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友桑迪是個飛行員, 別人問他當飛行員怎么樣時,他總是這么說:“長期無所事事,偶爾膽戰(zhàn)心驚?!蓖顿Y管理人的工作也是這樣,過去幾周就令投資管理人膽戰(zhàn)心驚。
壞消息到處都是,市場價格像瀑布般崩跌。以前,投資者覺得打八折的股票和79 美元的原油價格合理,現(xiàn)在價格下跌了,他們卻開始擔心股票和原油的風險。
別人問我最多的兩個問題就是:“中國的經(jīng)濟放緩對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qū)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會不會出現(xiàn) 2008年那種大規(guī)模的經(jīng)濟危機?”彭博邀請我在演播室中討論這篇備忘錄,主持人說來說去,問的其實也是這么個問題:“市場下跌了,你擔心嗎?”
本·格雷厄姆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市場長期是稱重機,短期是投票器。換言之,長期來看,投資者會一致認識到真正的價值,并使得價格回歸價值。但是短期來看,市場反映的僅僅是人們是否看好資產(chǎn)未來的共識,而人們對未來的期盼非常善變,特別容易受波動起伏的心理影響。
那么,市場到底知道什么?首先,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知道“市場”這個東西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參與市場的一群人。市場不是別的,就是參與者的總和,這些參與者的集體知識有多少,市場就“知道”多少。
大眾的思維沒有協(xié)同效應(yīng)。在我看來,與參與者的平均智商相比,市場的投資智商肯定不會更高。每個參與交易的人都是按他的成交量權(quán)重投票,參與特定時間點的資產(chǎn)定價。
各自能力截然不同的人們共同確定資產(chǎn)價格。在知識、經(jīng)驗、頭腦、情緒方面,他們千差萬別。有些人能力更高,但市場不會對他們另眼相待,就是把他們當成和別人一樣,在短期尤其如此??傊?,市場價格僅僅是反映市場參與者的一般見識。這是第一點。
大眾思維沒協(xié)同效應(yīng),情緒卻有協(xié)同效應(yīng)。情緒協(xié)同效應(yīng)積聚,會導致群體恐慌或群體癲狂。當10 000個人恐慌時,這種情緒會像滾雪球一樣蔓延。人和人之間相互影響,他們的情緒愈發(fā)強烈,因此與任何一個參與者單獨的恐慌相比,市場的整體恐慌可能更加嚴重。
現(xiàn)在我們思考一下,投資的第一個目標是什么?是買得便宜。
我們投資時,都是追求買入低估的價格,低于價值的資產(chǎn)。價值投資者根據(jù)資產(chǎn)或盈利來決定價值,成長投資者根據(jù)未來潛力決定價值,但都是要買入便宜的。他們風格不同,但都是在尋找市場出錯的時機。假如我們認為市場總是對的,相信有效市場假說,我們就不做主動投資者了。既然我們在主動投資,我們就得相信,與共識相比,我們知道得更多。市場是所有其他投資者的總和,顯然,我們不能認為市場無所不知,不能認為市場比我們知道得更多,不能認為市場總是正確。這是第二點。
從邏輯上,我們很自然就能推出第三點:一群人沒你知道得多,為什么要聽他們的?
投資者從來都不是客觀、理智、不偏不倚、平和穩(wěn)重的。那么市場是一位客觀理智的基本面分析師,還是一個衡量投資者情緒的溫度計?看看市場最近的行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能和它學嗎?
其實,逆向投資的理論基礎(chǔ)就是群體在做什么,我們一般就應(yīng)該反著來,特別是在極端情況下,我喜歡逆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