多參與一些親子互動活動,哪怕是一起洗個衣服,整理家務,創(chuàng)造一些共同的話題。陪孩子去逛逛書店,去公園、運動場,陪伴是多種多樣的,不要拘泥于形式,多多探索,總會找到一個適合你和孩子之間的陪伴方法,同時還能開闊孩子的眼界。
總之,和諧溫馨的環(huán)境,才會給孩子安全感,讓他們體會到父母陪伴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