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豪
(福清第三中學,福建福清350315)
樹立“名篇”意識凸顯“名篇”地位
薛豪
(福清第三中學,福建福清350315)
高中語文教學應當用好“名篇”來指導學生寫作,以名篇現(xiàn)代詩暢享新詩“三美”,指導學生仿寫“新詩”,以名篇寫景散文凸顯景情特點,指導學生寫景狀物,以名篇寫人記事散文體察人物,描摩音容笑貌,指導學生寫人記事,以名篇議論文鍛煉嚴密邏輯思維能力,借鑒論證藝術,指導學生思辨說理。
高中語文;“名篇”教學;寫作指導
高中語文教科書的閱讀課文以名家名篇為主,有的側重于形象性文學作品的鑒賞,有的側重于思辨性說理文章的思考。教師要充分研究“名篇”的文體特點,從寫作角度挖掘可用的材料來指導學生作文。
出現(xiàn)在“五四”時期的現(xiàn)代新詩擺脫了古典詩嚴整格律的束縛,比較適合表達現(xiàn)代人的思想感情。高中生這一群特定的少男少女正是如詩的年華,比較喜歡誦詩、寫詩,用詩的語言來表達屬于他們青春的豐富情感。然而,初學寫作,為練筆力,一般都要經歷模仿過程,而寫詩則面臨的困惑也比較多,比如,詩的結構形式、詩的韻律、詩的語言與意象選擇等。高一年語文必修一中的兩首新詩——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聞一多先生倡導的新詩“三美”:音樂美、建筑美、詞藻美。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劃出節(jié)奏,標出韻腳,明確詩節(jié),暢享新詩之美,之后再布置仿寫詩歌的作業(yè)。學生只有在“依葫蘆畫瓢”的仿寫中才能進一步欣賞到新詩之美,也會初步領會詩歌寫作的實質所在。[1]例如,班上有個學生仿《再別康橋》而寫的《別了,母?!芬辉?,全詩共六節(jié),每節(jié)四行,每行六七字,同時,在模仿中還略有變化:“迷茫的我走了,正如我懵懂的來;我緩慢地招手,作別校園的松柏。那飛逝的時光,是一把離弦的箭;夕陽下的美景,永遠藏在我的心間。樹林中的小鳥,歡快的跳躍歌唱;在枝葉間奔放著自由,我也想插上一雙翅膀。那大樹下的長影,并不代表挽留;即將離別的我們,就要踏上新的征程。我要將離別的傷感,化作前進的無窮力量;滿載成功的喜悅,在湛藍的天空翱翔。默默的我走了,正如我默默的來;我揮一揮衣袖,帶走母校的期待?!北M管是一篇仿作,卻體現(xiàn)了詩歌的美:句式整齊,詩節(jié)勻稱,韻律和諧,排列錯落有致。既抒寫了自己對母校的熱愛、眷念之情,也流露出回報母校的感恩之情。詩歌中的“名篇”應當是學生詩歌寫作的范文而不是僅僅指導鑒賞。
中外寫景狀物的散文名篇往往憑借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對風物美景做了生動細致的描繪,這些作品猶如一幅幅清新優(yōu)美的畫卷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引領我們領略大自然的美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以及陸蠡的《囚綠記》,它們都是寫景狀物散文中的“名篇”,文中精彩的語句,美妙的段落,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優(yōu)美畫面。而學生寫景狀物類的習作缺乏的正是這些“豐滿靈動的肉”,究其原因,是學生不知道如何抓住景的特點與情的特點來分層次想象、聯(lián)想,而“名篇”恰好能解答學生寫作中的困惑。以《荷塘月色》為例,朱自清把描寫對象解剖為一個個組成部分,再一部分一部分去觀察描寫,并且從視覺、聽覺、嗅覺等方面去表現(xiàn)描寫對象的形狀、色彩、質地、大小、氣味、聲音、變化,《荷塘月色》體現(xiàn)了他的這種寫景狀物散文的創(chuàng)作觀點。教學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看到全文三個寫景畫面:“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面”。其次要讓學生欣賞作者是如何把描寫對象有層次地從不同角度進行描寫,如“月下荷塘”,作者依次寫了荷葉、荷花、荷香,渲染荷塘的寧靜美妙,暗示自己此時內心的片刻寧靜。[1]再引導學生從寫作思維的聯(lián)想、想象以及詞語選用方面來理解本文語言表達效果之妙,從而讓學生從文章整體“畫面”的構成與景物描寫的拆分角度領會寫景狀物文章寫作的“技巧”與布局,為他們的仿寫“取樣”。
在完成必修二第二單元的教學任務后,要求學生觀察校園景物寫一篇文章完善單元教學目標。從學生的習作來看,大體上能把描寫的對象“剝開”層次來,并抓住景物特點融入個體感受。如習作《那一墻的三角梅》,學生這樣來寫自己眼里的三角梅:
“我們剛走到‘天生園’邊緣,遠遠地就望見那環(huán)繞宿舍樓前柵欄邊上的一墻風景般的三角梅,猶如一道花墻靜靜地蔓在樓前!園里的幾棵蒲葵樹像守衛(wèi)的士兵一般立在那里,在紫紅色的三角梅的映襯下,多了幾分剛毅,幾分精神,幾分威武。
我們走到三角梅‘墻’下,不禁贊嘆起來!只見三角梅的枝條縱橫交錯,密不透風,像瀑布般從上面漫了下來,有的枝條還故意長長地伸出來,格外顯眼,大有‘一枝紅杏出墻來’的詩意;有的正努力地向上攀登著,似乎有與高樓‘試比高’的意思。我們比比劃劃指指點點,一枝枝三角梅似乎聽懂了大家的談笑,在微微的寒風吹拂下從頂端柔柔地一伸一縮,頗有些歡迎的意味。有幾枝筆直地伸展著,仿佛要接近陽光,而花枝上沾著的幾滴水珠猶如它們努力的汗水,晶瑩剔透。
再往下看,在層層的綠葉繁花中蕭瑟地懸著幾枝枯黃的枝條,在寒風中輕微地抖動著,我的心再一次為這冬天寒冷下的植物所具有的精神震憾了!我癡癡地看著它們,為這些開在冬天里的生命興奮不已……”
這幾段寫景層次分明,運用聯(lián)想、想象,扣住景物特點融入自己感情,同時注意選用詞語增強表達效果。所有這些都表明,語文教學中用好寫景散文中的“名篇”來指導學生寫作,可以增強學生的寫景文章的寫作思維,不僅容易學到一些直接的“寫作技巧”,而且也會在模仿范文中悟出寫作的“真諦”,同時也達到“用教材”的教學目標。
寫人記事文章貴在仔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感,最終通過描寫他們的音容笑貌體現(xiàn)出來。教學中詳察學生這類習作,發(fā)現(xiàn)他們在寫人方面大多“有形無神”,僅僅是運用了描寫方法,并沒有領會描寫的真正目的。要彌補學生寫作上的這些不足,教師仍然要在“名篇”上多指導。如必修一教材中的《記念劉和珍君》一文,魯迅先生描寫劉和珍的肖像就僅僅抓住她“常常微笑”“態(tài)度和溫和”這個特點,反復出現(xiàn),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這是一個善良的學生,也有力地反駁了強加給她的“暴徒”的流言。梁實秋先生曾說:“文章要深,要遠,要高,就不要長。”他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充分體現(xiàn)他的這種寫作主張,在千字左右的文章中不僅正面精彩簡潔地描寫梁任公先生的動作與神態(tài)、語言與個性,而且側面描寫他嚴謹治學一面和博聞強記的特點,人物形神兼?zhèn)?,行文短小精致,猶如他的長相“短小精悍”,把一個“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梁任公精彩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表達作者對他的無限景仰之情。又如《林黛玉進賈府》里的王熙鳳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細節(jié)描寫;寶黛初見時的雙方心理神態(tài)描寫,都需要語文教師認真引導學生用心體會作者描寫的“技巧與意圖”,要求學生用心感悟自己所寫的“人物”都從哪些角度來寫,思考是否達到描寫的目的。因為這些“名篇”教材在寫人記事方面的“技巧”恰好與教材中的“表達交流”對學生寫作的要求相一致,語文教師務必重視并從不同角度進行指導訓練,為學生“體察人物,描摩人物的音容笑貌”,寫好記敘文提供寫作思維與寫作“樣文”。[2]
議論文是一種論證嚴密、邏輯性周詳?shù)奈捏w。它不僅體現(xiàn)在全文結構的嚴密方面,而且更體現(xiàn)在論證過程的分析嚴密上。借鑒邏輯嚴密的“名篇”議論性文章的論證藝術,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論證能力。必修一教材中的《勸學》《過秦論》《師說》均為名篇名家議論性散文,值得借鑒。以《勸學》為例,該文論證思路清晰,全文緊扣“學不可以已”的論點,依次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三個方面展開論證,充分體現(xiàn)議論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也是議論文常見易寫的結構模式。[3]觀察學生議論性文章常見的存在問題也正好在于結構泛散、論證不嚴密這些方面。因此,要使學生掌握好議論文寫作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多學習借鑒名家名篇的文章是一條捷徑,而用好這些教材的關鍵在于教師要把“名篇”議論文的論證藝術分析出來,給學生一個嚴謹思辨的議論文寫作思維。
教師應當樹立“名篇”意識,凸顯“名篇”地位,并把它們與學生的寫作指導緊密地結合起來,用好名篇教材,切實為指導學生的寫作服務,方不違背課程編者的初衷與課標實施的宗旨。
[1]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孫紹振.孫紹振論高考語文與作文之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3]俞發(fā)亮,石修銀.議論文課時寫作教程[M].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石修銀)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常規(guī)課題(項目編號:2015XB22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