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婧
【摘要】丹麥電視臺2013年拍攝的中丹初三生能力對抗賽的紀錄片走紅網(wǎng)絡,引發(fā)熱烈討論。中國學生們在除英語以外的項目上都擊敗了丹麥學生。一方面,筆者看到中國基礎教育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中國學生在英語能力上離丹麥學生依然有不小的差距。本文嘗試從丹麥的英語教育的制度和方法上淺析其成功之處,希望能讓中國的英語教育有所借鑒。
【關鍵詞】教育制度 丹麥 中國 英語教育
2015年,一部以中國和丹麥兩國初三學生的競賽為題材的紀錄片走紅網(wǎng)絡,在微博等社交網(wǎng)站上引發(fā)眾多激烈討論。紀錄片原名“9.z.mod Kina”,中文含義是 “9年z班對戰(zhàn)中國”。此片由丹麥國家電視臺DR在2013年制作播出,完整記錄了丹麥奧爾胡斯市的Holme中學9年z班與哈爾濱第69中學初三13班的學生們在閱讀、數(shù)學、英語、創(chuàng)新、團隊合作等項目上的能力測試,并由中國和丹麥的教育專家們進行評判,最終決出勝負。
然而,這一場中丹的較量結果出乎許多人意料,哈爾濱69中的這些孩子們在各項測試中都擊敗了同齡的丹麥學生,包括此前丹麥師生都信心十足的創(chuàng)新和團隊合作——除了英語測試。該紀錄片在DR電視臺播出時,在丹麥國內曾掀起軒然大波,一時間,主流媒體上關于中國與丹麥的教育模式孰優(yōu)孰劣的討論比比皆是。事實上在國內,大多數(shù)民眾對于中國教育的既定印象一直都是“應試”“死板”“僵硬”,而國外的教育制度則通常被看作“快樂”、“靈活”、“創(chuàng)新”。誠然,這次對抗賽僅僅是單一事件,不能代表全國的平均教育水平,卻依舊可以說明中國的基礎教育并非如同國人常常以為的那樣不堪。但同時,中國的孩子們差一點就大獲全勝卻唯獨栽在了英語這一項,也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
筆者曾于丹麥攻讀本科和研究生,前后在這個僅有500多萬人口、人均GDP排名卻占據(jù)世界第六的國家生活了將近九年,對丹麥各方面都有所了解。在此,謹就丹麥的教育制度、尤其是英語教育的方法上做一些探討,望從中找到值得我國英語教育借鑒之處。
丹麥的教育制度
丹麥地處北歐,人口569萬,人民生活優(yōu)渥,貧富差距較小,是一個高福利的民主國家。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2015年《人類發(fā)展報告》顯示,丹麥的人類發(fā)展因子位居世界第四,這與丹麥優(yōu)秀的教育水平是分不開的。丹麥的孩童走出幼兒園之后,就開始了學校教育。和中國一樣,丹麥的義務教育也是9年,絕大多數(shù)丹麥人選擇就讀于政府開辦的70余所公立學校,而也有15.6%的丹麥人選擇私立學校。
學生完成了義務教育后,95%的丹麥人會繼續(xù)在Gymnasium、HTX、HHX、HF等機構中進行相當于國內的高中或是中專程度的學習。上述教育機構的差異表現(xiàn)在學習內容及學制上,如Gymnasium涵蓋了文科、商科、理科等綜合專業(yè)領域,學制三年;HF與它類似,學制兩年;HHX和HTX則分別主要修習商科和工科。學業(yè)結束時,學生需要參加名為“Studentereksamen”的考試以取得文憑。
在評分制度上,丹麥學校只在特殊條件下采用歐美國家常用的ABCDF五級評分制(如英語評級),更多則使用七級評分制,即-3、0、2、4、7、10、12這七個檔次。其中,2分為及格檔。但筆者在丹麥留學時,深知7分才是丹麥學生的平均分,而只有得到10分,才能夠勉強被稱為“優(yōu)秀”。丹麥學生依靠他們的“高考”成績,也就是“Studentereksamen”的分數(shù)來申請學校。丹麥除了擁有六所綜合性國立大學外,還有一系列文科類、理科類的高等院校,如哥本哈根商學院和丹麥科技大學等等。
丹麥的英語教育
丹麥作為歐盟成員國,一直以來積極與其他成員國交流,這也體現(xiàn)在丹麥人的語言學習上。丹麥人保持著掌握三四門語言的傳統(tǒng),并且是全世界英語普及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盡管丹麥的官方語言是丹麥語,早在1855年,丹麥就把英語列為了必修課。著名的哥本哈根大學英語語言文學教授奧托·葉斯帕森對于丹麥的英語教育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一生致力丹麥英語教育的推動和改革。葉斯帕森認為,英語教育應當具有實踐性,社會性和交際性。給學生一個良好的英語氛圍,例如模擬情境,讓學生對英語產(chǎn)生興趣,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才能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葉斯帕森的理論對于丹麥的英語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2004年歐盟的一項調查中顯示,有77%的丹麥人能夠熟練使用英語。
丹麥并非英語母語國家,那么為何他們的英語水平如此之高呢?這固然與丹麥語本身擁有為數(shù)不少的英語外來詞有關,但反觀我們的鄰國日本,同樣有大量外來語,英語普及程度依然比較低,區(qū)別在哪?筆者認為,這首先和丹麥教育百年來潛移默化產(chǎn)生的英語環(huán)境有關。丹麥學者Preisler Bent 的研究顯示,英語普遍存在于丹麥人的生活之中。90%的15-21歲丹麥年輕人每個禮拜至少用英語與他人交流一次,更重要的是,英語交流成為丹麥年輕人彰顯身份與個性的標志。英美文化的傳播伴隨著英語的日常應用也體現(xiàn)在丹麥社會的商業(yè)文化中。在丹麥影院中播放的大多數(shù)外國電影都是英文原聲、丹麥語字幕,有丹麥語配音的僅占少數(shù);丹麥青少年們鐘愛的電腦游戲和網(wǎng)游也往往是全英文,下副本用英語交談成為常事;推特、Instagram等社交網(wǎng)絡的全球化也使得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們不由自主地將英語作為首選的交流語言,日積月累得到聽說讀寫全方面的進步。
其次,丹麥學校對于學生和教師們的英語要求都十分嚴格。在丹麥,只有碩士畢業(yè)才能成為高中的英語教師。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英語成為學生們每周必上的基礎必修課,一直到義務教育結束。當學生通過Studentereksamen拿到中等教育文憑后,只有英語評級達到B以上才有可能申請大學,更有不少專業(yè)的英語等級要求是A。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丹麥對于英語教育的重視。此外,丹麥的法律允許高等教育中靈活變通使用雙語。例如哥本哈根大學的法律系,丹麥教師用丹麥語授課,教材卻是全英文,而丹麥學生也用英語完成課后作業(yè)甚至學位論文,這樣的情況并不罕見。這也體現(xiàn)了丹麥的師生們對于英語運用的開放和自信。
最為關鍵的是,丹麥的英語教學方法十分自由靈活,教材的深度和廣度也是中國學校所不能及的。高中英語教師就會要求學生們閱讀莎士比亞的原著,并對其歷史背景、寫作手法等進行討論。而中國的學生則很少接觸英文原文書,更多是改編或節(jié)選的教材。雖然中國的英語課堂上同樣提倡使用多媒體教學,但帶著學生一起邊看外國頻道的英文節(jié)目并熱情討論的機會怕也不多。另外,丹麥的英語教師允許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就某一觀點進行學生間、師生間的辯論。因此丹麥學生從小就習慣于積極發(fā)言,善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在此過程中鍛煉英語水平。而相比之下,中國的教師們習慣于把控整個課堂,往往以教師精講為課程的主要內容,缺乏學生的參與和互動性。
結語
英語教育一直是中國教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中國市場的國際化,越來越多的崗位也要求員工具備較高的英語水準。而中國學生從小學就開始修習英語,但學習效率和成果卻始終難以與其所花費的精力和時效相符。希望丹麥的英語教育能夠給予中國的師生和家長們一些啟示,在教學中、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模擬和培養(yǎng)一個良好的英語環(huán)境。教師應以更加開放和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去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學生也應拋去羞澀和怯懦,勇于開口說英語,勇于在課堂上和教師互動,以期將來有足夠的底氣去迎接未來國際化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包天仁.中國英語教學——困局與出路[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9(2):22-25.
[2]劉斌河,張高遠.葉斯柏森外語教學思想對中國英語教改的啟示[J].當代外語研究,2012(4):31-35.
[3]韓松立.動機、輸入與環(huán)境:丹麥英語教育成功的基石[J].山東外語教學,2010,31(1):42-46.
[4]蔡尚芝.《日本英語教育的一場爭論》對中國英語教育的啟示[J].考試研究,2013(6).
[5]徐李榮.丹麥的英語普及狀況及成因初探[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273-275.
[6]趙勇.小議丹麥英語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5(36).
[7]Kuteeva M.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nglish in parallel-language and ELF settings[J].Ibérica Revista De La Asociación Europea De Lenguas Para Fines Específicos,2011:págs.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