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知青小說精品系列:水墨插圖版
梁曉聲 著 馬良書 王燕民 李趙民 李耀春 繪
中國青年出版社
9787515339962
2016-01
460.00
“知青小說”四字乃姑妄言之;從概念上說是模糊的——知青寫的小說?寫知青的小說?抑或曾是知情者寫的知青小說?
莫衷一是。
何況,“知青”這一概念也多種多樣。它曾是知青的當年青年僅有經(jīng)歷的共同點、類似點;在人品、家教、學業(yè)程度、文化影響以及心靈的善惡方面千差萬別,不能同日而語。
古今中外沒有什么統(tǒng)一的稱謂能像相同的帽子一樣——任何人戴在頭上便都是同一種人了。
我曾是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的一名知青。我筆下的所謂“北大荒知青小說”,大抵寫的是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的知青,當年又叫“兵團戰(zhàn)士”。
軍隊編制、半軍營化的集體生活方式以及管理方式,老戰(zhàn)士們(他們曾是真正的兵,有的兵團干部還是經(jīng)歷過槍林彈雨考驗的人)對知青們的軍人作風的影響——諸種因素使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的知青在當年與插隊知青、農(nóng)場知青總體“氣質”上大為不同。
“氣質”一詞也是姑妄言之。
所以——當然的,我的“知青小說”中的知青們,也與別人筆下的“知青小說”之“氣質”不同;這是由筆下知青人物們的不同所決定的。
如果我不曾是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的一名知青,斷不會寫那么多“知青小說”。
起初我寫“知青小說”,當然很受所謂“知青情結”的促使。
怎么會不那樣呢?
但后來就不是了。
應該說,從《雪城》開始就不是了——那時我已十分明了,我筆下塑造的只不過是一批曾是知青、返城后人生幾乎要從零開始的青年人。知青返城了,知青經(jīng)歷不論對他們的人生影響有多么深——他們,不,我們也不再是知青了。這是常識。
是的,自《雪城》后,我只不過在將筆下的知青人物視為具體的“人”來塑造,這后來一直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某作家筆下的一個或一些工人,不代表“中國工人”;
某作家筆下的一個或一些農(nóng)民,不代表“中國農(nóng)民”;
同樣,任何文學作品中的兵、學生、商人、干部,都不可能對“全體”具有公認之代表性。
反過來看就對了,就符合文學詞典的本意了,即——作家們只不過在寫是工人;是農(nóng)民;是兵、學生、商人和干部的——“人”。
身份不是文學作品中“人”的主要特征;
文學作品中“人”的主要特征乃是由人性怎樣、人品怎樣、人對自己有無做人準則來決定的。
我筆下的許多知青人物寄托了我對人性、人品、人格的理想——若言理想主義,這才是我身為作家的理想主義,與其他什么“理想主義”風馬牛不相及的。
在極特殊的年代,在人性很容易被扭曲的情況下,是青年的一些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守住做人底線,并在做人的底線上盡量提升自己的精神坐標和心靈標桿的層級——這才是我后來一再寫“知青小說”的原因。
我將我的作品中表現(xiàn)沒表現(xiàn)此點,一直當成我寫得有價值或沒價值的標準之一種。
絕不是唯一標準。但在我,也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標準。
這是理解我“知青小說”的一把鑰匙。
現(xiàn)在我將它交給讀者,相信許多讀者讀后會有如下感受——我愛書中的許多人物;原來做一個心靈中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丑惡的人是如此值得的事。
我相信許多人讀過后,會樂于將我的書推薦給自己的兒女。
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將來是受人尊敬的好人呢?
讓做人的壞法似乎反而令人著迷的可惡現(xiàn)象見鬼去吧!
中國需要補上好人文化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