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途徑

2016-04-17 04:23:06謝小惠王神華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關鍵詞:畬族民族團結民俗

謝小惠 王神華 丁 一

(寧德市民族中學,福建寧德355000)

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途徑

謝小惠王神華丁一

(寧德市民族中學,福建寧德355000)

筆者學校是與畬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學校,一直把民族團結教育作為本校的重要使命。在現(xiàn)行初中語文教材中,有關民族團結的內容是多方面的。發(fā)揮初中語文學科優(yōu)勢,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教學資源,把課內知識和課外實踐相結合,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教育途徑。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民族團結;教育;途徑;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統(tǒng)一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對于世界觀逐步趨于成形的青少年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是勢在必行的重要任務。學校教育是各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1]《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也指出:“學校是對各民族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場所?!蹦敲矗瑢τ谏贁?shù)民族生比例占絕大多數(shù)的民族中學來說,在學生當中廣泛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是民族學校必須要落實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筆者多年的教學觀察發(fā)現(xiàn),民族團結教育尚未引起語文教師的充分重視。由于當前的教育體制,對學生最后選拔主要是通過對學生知識、能力方面的考核,而民族團結教育在語文試卷中并沒有明顯體現(xiàn),因而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民族團結教育,甚至認為這是政治教師的工作。針對這一現(xiàn)象,在學校領導高度重視下,經(jīng)過這幾年較長一段時間實踐與探索,筆者以《綱要》為指導,把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充分發(fā)揮語文課堂教學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的主要渠道作用,在教學中潛移默化推進民族團結教育的發(fā)展

語文課堂教學是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渠道,作為少數(shù)民族生占多數(shù)的民族學校,學校時刻不忘把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語文課本中豐富多彩的民族教育內容教育學生。以先進的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為載體,利用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

(一)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挖掘民族團結教育因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強調語文學科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筆者首先從教材中有意識的挖掘出直接或間接包含其中的民族團結教育素材,并進一步以初中語文課標為依據(jù),預設三維目標所要達到的目的和效果。

1.引導學生領略我國民族地區(qū)的優(yōu)美風光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介紹羅布泊過去是一個廣闊、美麗,充滿生機的仙湖;《云南的歌會》中用許多筆墨描寫在山野漫歌時,一路的風光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各種山鳥呼朋喚”,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這些課文字里行間流淌著作者對民族地區(qū)優(yōu)美風光無限熱愛贊美之情,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和保護祖國大好河山,反對民族分裂的思想感情。

2.讓學生初步了解各民族的民俗風情

(1)物質風俗:是廣大人民在不斷重復創(chuàng)造和消費各種物質財富過程中所進行的,具有一定模式性的民間活動,并由這種活動所產(chǎn)生的帶有類型性的一種形式。[2]

如《少年閏土》中“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對活潑可愛少年潤土所描繪的服飾民俗;《社戲》中,讓“迅哥兒”念念不忘的“年規(guī)戲”的技藝民俗;《安塞腰鼓》中年輕后生在壯闊地黃土高原上所展示的那豪邁的舞姿、震天動地的鼓聲,詮釋了西北農民樸素而豪放、堅強而樂觀生活的民族性格;還有沈從文的充滿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的《云南的歌會》;冰心的流溢著生命與心靈的躍動和狂歡的異國文化風情的《觀舞記》;馮驥才講述民間藝人逸事的《泥人張》,蕭乾的描繪街頭商販的《吆喝》等。凡此種種,無不體現(xiàn)出我國富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物質風俗。

同時筆者也不失時機的向同學們介紹本土民族畬族的物質民俗,例如①畬族居住民俗:畬族清代以前的古住房大多是用竹子為架搭成的“懸草寮”。這種茅寮俗稱為“千柱落腳”或稱“千枝落地”,最大特點是四面通風,呈“介”字形。②畬族飲食民俗:向同學們介紹傳統(tǒng)節(jié)日“三月三”中節(jié)日特色食品,如烏米飯、菅葉粽和糍粑等。③畬族的傳統(tǒng)服飾:畬族的傳統(tǒng)服裝多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已手工紡織的麻布。服飾具有較鮮明的民族風格,斑斕絢麗,豐富多彩。加強對本土物質風俗介紹,從而使同學們增添對本民族民族文化的學習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2)社會風俗:是人們在某種特定條件下,通過一定的相處過程而形成的某種社會關系的風俗,它涉及到從個人到家庭、從家族到鄉(xiāng)里、由民族到國家乃至國際社會在交往、結合過程中使用并傳承的集體行為方式。[2]

在語文教材中就涉及諸多社會風俗:

①禮儀民俗。如課文《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良西向侍”。看似簡單,卻涉及古代座位尊卑排列,整個座次的安排嚴格按古代室內禮儀形式,以東面方向為尊,其次是南面方向和北面方向,最卑的是西面方向。

②歲時節(jié)日民俗。從元日到除夕一年四時,各個節(jié)日,都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氨衤曋幸粴q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讓學生回味過年的喜慶美;“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保ㄐ翖壖病肚嘤癜浮ぴΑ罚┳寣W生“親見”元宵觀燈的神奇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保ǘ拍痢肚迕鳌罚┳寣W生回味清明的落寞與凄切;“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保ㄍ蹙S《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讓學生體會在異鄉(xiāng)過重陽節(jié)的孤獨。

由課內教材向課外延伸,重點向學生們介紹畬族可以與春節(jié)相提并論的重大節(jié)日“三月三”。三月初三是畬族最具有傳統(tǒng)特色的烏飯節(jié)。傳說在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起義軍抗擊唐朝官兵的圍剿,由于當時糧食緊缺就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于三月初三這天突圍成功,并連戰(zhàn)連捷。畬民為了紀念此事,在每年三月初三都要貼春聯(lián)、吃烏米飯、集會對歌。讓畬族學生有意識的去傳承令畬民們引以為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3)精神民俗:精神民俗,是有關意識形態(tài)方面發(fā)展的建立在物質文化基礎上的民俗。[2]這其中就包括信仰民俗,如《祝?!分恤斔臓斔麄冋J為祥林嫂因為寡而又嫁,嫁而再寡,是個不吉利的“掃帚星”,不讓她參與與祭祀有關的任何活動?!栋㈤L與<山海經(jīng)>》中長媽媽的很多規(guī)則:為了來年有好兆頭,除夕夜晚必須在床頭放福橘,大年初一一大早起床就要對人說“恭喜、恭喜”的吉利話,并吃掉床頭放的橘子,預示對來年的美好祝福;對死了的人只能說老掉了;生完孩子作月子的人的房間是不能進去;用來曬褲子的竹竿底下是不能鉆過去的等等。

而本土畬族傳統(tǒng)民俗中也有許多生活禁忌,如畬民很忌諱被稱為“畬客”,尤忌稱“畬客仔”或“畬客婆”,認為這是對他們的蔑稱;新娘出嫁當天,公婆不能見媳婦。婚嫁當天路途中要攜帶小包的桂圓,如果在路上遇到孕婦時要撒出桂圓,以避免血光之災;孕婦臥房忌翻動或釘釘子,擔心驚動了孕婦胎氣;親朋好友間贈送禮物忌送單數(shù);忌用單手捧茶迎賓;忌用筷子打貓等。

可見,中華民族的風俗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生活中蘊涵著的風土人情和倫理道德等傳統(tǒng)文化因素,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過程。語文課程中通過民俗文化認同教育喚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及地域的認知,進而自覺抵御外來文化的侵襲。

(二)以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為手段,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民族熱情,深化學生對民族團結重要性的認識

本校是少數(shù)民族學校,在學校管理層努力下,學校教師對本校少數(shù)民族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經(jīng)有了深刻認識,大家都能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完成對學生這方面的滲透教育,但成效欠佳。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經(jīng)過這段時間觀察和研究,發(fā)現(xiàn)很大的一個原因是課堂上教師說教占用的時間過多,只是注重灌輸式傳授這方面知識,而往往忽略了采用現(xiàn)代化教學方式和手段,不能很大程度促進學生學習熱情。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并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边@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在教育教學中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對教學手段要有一定創(chuàng)新,用不同的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主要把電腦、多媒體課件、影音文件等運用到具體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教學手段新穎多元化,語文教學方式的豐富多樣化。

例如,在講授《云南的歌會》這一課文時,筆者就借助多媒體,讓云南少數(shù)民族對歌的熱鬧場景再現(xiàn),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并且給學生提供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筆者讓本班的畬族學生現(xiàn)場唱一首本土民族畬歌。調節(jié)課堂氣氛,引發(fā)學生好奇心,讓學生去懷著探索精神去領略不同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獨有的風俗習慣和經(jīng)久不衰的民族文化。學生也逐浙明白了中化民族大家庭的璀璨文化歷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課后還讓學生上網(wǎng)查資料,加深對各民族間文化差異的了解和認識,從而增強學生對其他各民族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例如,筆者在上都德的《最后一課》時,鼓勵學生把課文編成課本劇,學生在自己的表演過程中,能更真切的感受到當一個國家面臨亡國時,法國人民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自己國家民族的那份熱愛、對本國語言的那份真切的喜愛,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學好祖國語言的決心。并時刻提醒他們,別忘了要去繼承和發(fā)揚本民族的沒有文字只有畬語的這種特殊易失傳的本民族語言,要讓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奇光異彩。

二、將語文教學中的課外實踐活動與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相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

《綱要》還進一步指出,不但要把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發(fā)揮好,同時也要有效地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民族團結教育從課堂上走進學生生活。[3]根據(jù)筆者學校多為畬族生的實際情況,本校積極采取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方法和途徑,因地制宜開展學校民族團結教育。

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鍛煉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并對激發(fā)他們的民族團結情感和增強對本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起到了推進作用。

(一)充分利用和開發(fā)校園物質文化

讓學生一起參加到學校具有濃郁畬族特色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來。例如引導學生積極利用各種各樣教學設備。校園中的圖書館、多媒體教室、語音實驗室等在語文課程學習中充當著很重要的角色,也為學校民族文化認同教育開拓了廣闊的視野。還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物質環(huán)境,營造民族文化教育的特定情境。組織學生在班級和校園內開設古詩文園地,并讓學生自己精選古代文化作品,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在學校的墻壁、樓梯轉彎或報欄展現(xiàn)出來。學生置身在這充滿傳統(tǒng)民族文化古韻的環(huán)境中,自然會感受潤物細無聲的文化熏陶。

(二)走出課堂積極參加語文課外實踐活動

在近兩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筆者還安排了一些有關民俗內容的課外活動:①筆者為學生舉辦了《畬族風情——寧德市民族中學畬族文化風俗》民俗講座。②組織學生參加多項傳承民族文化的民俗活動。例如參加福安當?shù)睾捅拘Ee辦的有關畬族民俗特色的“三月三”節(jié)日慶典活動、傳統(tǒng)畬族體育競技比賽等活動,讓學生感受民俗風情,受到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感染和熏陶。③與語文教材中“綜合性學習---‘到民間采風去’”相結合,讓學生開展有關民俗風情的綜合性實踐活動?;丶亦l(xiāng)了解豐富的民俗風情,并寫出調查報告,寫出有關感受。④結合本校的校本課程《畬族文化簡說》,將本土教材與實地考察相結合,收集畬族民歌。本土畬族只有語言而無文字,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大多已流失無傳,至今流傳下來的,大約有一千多篇。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長篇敘事詩歌,這些民歌一般是追溯本民族來源、如何遷徙和相關歷史大事的;也有極富藝術魅力的雜歌,主要是歌頌勞動生活和爛漫愛情的;還有小說歌,主要取材于漢族的章回小說、民間神話故事、唱本評話等而改編成的,例如較著名的是《畬族高皇歌》就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唱的有關歷史傳說的山歌;還有畬民引以為豪的對歌形式等等。

通過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讓這些豐富多彩的本土民俗生活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本民族風俗民情的興趣,以積極向上的民俗文化塑造學生的人格;對于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養(yǎng),都能起到了更為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有效途徑之總結反思

筆者經(jīng)過這段時間的探究與實踐,認為發(fā)揮初中語文學科優(yōu)勢,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教學資源,把課內知識和課外實踐相結合,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教育途徑。

語文積淀著十分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本土的文化資源、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跡、文物、民俗風情等,都可以作為語文教學課程資源來組織教學。語文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改變教學策略,處處留心,充分利用本土地域文化優(yōu)勢,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來喚醒學生的文化意識,用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去培養(yǎng)學生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進而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1]高春梅.民族學校文化傳承的境遇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理論觀察,2008(6).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3]段錫民,陳曉娜.讓民族團結教育從課堂走進生活[J].中國民族教育,2012(1).

(責任編輯:石修銀)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一般課題(項目編號:FJJK14-445)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畬族民族團結民俗
冬季民俗節(jié)
唱支山歌給黨聽——記畬族三月三節(jié)
民族團結之歌
草原歌聲(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民俗節(jié)
大眾文藝(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畬族三月三
畬族民歌
心聲歌刊(2018年2期)2018-05-25 03:05:23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讓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艷
中國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關于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中國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1
广东省| 石泉县| 霍林郭勒市| 永靖县| 都兰县| 宣武区| 乐昌市| 金山区| 城口县| 沭阳县| 四川省| 秀山| 乌拉特后旗| 通海县| 贡山| 高雄县| 黄骅市| 镇宁| 阿克苏市| 杂多县| 伊吾县| 铜梁县| 福鼎市| 鹰潭市| 定远县| 沁源县| 神木县| 长沙县| 昔阳县| 资阳市| 佳木斯市| 洱源县| 古田县| 江门市| 旅游| 晋江市| 云浮市| 湟源县| 韩城市| 武胜县| 红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