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朱家驊:1957年遞辭呈

2016-04-19 17:42:06楊帆
中外書摘 2016年4期
關鍵詞:中央研究院中研院蔣介石

楊帆

朱家驊(1893.5.30—1963.1.3),字騮先,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卒年70歲。

作為教育界、學術界名家,外交界耆宿,朱家驊以學者身份從政,由省政到部院歷任要職,其組成的“新CC系”可與二陳“CC系”相抗衡。遷臺后嘔心瀝血,重振“中央研究院”,卻因意外之故不得不黯然退位。

中央大學校長

1929年3月,朱家驊出席了國民黨“三大”,當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和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一躍而成為國民黨中央大員,從此開始參與國民黨統(tǒng)治的中樞活動。

然而,就在朱家驊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時候,無意中遭到重創(chuàng)。

1930年浙江省代表選舉時,朱家驊憑借在浙江經(jīng)營多年、黨羽眾多、聲望日隆,幕后操縱使其親信占據(jù)黨部候選人名額的三分之二,引起“CC系”的強烈不滿,結果在權力爭斗中被“CC系”擊敗,致使選舉失敗。

這還不算什么,對朱家驊來說,更為失敗的是,他與老靠山張靜江發(fā)生了沖突。此次選舉浙江省黨部委員時,張靜江向朱家驊推薦了幾名候選人,朱家驊卻予以回絕。張靜江大發(fā)雷霆,當面指責朱家驊說:

“沒想到你如此忘恩負義,勸你不要太得意忘形!”

兩人隨后分別向戴季陶訴苦,戴季陶趕緊從中調解,無奈沖突已經(jīng)形成,兩人關系終至破裂。如此一來,朱家驊在浙江已無法立足,只好忍痛離開苦心經(jīng)營數(shù)年的浙江,于1930年9月辭去在浙江的全部職務,前往廣東接任戴季陶轉讓給他的中山大學校長一職。

朱家驊遭此重挫,十分沮喪。然而在中山大學任職剛剛兩個月,突然間峰回路轉:中央大學校長張乃燕去職,中央改派朱家驊出任中央大學校長之職。

對于中央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先讓朱家驊出任中山大學校長,旋又任命中央大學校長,戴季陶高興之余,頗為疑惑,曾親問蔣介石原因。

蔣介石的回答很簡單:

“我就是要朱家驊到南京來?!?/p>

戴季陶點點頭,心中明了,他由此話推測蔣介石要朱家驊來南京的原因有二:

第一是朱家驊整頓中山大學有成績有經(jīng)驗,要他來辦好中央大學;

第二是黨政中央,急需人才,尤其是朱家驊這類有現(xiàn)代學養(yǎng)有政治才華的年輕領導人才,所以急調他來中央。

12月中旬,朱家驊來到南京,就任中央大學校長。他重振精神,決心在政治上東山再起。主持校政后,他首先提出在學校進行政治訓練的方案,提議實施軍訓,設訓育員以限制和監(jiān)視進步師生的言行。此舉很快傳到蔣介石耳中,蔣介石十分滿意。

朱家驊又在題為《中國大學教育的現(xiàn)狀及應行注意各點》的報告中,指責現(xiàn)行大學之缺點,闡明了對大學教育改革的觀點,頗得各方贊譽。同時利用留學德、奧、瑞三國同學會的組織,拉攏各界學者名流為自己捧場,并在南京《新中華日報》上制造輿論,樹立聲望。

朱家驊調任中央大學校長后,和戴季陶的關系更加密切。戴季陶經(jīng)常在蔣介石身邊,為其出謀劃策,順便多次向蔣介石介紹吹捧朱家驊,使得蔣介石對朱家驊越來越重視,此后一直對朱家驊委以重任。這也為日后戴、朱一派勢力能夠與“CC系”并駕齊驅,成為蔣介石得力助手奠定了基礎。

首任教育部長

“九一八”事變的爆發(fā),激起全國人民抗日怒潮,學生運動隨之再起,全國各地學生紛紛赴寧請愿。10月底,南京請愿學生涌入中央大學,進行抗日宣傳。

對于學生的愛國熱忱,朱家驊不忍苛責,畢竟他曾是學生游行示威的組織領導者,但他心中仍頗為不安。

有一次中央大學學生代表去中央黨部請愿,要求見蔣介石,正好天下大雨,蔣介石不在,由秘書長丁惟汾代表接見。丁惟汾見學生們淋著雨,自己雖然已五十多歲,也拒絕打傘,冒著雨,挺立著身軀,向學生們講話,結果在學生前列發(fā)現(xiàn)了朱家驊的身影。

原來,朱家驊擔心學生們請愿鬧出事端,因此悄悄跟隨,也在雨中聽丁惟汾講話。關于這件小事,很少有人知道。

同年年底,朱家驊被提升為教育部長,于1932年2月20日正式到職。

作為擁有多年辦學經(jīng)驗和成果的留學博士,朱家驊完全能夠勝任教育部長一職。但就朱家驊個人來說,掌管全國文教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的挑戰(zhàn),他因而躍躍欲試。他的一個信條就是:

“我們教書匠今天參加中樞政治,至少要為文教方面做點事?!?/p>

朱家驊一貫倡導西學,注重教育改革,目的為促進中國教育制度現(xiàn)代化。他認為,高等教育“應求充實,勿事鋪張,必須提高研究學術之程度,并注意于實用人才之培植”,中等教育“應切合社會需要,救濟國民生計”。

朱家驊為倡導學術自由,提攜年輕后進,頒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規(guī)和章程,制定了《小學法》《中學法》《職業(yè)教育法》《??平逃ā贰稁煼督逃ā返?,均為國家教育基本大法,并于1932年12月26日通令實行。

為掃除文盲,朱家驊發(fā)起識字運動,推行四年制義務教育,稱為“短期小學”,以10歲到16歲的失學少年兒童為對象,限定認字一千五百字,每天授課兩個小時,學制一年。

朱家驊還積極派遣留學生,于1933年夏天舉辦第一屆留英學生考試,往后每年一次,共舉辦了九屆,選拔了不少人才出國深造。

教育部的這些活動,需要龐大經(jīng)費支持,而這筆經(jīng)費,卻由鐵道部支應,不能不說是一件怪事。

朱家驊早在1931年,曾在國民黨中央全會提議設立國立編譯館,雖獲得通過,但一直沒有實行。出任教育部長后,朱家驊重新拿出這個提案,打算將其付諸實施,卻苦于經(jīng)費無著。這時,朱家驊想到編審處。

編審處從北洋時代便已存在,專審教科書,常遭人非議。朱家驊決定將其并入編譯館,原編審處的預算便成為編譯館的預算,但每月也只有一千五百元。

在行政院院會席上,院長汪精衛(wèi)就提到:

“一千五百元,怎么辦事?”

朱家驊則表示:

“沒辦法,只好先成立了再說。”

會議席上,鐵道部是比較富裕的部門,部長顧孟余沒到,由次長曾仲鳴代表,汪精衛(wèi)就問他:

“鐵道部能夠多少幫助點嗎?”

曾仲鳴想了想答道:

“勉強可以幫助五千元?!?/p>

曾仲鳴回答后,提案立即獲得通過。

曾仲鳴當時的意思是一次性地幫助五千元,但并未說明是一次性的。散會后,朱家驊便親自跑到鐵道部,找到顧孟余說:

“我們教書匠今天參加中樞政治,至少要為文教方面做點事。這不是我今天主持教育才說這種話,希望鐵道部把這五千元改為按月的補助?!?/p>

顧孟余和朱家驊曾同在北大教書,后來又在中山大學重逢,兩人在教育學術方面頗有淵源。顧孟余被朱家驊一番話打動,經(jīng)與鐵道部同僚商議后,很快便給朱家驊去信表示同意。

就這樣,國立編譯館成立后,每月能夠獲得六千五百元經(jīng)費。

此外,朱家驊還曾在行政院會議上提議設立國立中央圖書館,決定首先選印《四庫全書》中的無刊本等部分,交商務印書館辦理;不久又提議設立國立中央博物院。

組織文物大遷移

1948年冬,平津解放在即,國民黨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國民黨統(tǒng)治已呈崩潰之勢。

朱家驊在請示蔣介石后,組織指揮將故宮、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北京圖書館的文物、書籍運往臺灣,計有文物四千余箱,北京圖書館的重要善本書籍六百多箱,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書籍四百余箱。

同時朱家驊爭取國內各地的重要教授,將他們送往臺灣。他還與傅斯年接洽,請傅斯年擔任臺灣大學校長,為“中央研究院”遷臺做準備。

朱家驊與“中央研究院”,有著非同一般的感情與歷史淵源。

早在1928年,他便協(xié)同蔡元培參與籌備創(chuàng)辦“中央研究院”,并受蔡元培委托,于當年4月協(xié)助傅斯年在中山大學內建立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該院在南京成立后,還得到朱家驊撥來的一些庚子賠款的資助。

1936年,朱家驊兼任“中央研究院”總干事后,實際上負起領導責任。1940年蔡元培病逝后,朱家驊便接任院長,從此主持“中央研究院”長達十八年之久。

其間,他組織了“中央研究院”的數(shù)次遷移,從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遷到后方,到抗戰(zhàn)勝利后遷回南京、上海、北平,歷盡波折。由于朱家驊組織有序,指揮得力,“中央研究院”所用人員盡職盡責,各所的儀器、圖表、設備、資料等在戰(zhàn)亂中沒有受到太大損失,科學家們在艱苦環(huán)境中仍做出了出色的貢獻。

“中央研究院”作為全國最高科研機構,在朱家驊的保護和主持下,到1948年已擁有14個研究所,并已經(jīng)開始了原子能研究。

朱家驊在1948年3月主持了院士選舉,共推選數(shù)理、生物和人文三組院士81人,再由院士推選院士評議員32人,報請蔣介石批準聘任。這批院士集李濟、華羅庚、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郭沫若、吳大猷等全國第一流學者。

至此,“中央研究院”功能齊備,機構健全,并擁有一批全國一流學者,實乃中國科學界一大盛事,朱家驊對中國科學發(fā)展做出的卓越貢獻,可謂他一生最大的閃光點。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國民政府遷往廣州,朱家驊在廣州出任閻錫山內閣的行政院副院長。

4月25日,朱家驊攜家人乘坐“建國號”飛機逃往臺北。

重建“中研院”

到臺灣后,朱家驊終于“如愿”地退出國民黨權力中心,1950年3月6日,國民黨中常會臨時會議通過閻“內閣”全體辭職。3月15日,隨著閻錫山的卸任,朱家驊也結束了為期九個月“行政院副院長”職務。

隨后,朱家驊被聘為“總統(tǒng)府資政”,以后長期擔任這一榮譽虛職。

國民黨改造運動結束后,朱家驊又和大多數(shù)大陸時期國民黨高官一樣,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從此,朱家驊終于可以一心一意從事學術工作了,雖然這是他此前一直希望的,但真的實現(xiàn)時,卻感到莫名的失落。朱家驊在臺灣還擔任“中央銀行董事”、“中德文化協(xié)會會長”、留德奧瑞同學會會長、“中韓文化協(xié)會理事”、“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其中,“中研院”仍是他最重視的機構,以致他傾盡全力去恢復“中研院”。

在國民黨撤離大陸前,朱家驊雖計劃將“中研院”全部遷往臺灣,并四處奔走游說,歷盡辛苦,但終因時局動蕩,人心浮動,交通困難,經(jīng)費短缺而沒有實現(xiàn),大多數(shù)研究院院士選擇留在大陸或旅居海外,遷臺人員甚少,只有歷史語言和數(shù)學所兩所人員,這讓朱家驊大為失望,一籌莫展。

遷臺之初,臺灣政局混亂,國民黨政權不穩(wěn),軍民一百多萬人亟待安置,而當時臺灣的經(jīng)濟處于戰(zhàn)后待興之際,財政狀況之惡劣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朱家驊想要爭取經(jīng)費重建“中研院”這樣一個學術機構,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為此得罪前后兩任“行政院長”后,“中研院”不得不裁員,最后名額只有58人,每月經(jīng)費2.8萬元,折合美元不過2000元。院中除歷史語言所、數(shù)學所少數(shù)高級研究員因在臺大教書可以住進較大的宿舍外,其他大部分人員住在楊梅火車站的民宅,設施簡陋,生活艱苦。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1953年,國民黨在臺灣的統(tǒng)治逐漸穩(wěn)固,臺灣經(jīng)濟也逐步復蘇,各項改革新政開始著手進行。朱家驊看準時機,又開始四處籌措經(jīng)費、找尋院址、購地建屋、規(guī)劃學科、創(chuàng)辦刊物等,為“中研院”的“起死回生”四處奔波。

能否解決經(jīng)費問題是復活“中研院”的關鍵。朱家驊先從當局爭取到撥款,胡適也在美國申請到中華教育文化基金5000美元、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1萬美元的資助。

但即便如此,恢復“中研院”各個研究所時,朱家驊仍感到捉襟見肘,這時他再一次想到中英庚款。

中英庚款來源于《辛丑條約》,八國聯(lián)軍侵華后,在強迫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中規(guī)定賠償美、英、俄、德、日、奧、法、意、西、荷、比等十一國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年息4厘,分三十九年付清。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同盟國戰(zhàn)敗,協(xié)約國勝利,中國因參加了協(xié)約國,成為戰(zhàn)勝國。

1924年5月,蘇聯(lián)宣布放棄庚子賠款的帝俄部分。而此前,英國也在1922年12月宣稱將中國已付的庚款悉數(shù)退回,但又附加條件規(guī)定要“作為兩國互有利益之用”。經(jīng)過多年交涉,直到1930年才由中英兩國政府正式換文成立。

換文規(guī)定,庚款只能用于建筑鐵路及經(jīng)營其他生產(chǎn)事業(yè),所得利息用于興辦教育文化事業(yè)。同時按照換文規(guī)定成立了中英庚款董事會,成員由中英兩國人員混合組成。而朱家驊則有幸被行政院派任該董事會董事長,管理董事,也正因如此,每當中國文教事業(yè)遇到困難,朱家驊便會想到中英庚款。

此時,中英庚款大部分已在大陸期間被用掉,只剩下“董事會”曾購買的美國救國公債20萬美元,由“董事會”委托“華美協(xié)進社”代存,預備用來做留英公費生轉學美國的費用。

有些機構團體想變更這筆款項的用途,從這筆款項里得到補助,都被朱家驊予以拒絕。在“中研院”請款困難,幾個計劃的經(jīng)費沒有著落的處境下,朱家驊決定利用中英庚款的最后尾數(shù)來實現(xiàn)“中研院”的復興。

到1954年,“中研院”終于在臺北南港有了新的根據(jù)地,住在楊梅附近的“中研院”人員也正式遷入了南港的新宿舍。工作、生活步入正軌后,“中研院”人員在朱家驊的帶領下,同心協(xié)力,陸續(xù)重建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化學研究所三所研究所,還于1955年2月增設近代史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中研院”的各項研究工作也在朝氣蓬勃地進行著。

揮淚遞辭呈

1957年4月2日,中斷多年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和院士評議員會議,在朱家驊的主持下召開。

然而,就在不久后的8月20日,朱家驊突然因“病”遞交辭呈,10月辭去了“中研院院長”一職。對于朱家驊的辭職,臺北官方發(fā)布消息稱:“朱家驊因近來體弱多病,向‘總統(tǒng)懇辭‘中央研究院院長之職……”

而蔣介石“慰留不得”,只好“準予辭職”。為了“體念”朱家驊為“中研院”服務三十年的功勞和苦勞,特地給予朱家驊“明令褒獎”。

對于朱家驊的因“病”辭職,人們疑竇重重,朱家驊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為之奮斗多年的“中央研究院”剛剛恢復,他本人便因病辭職,總覺得事情不是這么簡單。

而事實上,朱家驊辭職的確另有原因。

就在1957年8月4日周日那天,蔣介石夫婦閑暇之余到郊外散心,經(jīng)過南港“中央研究院”時,便想進去巡視一下。朱家驊事先不知,因此沒有準備。

蔣介石看到從南港到“研究院”的柏油馬路尚未鋪好時,就已面露慍色,因為此事是他指示要“省政府”辦的,卻拖延至今未辦。

當蔣介石走進“中研院”里一看,“中研院”里僅有一名衣衫不整的工友,而屋里雜亂無章,擺設凌亂不堪。蔣介石立刻責問這名看管人員,得知朱家驊經(jīng)常幾天不露一次面,不由得心生怒氣,拂袖而去。

回到“總統(tǒng)府”,蔣介石立刻找朱家驊來詢問“中研院”情況,恰巧有關機關前來報告“中英庚款教育基金會擅自挪用美元20萬元一案”,蔣介石頓時臉色鐵青。

朱家驊心知這兩案并發(fā),他“中研院院長”一職恐怕是保不住了,只好以“體弱多病”為由請辭。

11月,“中央研究院”舉行第三屆評議會第二次會議,投票推舉胡適等人為“院長”候選人,后經(jīng)“總統(tǒng)府”批準,由胡適出任“中研院院長”。

1958年1月11日,“中研院”舉行了“院長”交接典禮,從此,朱家驊離開了他坐了十三年的“中研院院長”之位。

1962年,胡適去世后,“中央研究院”院長一職一直懸缺。后來“中央研究院”評議員票選吳大猷、王世杰、朱家驊三人為“院長”候選人,呈報蔣介石請其裁定。三人中,朱家驊票數(shù)最多,吳大猷無意返臺,但蔣介石卻圈定了票數(shù)最少的王世杰。

1962年2月24日下午,朱家驊最后一次參加了“中研院院士”會議,選舉新“院士”,是年七十壽辰時設立了“朱家驊先生獎學金”,之后便凄涼告退,再不過問“中研院”的事情,徹底離開了他傾盡一生心血扶持和管理、最引以為傲的“中研院”,賦閑在家,頤養(yǎng)天年。

晚年貧寒落寞

朱家驊自幼生活不幸,除父母早逝外,兄弟姊妹八人中,也只有四人活了下來。他本人由長兄嫂撫養(yǎng)成人后,殊不料長嫂陳氏1928年猝然離世,一年后長兄朱祥生追隨而去,之后,朱家驊肩負起撫養(yǎng)和教育侄兒侄女的責任,將對兄嫂的情義,轉移到兄嫂的這對兒女身上。

1948年4月15日,朱家驊為侄兒朱國勛主持了婚事。這一天,朱家驊欣喜異常,因為他感到自己總算完成了兄嫂的一樁心愿。

朱家驊本人的婚姻亦不美滿,他先后結過兩次婚。原配夫人程亦容是吳興人,系朱家驊長兄朱祥生同事周黨的外甥女,比朱家驊小6歲。兩人經(jīng)周黨牽線,于1913年相識,次年1月訂婚,兩個月后朱家驊赴歐洲留學,直到1917年初回國后,方于當年8月與程亦容在北京結婚?;楹蟮诙曛旒因懺俣瘸鰢魧W,攜程亦容同往。

旅歐期間,程亦容因子宮外孕開刀,失去生育能力。程亦容精通法語,擅長鋼琴,性格活躍,但與朱家驊性格頗多不合。從歐洲回國后,兩人漸生齟齬,以致屢有摩擦。

抗戰(zhàn)期間,朱家驊遷至漢口、重慶,程亦容拒絕隨往,而是獨自一人前往香港居住。其間,朱家驊多次赴港,要將程亦容接回,都未成功,還在香港鬧得滿城風雨。在這種情況下,兩人正式離婚。

赴臺后,朱家驊在臺北與王文淵結婚。王文淵未曾生育,以致朱家驊一生膝下無子。朱家驊去世時,王文淵按照朱家驊的遺命宣布以其侄兒朱國勛為繼嗣。

朱家驊為官清廉,一生沒有什么積蓄,以致赴臺遠離政壇后,生活陷入窘迫之中,甚至無錢治病。1953年,朱家驊染病住院,須開刀手術,卻拿不出足夠的錢支付醫(yī)療費,只好向親友尋求幫助。1958年朱家驊再次吐血病倒時,也是在舊屬的資助下才得以渡過難關。

朱家驊的一個舊屬見朱家驊身體不好,又得知朱家驊沒有車,恐其出行不便,便送給他一輛舊車。朱家驊十分感動,對旁人說:“老了,廢了,無力買車,只好坐朋友贈車,而這位朋友過去從來沒有直接接受過我的好處,現(xiàn)在還以車相贈,真令人感念?!?

猜你喜歡
中央研究院中研院蔣介石
試析朱家驊對中央研究院的貢獻
開創(chuàng)學術的自主空間:蔡元培與史語所
關東學刊(2019年5期)2019-12-02 07:20:12
十年農(nóng)村:民國時期中研院與滿鐵無錫農(nóng)村調查比較研究
馬英九終于批準“中研院院長”辭職
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設立教育研究所的動議、結果及其原因探析
高教探索(2014年3期)2014-07-09 12:05:09
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設立教育研究所的動議、結果及其原因探析
高教探索(2014年3期)2014-07-09 01:26:12
蔣介石為八路軍改名的真實目的何在?
軍事歷史(1999年1期)1999-08-20 08:36:16
葉劍英與蔣介石分道揚鑣
軍事歷史(1996年3期)1996-08-16 03:05:26
二十年代初蔣介石訪蘇紀事
軍事歷史(1994年1期)1994-08-21 06:07:08
蔣介石閱兵趣聞
軍事歷史(1990年2期)1990-01-18 08:40:39
都昌县| 莎车县| 比如县| 祁东县| 衢州市| 南平市| 淳化县| 罗山县| 轮台县| 鄱阳县| 双流县| 罗源县| 新蔡县| 富平县| 荥阳市| 花莲市| 绩溪县| 南平市| 公主岭市| 玉林市| 商洛市| 米脂县| 科尔| 府谷县| 荥经县| 新安县| 桂林市| 故城县| 丰城市| 慈溪市| 汉中市| 霍邱县| 关岭| 柳江县| 蒙城县| 盐津县| 梅河口市| 汕尾市| 泾川县| 阳泉市|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