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
摘要:2007年美國次貸市場發(fā)生了潛伏已久的金融危機,這場經濟海嘯堪比1929年經濟大危機。對于公允價值會計到底是不是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的激烈論戰(zhàn)在金融界和會計界展開,爭論基本分為三派:反對派、中立派、支持派。本文研究了金融危機下對公允價值會計爭論探討、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提出了經濟危機之后恢復國民經濟及進行修改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方案,更好地為國民經濟服務。尤其是在我國目前深化經濟改革的背景下,對于二者的關系更值得深究。
關鍵詞:金融危機 公允價值會計 會計準則
一、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會計爭論探討
(一)金融次貸危機和公允價值會計概述
2007年4月2日,新世紀金融公司——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由于經營的次級債壞賬問題導致嚴重公司市場價值迅速蒸發(fā)而被迫申請破產保護,美國次貸危機逐漸開始,對于公允價值會計計量的利弊分析爭論也越來越激烈。金融業(yè)遭到前所未有的毀滅性的打擊,金融泡沫破滅,銀行與、證券業(yè)等與金融息息相關的行業(yè)一蹶不振。伴隨經濟的高速運轉,在現代社會原本沒有交集的市場正在走向高度經濟一體化,分工越來越明確,合作也越來越多,不再是以鄰為壑,歷史成本計量方式——以交易價格為基礎的傳統(tǒng)已不再壟斷信息來源渠道。而公允價值會計信息具有相關性高度集中這一長處,以后的會計計量中必然少不了它,其作用不可小覷。
(二)公允價值的爭論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表現
1、經濟學界對公允價值的批判
金融大佬們2008年初在次貸危機中遭受重創(chuàng),資產縮水,公司前景黯淡,于是他們?yōu)榱税l(fā)泄心中的怒氣,公允價值會計成為眾矢之的。金融機構包括花旗和瑞銀宣稱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加速經濟危機的爆發(fā),強烈指責并要求對公允價值的使用進行暫停觀察甚至完全取締。他們認為在金融危機中,金融機構確認的巨額的未涉及現金流量并且未實現的巨額呆賬壞賬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投資者對未來預期感到迷茫,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拋售股票尤其是次債。
2、會計界維護公允價值
國際會計界相關權威人士指出,巨頭們如此大規(guī)模地攻擊公允價值會計是一種推脫責任的表現,他們在為急進冒失的經濟政策找人背黑鍋。正如IASB主席指出,金融界只會對公允價值大肆責難,并沒有起到實際的作用,相反只會阻礙經濟發(fā)展。
3、第三方的觀點
除此之外,也有來自第三方的聲音。隨著經濟一體化的加快,資本流動越發(fā)頻繁,市場參與者只注重獲得高額誘人的利潤,但高風險高收益,他們忽略了高額收益下潛在的風險。并且市場經濟還沒有高度發(fā)展,責任監(jiān)督任重道遠。同時,各種系統(tǒng)漏洞和非系統(tǒng)漏洞層出不窮,包括擔保標準不健全、風險預警機制不完善以及金融衍生產品越來越復雜,而且內幕交易屢禁不止使這場危機無法避免。
二、公允價值計會計與金融危機的關系
公允價值首先需要被討論的是:市價是否真實反映了資產和負債的實際價值?公允價值的計量基礎是市價,在金融市場完全有效的假設條件下,市場價格能夠作為預測資產未來收益的標準,以市值計價將會產生最大的利潤;但是,在金融市場出現漏洞的情況下,以市值計價不一定會代表資產預期收益。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三、金融危機下的反思——制定新的會計準則
(一)對會計準則在金融危機中的作用應持理性態(tài)度
會計準則會影響債權債務關系,并且對政府的決策施加影響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這些決策方案也會產生一定的反作用,使各階層的利害關系發(fā)生變動和調整。正如公平和效率關系中提到的,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存在絕對公允無偏的準則。會計準則的制定是為了有效地抵御經濟危機對金融的沖擊,防止各種系統(tǒng)性風險。適當地變通使準則適應當前經濟發(fā)展狀況,可以在危機中鼓勵投資者重新貸款投資,有益于發(fā)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yōu)勢,既能利用價格杠桿公平交易,又能發(fā)揮宏觀調控功能。
(二)會計準則的漏洞需要在危機中解決
在2007年次貸危機中,會計準則弊端完全顯現出來。當國民經濟朝著又好又快方向發(fā)展時,金融行業(yè)作為流通服務業(yè),發(fā)展勢頭日益迅猛,利潤大大增加,以市價為計量單位的公允價值的利潤被過高估計,所以投資者對未來預期持樂觀態(tài)度;當國民經濟陷入低谷期時,以市價為計量單位的公允價值的利潤被過低估,所以投資者對未來預期持保守態(tài)度。在經濟發(fā)展繁榮或衰退時期,不同公司的市值是不同的,貼現率也不同。
四、結束語
公允價值不能解釋經濟危機為什么產生,它也不是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要揭開它的真面目,需要國內外學者進行長期的探索并結合各國國情和公司內部盈虧能力進行適當調整。其實金融危機從積極層面來說未嘗不是對高速運轉的虛擬經濟的警示,它督促世界各國政府積極采取更為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和更為完善的會計準則,使之發(fā)揮更深層次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鳳云.金融危機深度解讀[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2-13;146-183
[2]謝龍.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計量的問題及改進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0
[3]王誠軍.美國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爭議之分析[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9,3:77-78
[4]涂娟,李慧蓉.基于金融危機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思考[J].中國流通經濟,2009,7:74-75
[5]R.Christopher Whalen.The Subprime Crisis-Cause , Effect and Consequences.Networks Financial Institute at Indiana State University..March,2008
[6]代鵬,范曉曦.公允價值會計與金融危機的關系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0,12:149-151
[7]陳繼初.公司治理與會計標準執(zhí)行機制[J].財務與會計,2009,0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