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雙燕,陳紹云,張建中,楊 洋,李海艷,徐文月,范建華
(西雙版納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景洪 666100)
1953-2013年西雙版納州百日咳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趙雙燕,陳紹云,張建中,楊 洋,李海艷,徐文月,范建華
(西雙版納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景洪 666100)
[目的]分析1953-2013年西雙版納百日咳發(fā)病情況和流行趨勢,為調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根據(jù)不同時期實際的防控策略將西雙版納州61年來百日咳防控工作劃分為4個階段,對各階段的疫情資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和卡方檢驗方法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1953-2013年西雙版納州共報告百日咳病例52,154例,死亡96例,年均發(fā)病率為129.33/10萬,年均死亡率0.24/10萬,其中自然感染流行期(1953-1969年)發(fā)病率315.61/10萬,至免疫規(guī)劃時期(2001-2013年)降至1.99/10萬;1972-2013年,百日咳一年四季均有發(fā)病,3月份的病例開始增多,6-9月為發(fā)病高峰,10月后病例明顯減少,呈現(xiàn)明顯的季節(jié)性特征;發(fā)病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占89.00%);職業(yè)分布以托幼兒童和學生居多(占83.91%)。[結論]西雙版納州百日咳預防控制工作成績顯著,但邊遠山區(qū)和邊境地區(qū)尚存在免疫空白人群,仍存在小規(guī)模局部暴發(fā)疫情的可能,應進一步加強百日咳疫苗的常規(guī)免疫工作,提高接種質量,同時應加強對傳染源管理、疫情監(jiān)測及免疫水平監(jiān)測,從而有效預防和控制百日咳的流行。
百日咳;流行病學特征;西雙版納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呈陣發(fā)性、痙攣性咳嗽,咳后吸氣有特殊 “雞鳴”樣高亢聲,常引起呼吸困難,多發(fā)生于嬰幼兒,可導致嬰兒死亡,是嚴重威脅兒童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傳染病之一。據(jù)1953-2013年西雙版納州疫情資料記載,20世紀50-70年代,百日咳占傳染病發(fā)病總數(shù)的第4位,80年代降為第6位,90年代再降為第9位[1]。為了解西雙版納州百日咳的發(fā)病情況及流行病學特征,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jù),現(xiàn)將1953-2013年百日咳的流行病學資料分析如下。
1.1 資料
百日咳疫情資料來源于《1953-1971年西雙版納州衛(wèi)生志》、《1972-2003年雙版納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疫情資料匯編》和2004-2013年西雙版納州傳染病監(jiān)測與報告信息系統(tǒng)。人口資料來源于西雙版納州歷年統(tǒng)計年鑒。
1.2 方法
根據(jù)西雙版納州計劃免疫工作開展、百日咳疫苗使用情況和冷鏈設備裝備情況,將1953年以來百日咳防治工作分為4個階段進行分析:1953-1969年未使用疫苗的自然感染流行期,1970-1984年使用疫苗初期,1985-2000年實施計劃免疫時期和2001-2013年免疫規(guī)劃時期。
1.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Excel 2003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和匯總,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疫情分析,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西雙版納州百日咳發(fā)病與死亡的流行病學特征
自1953年有病例記載以來,共經歷7次大小流行,到2013年共報告百日咳病例52,154例,死亡96例,年均發(fā)病率為129.33/10萬,年均死亡率為0.24/10萬。其中1974年病例報告最多為7093例,發(fā)病率最高(1,194.76/10萬),1975年死亡病例最多,為35例,死亡率為6.25/10萬,2010年病例報告最少為4例。
由表1可見,由于深入開展計劃免疫工作、推廣使用百日咳疫苗(無細胞百白破疫苗逐步替代全細胞百白破疫苗)、完善冷鏈設備及加強疫情監(jiān)測等策略,西雙版納州百日咳流行趨勢發(fā)生較大變化,百日咳的發(fā)病率、病死率和死亡率不斷下降,各階段總體發(fā)病率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6333.60,P<0.01)。
2.2 地區(qū)分布
1953-2013年,西雙版納州1市2縣均有百日咳病例報告。報告病例最多的是勐??h32,535例,占總病例報告數(shù)62.38%;景洪市次之為13,341例,占25.58%,勐臘縣最少為6274例,占12.03%,其中百日咳報告病例中4例為本地流動病例,見表2。
表1 不同階段百日咳發(fā)病率與死亡率
表2 不同階段各縣市百日咳構成
2.3 季節(jié)分布
對西雙版納州1972-2013年30,948例有季節(jié)信息資料的百日咳病例分析顯示,1972-2013年,百日咳一年四季均有發(fā)病,百日咳病例的報告數(shù)從3月發(fā)病開始增多,6-9月達到發(fā)病高峰,10月百日咳病例明顯下降,呈現(xiàn)出明顯的季節(jié)性流行特征。1985-2000年,百日咳的流行季節(jié)性特征發(fā)生了較大變化,1-3月報告病例數(shù)最多,占該時期總發(fā)病數(shù)的46.78%。2001-2013年,由于實施計劃免疫規(guī)范化管理,疫苗接種覆蓋率不斷提高,4-7月為流行季節(jié),流行季節(jié)提早(前移)2月,5月為發(fā)病高峰,發(fā)病高峰提早(前移)近2月,7月份開始下降,12月全年最少,見表3。
2.4 年齡分布
對西雙版納州1996-2013年中491例有年齡信息資料的百日咳病例分析顯示,發(fā)病主要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占89.00%),位居前3位的依次為0~歲年齡組(占70.88%),5~歲年齡組(占18.12%),10~14年齡組(占9.98%)。
2.5 職業(yè)分布
1996-2013年491例有職業(yè)信息資料的百日咳病例分析顯示,以托幼兒童和學生居多(占83.91%),位于前3位的依次是托幼兒童316例(占64.36%),學生96例(占19.55%),散居兒童(占14.26%)。
表3 西雙版納州1972-2013年百日咳發(fā)病時間分布例數(shù)
1953-2013年的61年間,西雙版納州百日咳發(fā)病經歷了4個不同的流行時期,各階段百日咳發(fā)病率隨著免疫接種質量的提高而逐漸下降。在自然感染階段,發(fā)病率居高不下,其中1963年發(fā)病水平為60年來疫情的第二高峰,峰值為1,185.17/10萬。1970年后開始使用百日咳疫苗,但由于工作機制不完善、接種率不高且疫苗質量欠理想及監(jiān)測敏感度不高,發(fā)病率仍處于高水平。其中1974年發(fā)病水平為60年來疫情的最高峰(1194.76/10萬),1975年死亡病例最多,為35例,死亡率為6.25/10萬。自從1985 年實施計劃免疫后,不斷提高全程免疫接種率及逐漸完善冷鏈設備,特別是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guī)劃以后,以無細胞百白破疫苗替代全細胞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疫苗的接種率維持在90% 以上,使百日咳的發(fā)病率明顯下降至2/ 10 萬以下,處于高度散發(fā)狀態(tài),由此可見,高質量的免疫接種,是提高人群免疫力、保護易感人群的最好方法,也是控制百日咳流行發(fā)生的關鍵[2]。
1972-2013年百日咳病例的時間分布來看,百日咳一年四季均有發(fā)病,主要發(fā)生在6-9月,9月達到發(fā)病高峰。但進入2001-2013年,由于實施計劃免疫規(guī)范化管理,疫苗接種覆蓋率不斷提高,4-7月為流行季節(jié),流行季節(jié)提早(前移)2月,5月為發(fā)病高峰,發(fā)病高峰提早(前移)近2月,7月份開始下降。提示在今后的百日咳預防控制中應調整防控方案,做好百日咳的防控監(jiān)測工作,將每年的4-7月列為重點防控時間[3]。
1996-2013年百日咳病例中主要以托幼兒童和學生為主,5歲以下兒童為高發(fā)人群,發(fā)病主要集中在0~4歲和5~9歲兩個年齡組的兒童和學生中。目前全州實行的百白破疫苗的免疫程序是3~ 5月齡全程免疫3 針,18~24 月齡加強免疫1 針,統(tǒng)一使用無細胞百白破疫苗,對適齡兒童開展常規(guī)免疫接種。隨著百日咳疫苗全程免疫接種率的逐年提高,百日咳發(fā)病率大幅度下降。但是,隨接種時間的推移,機體獲得的百日咳免疫水平逐漸降低,大年齡組中免疫力的減弱可能會導致發(fā)病,提示應將該人群作為重點防控對象[3]。 因此,隨著計劃免疫工作的深入開展,在現(xiàn)有免疫程序的基礎上,對青少年和成人適時進行加強免疫,并提高免疫接種率,是預防和控制百日咳有效的措施[4]。
西雙版納州位于云南省南部邊陲,與東南亞諸國廣泛接壤,邊境開放口岸多,由于跨國經營、旅游和務工人員流動性較大,且邊遠山區(qū)和邊境地區(qū)尚存在免疫空白人群,所以仍存在小規(guī)模局部暴發(fā)疫情的可能,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百日咳的傳染性較強,對病例應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5]。同時,還應加強對傳染源管理,加強疫情監(jiān)測,提高病例報告的及時性、完整性、準確性。另外,應加強對人群百日咳抗體水平監(jiān)測,有針對性的調整百日咳防控措施,避免疫情暴發(fā)流行。
[1] 周登智,江正斌,徐蓉芳,等.1952-2008年樂山市百日咳流行特征變遷趨勢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0,16(25):154-155.
[2] 黃海濤,張 穎,劉 勇,等.天津市2009 年百日咳免疫狀況監(jiān)測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疫苗和免疫,2010,16(6):536-540.
[3] 汪海波,羅會明,溫 寧,等.我國2006-2010 年百日咳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疫苗和免疫,2012,18(3):207-210.
[4] 張興錄,楊志偉,周 軍,等.我國近年百日咳流行病學特點分析[J].中國計劃免疫,2000,6(2):93-95.
[5] 符 劍,王躍芳,徐寶群,等.浙江省1954-2004年百日咳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計劃免疫,2005,11(4):279-281.
(本文編輯:謝碧鈺)
Analysis on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tussis in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 during 1953-2013
ZHAO Shuang-yan,CHEN Shao-yun,ZHANG Jian-zhong,YANG Yang,LI Hai-yan,Xu Wen-yue,F(xiàn)AN Jian-hua
(XishuangbannaPrefecture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JinghongYunnan666100,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cidence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tussis in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 during 1953-2013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mak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during the sixty-one years in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 that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and data of pertussis in every part of stages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and chi-square test.Results It reported a total of 52154 cases of pertussis cases from 1953 to 2013 in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96 cases of death.The annual morbidity was 129.33/100000 and the annual mortality was 0.24/100000 from 1953 to 2013.The morbidity in Natural infection epidemic periods(1953-1969)was 315.61/100000 and drop to 1.99/100000 in immunization program period.Pertussis increased in the number of cases from March,June and September was peak,cas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October,had obvious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Pertussis cases was mostly on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89.00%).Occupational distribution was that majority were kidgarden children and students(83.91%).Conclusions The pertus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s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in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but it existed immune blank crowd and a small local outbreak in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and border areas.We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routine immunization of pertussis vaccine work,improve the quality of vaccination,and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fection management,epidemic monitoring and immune level monitoring,so as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epidemic of pertussis.
pertussis,epidemiologic feature,Xishuangbanna
2016-06-02
10.3969/j.issn.1003-2800.2016.11.016
趙雙燕(1986-),女,云南景洪人,本科,預防醫(yī)學醫(yī)師,主要從事免疫規(guī)劃管理工作。
范建華(1962-),男,云南玉溪人,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流行病學分析方面的工作。
R516.6
A
1003-2800(2016)11-00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