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國潮
自然與質(zhì)樸,本文把這樣的一種風格稱之為“訴求”,意思是它是語文教學風格的一種主動的、發(fā)自內(nèi)在的要求,它是從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出發(fā)的一種探索。為什么這樣說?因為當下的語文教育,雖然呈現(xiàn)出各種面貌,但是如何貼近語文、如何以語文的方式學習語文,還具有很大的探索與實踐空間。語文教學的風格,并不是刻意包裝出來的,而是對語文本體的深刻把握后自然形成的產(chǎn)物。因此,自然與質(zhì)樸,是語文教學風格的應(yīng)然。
一、自然:從文體探尋語文教學本真
所謂自然,就是要符合事物的本來面目。在閱讀課上,我們教的是課文,是文章,要自然,就是要符合文章的本來面目。那么文章的本來面目是什么呢?
這首先要看文章的文體。因為,文體是對文章的類的規(guī)定性,是某一類文章共性的東西。比如《林海》,是老舍寫的一組文章,后來編成了集子《內(nèi)蒙風光》,是老舍作為訪問團的一員在訪問期間寫的。既然是訪問,就帶有政治目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文體定為政治性寫景散文。從文章的第二、三部分來看,這種政治的意味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理解這種政治性并不是重點,領(lǐng)略其筆下的美麗風光倒是重點。所以,很多教師將教學內(nèi)容選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是適當?shù)?,是符合文體特征的。
應(yīng)該看到,文體并不是僵化的。的確,有些文體知識很單薄,很粗陋,很呆板,比如,說到一個敘事的文章,就是“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那么,一件事沒有起因可不可以寫?沒有結(jié)果可不可以寫?當然可以。所以,一旦把文體當作一種死的東西的話,文章會變得很沒意思。這就是說我們進行文體分析,并不意味著就要失去文本的個性。相反地,文體分析也可以很好地分析文本的個性特點。
再以《林?!窞槔?,從老舍的行文中,“品衣衫、賞銀裙、觀花鞋及感受形體美”,作為讀者,就會產(chǎn)生一種直覺:為什么在這篇文章里老舍筆下的林海會有一種女性的美呢?你看,“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鞋”,這完全是一種女性的美麗。這就構(gòu)成了這一個文本的個性,在教學中抓住了“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鞋”,可以說是抓住了這一篇文章的個性。那么,怎樣來看老舍這樣的寫作角度?與文體又有何關(guān)系?其實很有關(guān)系。我們借用中國畫的概念,這種寫法屬于“寫意”,古人講“得意而忘形”“得意而忘言”,老舍對大興安嶺的描寫不是“寫實”,不是寫具體的景物,而是“寫意”,屬于“寫意類的寫景散文”。
抓住了一篇文章在文體上的共性與個性,我們要善于通過自己的教學行為,特別是教學設(shè)計將自己的這種理解表現(xiàn)出來。因為教學設(shè)計與教學行為一定會把執(zhí)教者對文章的關(guān)于文體的判斷反映出來,它會表現(xiàn)出教師潛意識里對文章的文體判斷。
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為例:伽利略對落體運動作了細致的觀察,從實驗和理論上否定了統(tǒng)治千余年的亞里士多德的“落體運動法則”,確立了正確的“自由落體定律”。一位教師以一個主問題“通過這件事,你覺得伽利略是一個怎樣的人?”來展開教學。這個主問題有一種怎樣的“文體隱含”呢?看來這位老師是把這篇文章作為一篇小說或者是名人傳記來教的,因為小說與名人傳記是以表現(xiàn)人物為己任的。
那么,這是不是一篇小說呢?當然不是。是不是一篇名人傳記呢?看起來好像是。它確實記錄了伽利略科學生涯中的一次重大事件。但是,請注意,名人傳記往往是以專著的形式出現(xiàn)的,在這么小的篇幅里,想要展現(xiàn)一位科學家的專業(yè)與人生境界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應(yīng)該定位于“科學史小品”,即記錄科學史上一些事件的小型文本。它的功能相對單一,在于闡述一項科學事件、一個科學真理的發(fā)現(xiàn)過程。所以問題就在于我們?nèi)绾伟堰@個過程展現(xiàn)出來。實際上科學發(fā)現(xiàn)是具有一定的模式的,揭示這個模式恐怕就是這個文本的一種使命。為此,我們對原先的設(shè)計作了大改動,按這樣的文體判斷的思路組織教學內(nèi)容,從課文中選擇了“信奉、懷疑、試驗、公開”四個詞語,圍繞這四個詞語,生發(fā)教學內(nèi)容。這樣既完成了詞語教學的任務(wù),同時又建立起了閱讀理解的框架,實際上這四個詞語恰恰就是一種科學發(fā)現(xiàn)的模式。
我們不僅要進行“文體判斷”,更要做“文體細分”。以《贈汪倫》的教學為例,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時把《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樓送辛漸》《賦得古原草送別》等幾首詩整合到一起來教。聽完課之后許多老師覺得這些詩之間的區(qū)別太大,無法“膠合”在一起。原因有二:第一,詩本身是個性極強的“這一個”,不容易也沒有必要把這些詩整合到一起。第二,雖然它們都是送別詩,但是內(nèi)在的文體特性卻是有別的。從內(nèi)容上講,《贈汪倫》著重講友情之深;《送元二使安西》以勸酒辭講別后之孤獨,“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有一種預(yù)知的味道;《賦得古原草送別》通篇用“春風吹又生”的草隱喻離情的綿綿不斷。所以同為送別詩,文體的側(cè)重點并不一樣。為此,發(fā)現(xiàn)作為“這一個”的詩歌的“獨特性”是詩歌教學的不二法門?!顿浲魝悺芬浴八庇鲀扇酥g的友情,以水之深沉喻友情之深厚,以水之清澈喻友情之純潔,以水之無華喻友情之樸素,使友情因這水意象的獨特內(nèi)涵而呈現(xiàn)出別樣的味道,這是本詩看起來平白如話而能流傳千古的原因所在。
二、質(zhì)樸:從文體實現(xiàn)語文教學本真
質(zhì)樸的教學,首先要有效,要能達成教學目標,達不成教學目標,什么都是空談;其次是要有一定的教學效率,一般而言,快比慢要好。所以“質(zhì)樸”是相對于語文教學的效率和有效性而言的。怎樣從“文體分析”來提升教學效率和有效性呢?有了正確的文體判斷,就一定能生成有效的教學內(nèi)容。所以,必須進行元素分析。
仍以《贈汪倫》為例。對于詩歌而言,第一層元素是音律,有兩個方面:一是格律;二是音韻。同樣的格律,在詩中的不同位置,讀起來味道還是會有所不同的。我們看第一句:“李白乘舟將欲行”,很沉悶,有一股壓抑的味道,暗示李白心情比較沉重;第二句,“忽聞岸上踏歌聲”,語勢一轉(zhuǎn),變得節(jié)奏很快,語調(diào)一下子提了上去,因為李白知道汪倫來送他了,心情一下明朗了;第三、四句語勢繼續(xù)上揚,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情,境界為之而開闊。所以,這種音律上的微妙,對于一首詩的成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當然,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不是講出來的,而是要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悟出來。
第二層是筆法,意思是作者是怎樣寫的,用什么手法寫什么事。詩前兩句是敘事,事中有兩個疑點:第一,李白究竟知不知道汪倫會來送他?從“忽”字上看,是出乎李白的意料的,李白沒有思想準備,可是,作為兩個感情很深的朋友,這樣的情況好像不正常,到底是為什么?第二,汪倫采用“踏歌相送”這種形式,到底有怎樣的用意?踏歌之中,到底有什么感動了李白?這是詩歌的空白,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于無字處讀出真情來。詩后兩句是抒情,“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里有兩個背景,第一,李白此時是一個落魄詩人,虎落平陽;第二,汪倫是以一個小把戲把李白引誘來的。沒有這兩個背景,就不能理解汪李之間的友情。所以,詩歌的背景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會有一種水到渠成、豁然開朗之感。
第三層是意象。意象就是寄托了人的主觀情感的某一個事物,這個事物在詩中起到代言情感的作用,而且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用“潭水”作為“友情”的寫照,一方面可見友情的至清至純,另一方面又可見友情之深。
從文體的元素分析中,可以生成質(zhì)樸有效的教學內(nèi)容。
當然,自然質(zhì)樸的教學風格的形成更要細品文本的語言。以《孔明智退司馬懿》為例,總體上說,筆墨是以少勝多,意蘊豐富的。文中寫到三處“笑”。司馬懿起先是笑而不信,這是一種怎樣的笑?想想司馬懿當時知道孔明手中已無多少人馬,于是大兵壓境,勝利在此一舉,所以這種笑是一種胸有成竹的笑、勝利在握的笑、志在必得的笑。再來看孔明,孔明的笑容又是一種怎樣的笑?在司馬懿看來,這分別是一種詭秘的笑、引誘的笑、綿里藏刀的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笑、充滿殺氣的笑??墒菍τ诳酌髯约簛碚f,分明又是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笑、故作輕松的笑、孤注一擲的笑、命懸一線的笑。兩人的“笑”,通過引導,細
細體味,可以讀出小說的獨特意蘊。
從文體判斷到文體細分,從元素分析到語言細品,這是語文教學風格走向自然質(zhì)樸之境的“文體路徑”,它暗示我們:語文教學風格,就蘊含于文本之中。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市柯橋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