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娟
摘 要:本研究采用量表法對大學生的道家價值觀和焦慮狀況的關系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道家價值觀和焦慮水平呈負相關,“知和豁達”“順其自然”“反向辯證”和 “返璞歸真”四個因素和焦慮的關系都達到了顯著負相關。
關鍵詞:道家價值觀;焦慮;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16
一、引言
道家心理思想體現為少私寡欲、見素抱樸的身心修養(yǎng),以德報怨、無責于人的寧靜心態(tài),抱樸守真、寧靜淡泊的心靈志趣,致虛守靜的身心保健,為而不爭、為而不有的寵辱不驚。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fā)展的轉型時期,人們需要應對發(fā)展過程中各種不穩(wěn)定的因素,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身心發(fā)展處于一個特殊時期,面臨多方面的壓力。辛自強、辛素飛、張梅(2011)的研究結果發(fā)現,大學生的焦慮水平在逐年上升,如何緩解焦慮情緒勢必成為當代大學生需要面對的問題。[1]
楊樹英(2005)認為,道家對欲望與成就的超然處理方式對認知觀念的合理調整很有幫助,使身心得到調節(jié),降低外界刺激,從而釋放心理壓力,減少身心疾病。[2]涂陽軍、郭永玉(2014)提出,道家人格具有對抗死亡焦慮的作用,但在應對特質與狀態(tài)性質的死亡焦慮中,道家人格表現出了獨特的時間特異性。[3]根據以往的相關理論可以推測,儒道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解決大學生的自我不和諧問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緩解焦慮、抑郁問題。但目前關于道家價值觀和焦慮的研究大多是哲學、社會學層面的研究,實證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希望能夠從實證的角度來考察道家價值觀和大學生焦慮水平的關系。
二、實驗方法
道家價值觀的測量工具選用張靜(2009)編制的道家傳統(tǒng)價值觀量表,共44 題,共有六個因素——“知和豁達”“順其自然”“反向辯證”“超脫自在”“少私寡欲”“返璞歸真”,信度分別為0.784、0.785、0.782、0.779、0.780、0.781。[4]焦慮水平測量工具選用焦慮自評量表(SAS),由Zung于1971年編制,包括正向評分15題,反向評分5題,共20個題目。測量的方法是向大學生隨機發(fā)放問卷275份,回收有效問卷260份。
三、數據分析
結果顯示,焦慮分數和道家價值觀分數之間顯著負相關,t=-0.278,p=0.001,
p<0.01,具體內容見表1。
因素相關分析結果為,六個因素和焦慮的相關系數皆是負值,“知和豁達”“順其自然”“反向辯證”和 “返璞歸真”四個因素和焦慮的關系達到了顯著水平,t=-0.333,t=-0.273,t= -0.282,t=-0.255,p<0.01。
四、結論
筆者經過分析發(fā)現,道家傳統(tǒng)價值觀量表中六個因素和焦慮皆呈負相關,其中“知和豁達”“順其自然”“反向辯證”“返璞歸真”和焦慮水平的負相關是顯著的。張靜(2009)發(fā)現,在道家傳統(tǒng)價值觀中,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大學生比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大學生更傾向“知和豁達”“順其自然”。[5]道家追求精神自由,追求“天人合一”,實現“回歸自然”“順其自然”“返璞歸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焦慮癥狀。這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家思想,來應對焦慮的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辛自強,辛素飛,張 梅.1993至 2009年大學生焦慮的變遷:一項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27(6).
[2]楊樹英.道家的心身觀及其與現代心理治療學的比較[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5.
[3]涂陽軍,郭永玉.道家人格在對抗死亡焦慮中的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12(1):115-123.
[4][5]張 靜.當代大學生儒道傳統(tǒng)價值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