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靜
摘要: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品味、去感悟。言語品味在語文教學中具有積極的價值與意義。言語品味的操作指向為注重不同文體、注意不同年級、聚焦特殊詞句。言語品味的實踐路徑為在探究中促動、在合作中生成、在聯(lián)系中展開。
關鍵詞:小學語文;言語品味;本體性教學;指向;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04A-0064-03
言語,在索緒爾的理論體系中是“語言的體現(xiàn)”,言語的最基本含義就是對語言的運用。語文學習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能力建構[1]。語文教學應聚焦于言語,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言語品味是提升學生語感,把語文學習轉化為直接有效的語用體驗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言語品味的價值與意義
語文經(jīng)驗的構成決定學生語文學習“學什么”,并讓“學”的問題轉變?yōu)椤敖獭钡膯栴}。言語品味實現(xiàn)著學生閱讀理解的三個層次,即意義理解、形式理解、表達理解。張志公先生說過一段很精辟的話: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帶著學生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懂文本。讀出來,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各種豐富的學習活動。那么,言語品味即是學習課堂語本的重要途徑,它的基本價值就是讓學生學會閱讀,在閱讀中進行多方面的積累與實踐?!白寣W生學習語言的功能,進而有效地使用語言、產(chǎn)生言語智慧,這就是語文課程的價值所在?!盵2]教師應在教學中緊緊圍繞“發(fā)展兒童的言語智能”這個核心任務,把教學的重心從課文的思想內容轉移到學生語文能力發(fā)展上,把目光聚焦在語言文字上,帶著兒童學“語文”,并通過相應的語文實踐,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言語智能生長于特定語境中的言語實踐活動,因此,語文課程內容應具有情境性,促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學得言語結構,習得言語能力。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直覺能力和快速閱讀、準確把握語言含義的能力,讓學生去感受、領悟、發(fā)現(xiàn),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形式中獨特的個性與情思。教師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使其能敏銳地觀察生活、理解生活,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豐富性,使其能在閱讀中學習語言、充實精神、陶冶心靈、完善人格,在筆下流淌出語義豐富、感情豐富、思想豐富的作品,在培養(yǎng)語感的過程中訓練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開發(fā)創(chuàng)新潛能。為言語智能而教,即是實現(xiàn)語文本體性的教學。
二、言語品味的指向與路徑
(一)言語品味的操作指向
1.注重不同文體?!安煌w式的文章,要求有不同的讀法。按照體式的特性去閱讀,往往就能比較合適地判斷重要語句的所在,把握語句的方式也會比較對頭和到位?!盵3]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閱讀評價手冊》,將閱讀分為“文學鑒賞型”閱讀、“了解信息型”閱讀和“操作型”閱讀。
小學教材中出現(xiàn)的說明文、說理文、書信等閱讀即我們所說的“實用文閱讀”,它涵蓋了信息和操作這兩種類型。如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學與問》的言語品味,通過揣摩關鍵句,領悟說理文的論證方式,同時鍛煉學生思維。本課教學定位在要教“語文的理”。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說理文的文體特點學習課文,說理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如何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道理,也就是“事例的典型化”、“論證的合理化”。說理文教學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聚焦思維”,即能夠從文章的寫作章法理解文本,然后用這種寫作章法進行閱讀和寫作學習。學生在“字詞句段”的感悟中學說理之“文”,明語文之“理”,悟表達之“法”,最終達到融會貫通,實踐運用。
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更多的敘事、寫景類文章,以及少量的詩歌、童話、寓言等,這些文體的教學有另一種基本取向。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實質是建立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與“這一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經(jīng)驗的鏈接。如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十冊《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目標之一是感受作者言語方式的精妙。文中多處簡單句式的排列,看似簡單羅列,恰是一種意境的營造。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很難感受到。文里的排比、擬人、比喻,句式的重復以及“胖乎乎、圓滾滾”等“ABB”詞語的運用表達,都是作者以特殊的眼光表達自己特殊的心情。作者把祖父呵護下的自由自在的童年情緒傳遞給我們,把一個充滿意境的園子描繪給大家。學生對作者營造的充滿意境的園子,感受起來是非常困難的,能夠讀出文本中自由自在的感覺,又是一個難點。教師在創(chuàng)設言語品味的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細讀,讓學生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細膩地感受作者的情緒、情感、情思。
2.注意不同年級。課標中對不同年段學生語言學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依據(jù)年段目標確立語言文字訓練點,才能保證年段目標的落實。如中年段閱讀目標中提出“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教師研讀蘇教版語文第七冊《霧凇》時,抓住霧凇形成的關鍵詞語,體會霧凇逐漸形成的過程以及作者用詞的精準。高年級閱讀目標中提出“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苯處熃虒W蘇教版語文第九冊《少年王冕》,引導學生感悟王冕“孝順”的人物特點時,重點揣摩王冕和母親語言的“言外之意”。
在低、中、高年段言語品味的方法與尺度上,低年級重在字詞、句式的理解與運用,注意聯(lián)系學生生活經(jīng)驗,打開學生思路,教學中重視在活動、游戲中學習。中年段以段為重點,逐步向篇章過渡,加強語言積累,促進語言內化,在教學時重視提供一定的時空讓學生主動學,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高年段應增強篇章意識,加強揣摩文章表達方法的學習,注重讀寫結合,注意讓學生綜合運用閱讀、習作中的方法和能力。
3.聚焦特殊詞句?!渡窠?jīng)元的慶典》的作者羅伯特·希爾維斯在經(jīng)過研究后斷言:“情感推動注意,注意推動學習。”抓住語言的細節(jié)來品味,教學就會始終發(fā)生在言意的“契合點”上。
比如《珍珠鳥》的教學,學生對“信賴,不就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嗎?”的含義不甚理解,對課文中鳥與作者逐步親近的關系也無切身體會。教師在教學中強調“悟”“創(chuàng)”,倡導理解總是不同的理解,讀書就是和作者一起創(chuàng)造,讓學生在語言文字里不斷發(fā)現(xiàn)人與鳥的“信賴”過程,感受作者是如何贏得“信賴”,小鳥是如何理解“信賴”,思考人與鳥類的“信賴”。品味作者細膩的筆觸,學生自然感受到“信賴”,就給鳥兒更多自由,就給它更多關愛,這正是因人努力而和小鳥創(chuàng)造的信賴的美好世界。真正的情思感受有三個探索角度,一是站在作者立場,二是站在讀者立場,三是站在教學立場,完成對語言文字的思考與感悟。
言語品味,要善于抓住文美之處、言語訓練的增長點,把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教師通過言語品味活動,引導學生再現(xiàn)文本內容,進行情景再造,創(chuàng)造性地閱讀,并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再創(chuàng)造。
(二)言語品味的實踐路徑
1.在探究中促動。品味語言既要能讀懂表層信息,也要讀懂隱含信息,挖掘字里行間蘊含的意思、意味。教師在理解與感受過程中,要能喚起和補充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指導學生形成新的閱讀方法,在閱讀教學中還要組織和分享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罢Z文課程內容設計從語境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語境,這樣就能促進兒童言語智能的生長?!盵4]問題探究的基本追求是通過問題的解決深入研習文本,并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想的狀態(tài)是讓學生提出問題。
在《鞋匠的兒子》教學中,學生最想和伙伴探究的問題集中在兩個,一是對參議員態(tài)度變化的疑問,二是“林肯為什么能化嘲笑為贊嘆?”教師利用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借助第一小節(jié)“名門望族”“羞辱”“尷尬”等重要相關的詞語,引導學生聯(lián)系理解,解決“林肯當上總統(tǒng),參議員們尷尬并羞辱他”的原因,借助找出參議員五次態(tài)度的變化,訓練學生檢索信息能力,為進一步感悟林肯語言的內涵,做出鋪墊。
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努力引導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又要對產(chǎn)生的問題進行梳理、整合。教師還要能引導學生從文本入手,合乎邏輯地解決問題。學生在解決“林肯為什么能化嘲笑為贊嘆?”等問題時,自然把線索聚焦到林肯的三段話。學生從自主批注、匯總感受到針對一段話合作交流,都是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教學生學的過程。
2.在合作中生成。言語品味在學的活動中合作生成,如誦讀活動、思維活動、討論活動,還有把若干活動整合為一個大的戲劇情境的活動。“語文教學的真正本體在于語用體驗。語用體驗將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言語、語言、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等有機統(tǒng)一于學生的發(fā)展之中。”[5]創(chuàng)設言語品味的合作學習,即意味著將學生的語文學習以語用體驗為出發(fā)點和歸宿,以語用體驗為教學手段和教學目的,在閱讀中揣摩語言,推敲關鍵詞句,也是學生與文本相互作用,建構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
再如《鞋匠的兒子》的教學,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選擇林肯三段話中的一處,揣摩語言文字,品味林肯語言的內涵。學生思維通過伙伴間的合作探究從單一走向豐富,經(jīng)教師的點撥提升從凌亂的豐富走向邏輯的豐富,學生和教師共同探討讀出了林肯語言里的情感、思想、智慧、氣度。這時的閱讀不僅把文本中的文字符號變得充滿意義,也積極改造著閱讀者本身。聯(lián)系起來看,問題探究,合作學習,可以說是言語品味的聯(lián)動方式。
3.在聯(lián)系中展開。言語品味的實踐活動,是品味語言、積累語言最為有效的方法。我們以“言語主題”為鏈接,打通作文與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以及與生活的聯(lián)系,能夠達成語文活動諸要素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
以蘇教版語文第六冊第一單元“祖國風景”的教學為例,本單元包括《長城和運河》《美麗的南沙群島》《廬山的云霧》三篇課文,其中“風景”作為基本的組合點,以詩歌、寫景散文等文體形式,表現(xiàn)祖國風景名勝之美。“言語主題”的設計基于學習能力與學習策略,讓學生了解美景,領悟表達。教師應讓學生感受長城與運河的“雄偉壯麗”,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真摯的情感美;感受南沙群島的美,感悟文章結構特點與語言的精美,表達的精妙;感受廬山云霧,語言優(yōu)美,作者表達方式“山頭—山腰—山谷—山峰”的順序等。本單元運用總分的典型寫法,想象豐富、比喻精當,教師可以“言語主題”串聯(lián),讓學生介紹自己眼中的美景,以語文的方式,表達自己印象深刻的景象,可以采用詩歌、短文或圖畫書等多種形式。以“言語主題”為主線和重點,呈現(xiàn)給學生的是以單元為整體,把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師生研討結合起來,在整合中優(yōu)化語言學習過程,注重語言積累運用,強化言語實踐,促進學生思維、語言與情感的整體發(fā)展。
言語品味聚理解、積累、創(chuàng)造為一體,回歸閱讀教學的本位,以學生的閱讀為本,讓學生學會閱讀,讓語文課有語文的味道、語文的情趣。
參考文獻:
[1]夏家發(fā),劉云生.小學語文教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34.
[2][4]薛法根.為言語智能而教[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6.7.
[3]王榮生.實用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7.
[5]王元華.語用學視野下的語文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4.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