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石海芹
?
跑馬,與自己賽跑
□本刊記者石海芹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跑步這個簡單枯燥的運動?為什么國內(nèi)的馬拉松比賽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報名金牌賽事更是人滿為患,一票難求?如果你沒有親身去體驗,很難理解這個現(xiàn)象。
人們開始跑步時的理由各種各樣,但最終堅持跑下去的理由只有一個——找尋自己。
我們總在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每一次的奔跑,都是一次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這過程太美妙,如果你不跑起來,就永遠不會知道。
最希望天藍藍幾許,莫負跑者心。
當小荷欣喜若狂地告訴老媽“中簽了”,她將要去上海參加馬拉松比賽時,老媽問,“要交錢嗎?”“100塊而已啦!”老媽:“包住宿嗎?”“不包……”老媽:“往返機票呢?”“自費……”老媽:“那你為什么要跑那么遠去跑馬拉松呢,就在咱家樓下的體育公園跑跑不行嗎?”
為什么要報名參加馬拉松比賽?小荷讀書時體育成績向來差勁,最討厭的運動就是跑步,800米從來沒有及格過。運動會,從來沒有她參賽的份兒,只能靠寫宣傳稿來給班級爭光??僧斨雷约荷像R中簽后,小荷激動地想,自己終于可以參加一次運動比賽了!也終于能夠戴上一個只屬于我自己的號碼牌奔跑,甚至還能和世界頂級選手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出發(fā),最后還能在國際田聯(lián)留下屬于自己的成績……小荷興奮不已。
興奮歸興奮,但對于跑渣一般的小荷,馬拉松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10公里到21公里,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質(zhì)的飛躍。許多在10公里甚至15公里都不會出現(xiàn)的問題,在21公里時都會出現(xiàn),需要逐個去攻破。
2015是張立斌的馬拉松元年,完成了一個“全馬”,一個“半馬”,“全馬”5小時40分,“半馬”2小時14分,“成績并不理想”,但能夠順利完賽,對張立斌依然是莫大的安慰。
其實張立斌的馬拉松元年原本可以提前到2014年。那年春天他首次接觸長跑,參加了10公里“北京跑”順利完賽,并且也準備好了秋天的北京馬拉松比賽,但就在比賽前兩天家中突遇不幸,久病的岳父與世長辭,他不得不放棄。至今,張立斌仍難忘記將參賽名額和裝備無償轉(zhuǎn)送別人后心中的那份不舍。張立斌的岳父生前常常勸他不要參加馬拉松,張立斌認為,這也是很多人的觀點,42.195公里,在大多數(shù)人心中的確是一個不可征服的距離,其中的艱苦和危險難免讓親人揪心。
張立斌并非一個體育達人,對跑步的信心,是他在快步走的過程中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到西單上班以后,每天中午和同事出去快步走漸漸成為他生活中必須完成的任務(wù)。經(jīng)過幾年的堅持,張立斌的腿勁兒有了,心肺增強了,曾經(jīng)上樓的氣喘消失無蹤,曾經(jīng)下山的哆嗦變成自如。漸漸地,張立斌感覺走路的速度滿足不了雙腳的渴望,于是嘗試著跑了起來,三公里、五公里、十公里,距離越來越長。大汗淋漓過后的張立斌感覺“如此輕松”,從此跑步就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2014年,工會組織的健步走活動讓張立斌有動力再次出發(fā)去征服“珠峰”——跑馬拉松。不知道是誰說過,“人們不是看到希望才會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會看到希望”。這正是張立斌跑步過程的體會。他說:“我會利用一切機會堅持奔跑下去,會通過參加比賽去感受歷經(jīng)千辛萬苦之后的喜悅,又有誰知道長久堅持之后的我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一個人要鍛煉意志品質(zhì),那就去長跑,跑馬拉松?!瘪R拉松是一項古典的運動,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90年的雅典。作為馬拉松跑團的一員,胡晨宇表示“有幸能參與其中”。回溯這些年跑馬的心路歷程,他說,“或許也算一種情懷吧?!?/p>
最開始參加長跑運動,胡晨宇是受他父親的影響。胡晨宇的父親曾經(jīng)是一名優(yōu)秀的1500米選手,并在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獲得過榮譽。2008年北京奧運會,父親帶他們一家人在鳥巢現(xiàn)場觀看了男子馬拉松比賽。那一年他還在上高二。
因為全程馬拉松對于選手年齡(20歲)的限制,直到2011年,胡晨宇才第一次站在了北京馬拉松的跑道上。“北馬”的路線設(shè)計堪稱經(jīng)典:前門大柵欄出發(fā),經(jīng)過寬闊的西長安街從復(fù)興門北上,月壇橋下直奔三里河,沿著風光旖旎的昆玉河北上過“學院路八校”,最后繞行跑者的圣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沿景觀大道沖刺至玲瓏塔終點。這不僅是一場屬于長跑者的盛宴,也是一場教科書式的城市微旅行,漫步在空無一車的景觀大道上,胡晨宇似乎能夠傾聽到城市的心跳。北京是一個不缺少故事和沉淀的城市,1981年這里見證了第一屆國內(nèi)馬拉松公開賽。從那時起,每年參加一次馬拉松比賽也成了胡晨宇對自己的承諾。
2013年,胡晨宇畢業(yè),成為民生銀行的一員。那一年,他第一次去異地跑馬,參加上海馬拉松。2015年參加民生銀行成都分行主辦“都江堰雙遺馬拉松”。
回顧多年來跑馬帶給胡晨宇的一些改變,他用著名的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里寫的一段話來概括,“跑步帶來的專注力和持續(xù)力,都是可藉后天的訓(xùn)練來提升的資質(zhì)?!钡拇_,當我們真正意識到長期專注與堅持的力量時,或許我們真的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身體和靈魂,總得有一個在路上?!迸懿讲粌H是與身體的對話,更是與心靈對話。跑步的時候,沒有喧囂浮躁,沒有浮光掠影,只在夏天思考炎熱,在冬天思考寒冷。同一條路,每一次跑過,每一次卻都是新的故事。
到底是什么動力讓袁超能堅持跑步,他自己也說不清楚,也許是因為體檢報告上恐怖的指標嚇到了自己,也許是工作生活的壓力需要找到一種釋放,也許只是他認為timing(時機)到了,他的身體里像是隱藏了一個定了時的鬧鐘,喚醒了他的身體機能,就這樣跑了起來。
穿好跑鞋,邁開腿,開始就是這么簡單,不需要有任何的專業(yè)基礎(chǔ)。一公里、三公里、五公里……從跑10分鐘累得喘不上氣到跑一小時的大汗淋漓,從奧森的塑膠跑道到故宮的筒子河畔。其間,袁超經(jīng)歷了運動后的疲憊、早起的痛苦、傷病的折磨。慶幸的是,他沒有因為這些停下奔跑的腳步。
機緣巧合,袁超報名了去年的“北馬”,對于一個跑齡不到一年,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訓(xùn)練,沒有足夠跑量的菜鳥來說,跑馬拉松完全是天方夜譚。但就是憑著一股無知者無畏的勁,袁超站在了全馬的起跑線上,并最終以5小時完成了他的人生“首馬”。當他拖著近乎抽筋的雙腿沖過終點,突然產(chǎn)生了沒有當初的瘋狂又怎能有這樣美妙的體驗。
總有人問袁超跑步的意義是什么,袁超說,“在他們的眼里,我只不過是個喜歡奔跑的瘋子,不能理解。而網(wǎng)絡(luò)對跑步進行了鋪天蓋地的詮釋:跑步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自我審視的機會,甚至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個信仰……我只能抱歉地說,這些我完全沒有領(lǐng)會。關(guān)于跑步更深層次的意義,我真的沒有想太多,也許就在于享受或者忍受從起點拼搏到終點的過程吧?!?/p>
與其說愛上跑步,不如說愛上這個習慣,當一個人硬著頭皮咬著牙經(jīng)歷了那些痛苦把它變?yōu)橐环N習慣,那么,這個人就已經(jīng)在改變自己或超越自己?!拔蚁嘈旁谇胺接幸粋€更好的自己,更快樂,更健康,更自信,我需要做的是相信他的存在,然后發(fā)現(xiàn)他,追趕他,成為他?!弊鳛椤氨瘪R”F1791號選手,袁超站在終點指示牌前,手里舉著獎牌,臉上是極限長跑之后那種酣暢淋漓的自豪與愜意。
而對于高巖來說,跑步純粹是為了“治病”。高巖覺得有段時間自己病的很嚴重,是身體的病,還有心理的病?!巴@個時候別人都幫不了你,問題只能靠自己去解決,去面對那些我不愿意面對的東西?!?/p>
很幸運,四年前,高巖就找到了解決方法,“它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讓我變得更加有趣?!?/p>
運動健身是方法之一,但人都是懶惰的,這是人性,誰都不愿對自己狠一點,必須有人影響到你,你才會有勇氣去嘗試。高巖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
高巖的榜樣是于嘉,一個央視體育解說員,現(xiàn)在是中國少數(shù)完成全球六大馬拉松比賽的業(yè)余選手,國家二級運動員,而四年前他體重接近100公斤,是個跑步“小白兔”。在2013年的一篇博文中,他講述了作為一名業(yè)余馬拉松選手,第一次參加北馬全程的有趣經(jīng)歷和一個北京男孩兒對這座生于斯、長于斯的城市情感,這些文字讓高巖感同身受,也開啟了日后高巖跑全馬的目標。
高巖的第一次跑步記錄是2012年10月5日,那時還沒有什么人跑步,自己也沒有教練,關(guān)于跑步的知識只有去網(wǎng)上搜和實踐總結(jié)。即便到了2015年,高巖已經(jīng)完成三個“全馬”,他認為自己還不是一個真正的跑者,充其量算把跑步當作興趣愛好。其實能跑多快多遠對于他來說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一直在成長和進步。從2012年“北馬”迷你完賽,到2013年“北馬”半程完賽;從2014年報名“北馬”全程但霧霾放棄,到2015年“錫馬”、“秦馬”、“北馬”全程完賽。這些過程深深印在高巖的腦海里,它們是無與倫比的樂趣。
事實上,每個人身上都有不為自己所知的巨大潛力,關(guān)鍵在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
小荷開始了她的行走和跑步生涯。從最初的每天萬步健走,到后來每周末去奧森快步繞圈10公里,她一次又一次的刷新PB(Personal Best的縮寫,即個人最佳的意思),突破了之前10公里的極限,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半馬”。中簽時的小惶恐,已經(jīng)煙消云散。雖然還是會緊張,但她完全有信心迎接21公里的挑戰(zhàn)。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在漫長的馬拉松比賽中,小荷累得直想撞墻。她一次又一次地問自己,何苦如此折磨自己,可是當她堅持到最后,在觀眾的加油聲中沖過終點的那一刻,一切的痛苦煙消云散,驕傲的笑容自然洋溢,而她已經(jīng)在憧憬著下一次比賽的到來。
很多人都說“跑步會上癮”,小荷說“當跑步成為一種習慣,跑步也開始成為一種信念,一種精神鴉片”。每當在公園里、在賽道上看到白發(fā)蒼蒼的跑者,小荷都會感慨:等我老了,我也還可以跑,還能和親愛的人一起用腳步去丈量這個世界,那該有多么幸福!
相關(guān)鏈接
時下最熱的運動當數(shù)跑步!“今天跑了多少?”成為了朋友們間問候的一句話。而跑步最為普及的是馬拉松。馬拉松全程約42公里,分為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和迷你馬拉松三種。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蓄謀已久的波斯人在馬拉松平原向雅典人發(fā)動一場戰(zhàn)爭。1萬名雅典百姓在1000名士兵的幫助下?lián)敉肆巳藬?shù)兩倍于他們的波斯軍隊——6400名波斯人戰(zhàn)死馬拉松,而希臘方面僅陣亡192人。
對這場希波戰(zhàn)爭,史上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評價:在波斯史上,它只是“發(fā)生在西部邊境的一次小規(guī)模沖突”;而在歐洲史學界,它被描述成“一場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戰(zhàn)役”。
但這不是故事的結(jié)局。馬拉松戰(zhàn)役獲勝后,向雅典傳遞捷報的任務(wù)交給一位名叫斐力庇第斯的士兵。這位英雄信使來不及擦拭身上的血跡,便從馬拉松鎮(zhèn)出發(fā),極速跑42.195公里后到達雅典,他在激動地喊出“歡樂吧,雅典人,我們勝利了”后,便倒地身亡。
這就是備受后人推崇的馬拉松長跑的發(fā)端。不管歷史上有沒有這段傳奇長跑之旅,也不管這個壯烈結(jié)局是否為人們一廂情愿添加的故事(有史學家研究認為,斐力庇第斯的故事缺乏具體材料支撐,所以他很可能是純屬虛構(gòu)),但此后2500多年里,這種極限長跑卻占領(lǐng)了不少人的生活空間。
它被視為健康生活的標志和象征,現(xiàn)在的中國,幾乎處處都有奔跑者的身影。
2015年,被稱為中國馬拉松元年。據(jù)統(tǒng)計,在這一年,中國一共舉辦了134場馬拉松,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場。參與人數(shù)超過150萬人。
在馬拉松舉行的前半年左右的時間開始賽事報名。如果有意參加馬拉松,就要提前關(guān)注相關(guān)馬拉松的官網(wǎng),留意報名時間。報名時需要繳納一定的報名費,報名費繳納成功即報名成功,獲得抽簽的資格。有些馬拉松會給予曾經(jīng)順利完成該項馬拉松的選手無需抽簽優(yōu)先獲得參賽資格的特權(quán)。但第一次參賽的人則需在通過抽簽后才能獲得參賽資格。成功獲得參賽資格的參賽選手可于賽前登錄馬拉松官方網(wǎng)站查詢參賽號碼并下載打印《參賽物品領(lǐng)取單》。賽前憑單領(lǐng)取參賽物品。
看著人們熱情奔跑,不少人躍躍欲試,想要投身馬拉松行列。然而,馬拉松不是你想跑就能跑的。建議開跑前先做體檢,尤其要做好心血管方面的檢查,聽取醫(yī)務(wù)人員的專業(yè)意見,確認自己是否適合參加馬拉松。
1.心肺功能差,做輕微活動時感到胸部中等程度疼痛的人。
2.心臟有隱疾的人,如患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炎等人群。
3.冠狀動脈病患者和嚴重心律不齊者。
4.血糖過高或過少的糖尿病患者。
5.高血壓和腦血管疾病患者。
6.過于肥胖者,一般指BMI超過28的人。
7.關(guān)節(jié)受過嚴重傷害者。
8.年齡太大的人。
即使沒有糖尿病等基礎(chǔ)疾病,對于從沒有運動習慣又不能獲得專業(yè)指導(dǎo)的人來說,跑馬拉松心臟受到傷害的風險很高。建議在決定參加馬拉松前,先自行做個運動風險估算。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