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濤
摘 要:“滄海”一詞內(nèi)涵深刻包蘊豐厚,李白作品中的“滄海”意象與道教傳說中的“滄海島”息息相關(guān)。李白《行路難》“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詩歌感情基調(diào)積極豪邁熱烈明快,既表達了詩人待時而動、銳意進取的豪情壯志,又流露出了詩人功成名就、泛游滄海、求仙修道雙重的完美的人生目標(biāo)。
關(guān)鍵詞:李白作品 “滄海”意象 道教文化
“滄?!币辉~,現(xiàn)代人一般認為泛指“東?!被颉按蠛!?。通過對該詞進行細心的排比、考釋,可以發(fā)現(xiàn)“滄海”除了意指“東?!被颉按蠛!蓖膺€意指“滄海島”,與道教中神話傳說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一、“滄?!币庵浮皽婧u”
在古代相關(guān)的文獻記載中,“滄海島”為神話傳說中的神仙們所居住的仙山寶島。傅寅《禹貢說斷》稱:“唐孔氏曰:‘島是海中之山,九章算術(shù)所云,海島絕邈不可踐量是也?!眥1}舊題東方朔《海內(nèi)十洲記》中亦有類似記載,文曰:“滄海島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萬里。海四面繞島,各廣五千里,水皆蒼色,仙人稱之滄海也?!眥2}文中通過生發(fā)想象生動塑造了一個頗為奇幻的理想仙境,恰如海島般可望而不可即。該傳說為后世文人津津樂道,如宋代張君房《云笈七簽》稱:“滄海島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海四面繞島,各五千里?!眥3}宋人潘自牧《記纂淵海》云:“滄海島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萬里。海四面繞島,各五千里,水皆滄色,仙人稱之滄海者也?!眥4}至中古以降,徐應(yīng)秋《玉芝堂談薈》、顧起元《說略》、彭大翼《山堂肆考》、王世貞《州四部稿》,均有與此相似的陳述。
對于《海內(nèi)十洲志》及里面所記載的“滄海島”一事,四庫館臣認為,此乃“道家夸大之語,大抵恍惚支離不可究詰……然自隋志已著于錄,李善注張衡《南郊賦》、宋玉《風(fēng)賦》、鮑照《舞鶴賦》、張衡《思元賦》、曹植《洛神賦》、郭璞《游仙詩》(第一首第七首)、江淹《擬郭璞游仙詩》、夏侯元《東方朔書贊》、陸《新刻漏銘》并引其文為證,足見其詞條豐蔚有助文章”{5}。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認為《十洲記》“特淺薄………則但為方士竊慮失志,借以震眩流俗,且自解嘲之作而已”{6}。雖然這些觀點均將《海內(nèi)十洲記》之“滄海島”事典理解為道人方士所編造的不實之言,不過對于“滄海島”的向往與信仰還是相當(dāng)深入人心。
二、李白作品中的“滄?!币馓N索解
詩人李白,身揭日月、心飛蓬萊,與緇流俠士、道士“女冠”們有著廣泛的交往。走訪名山、尋幽覽勝、求仙訪道、符煉丹,伴隨了詩人的一生。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文中自稱:“自峨眉而來,爾其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已,不干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眥7} 李白對道教中人所鼓吹的洞天福地、神仙奇人、珍禽異獸深信不疑,并希圖自己能夠“餐君紫霞,蔭君青松,乘君鸞鶴,駕君虬龍,一朝飛騰,為方丈、蓬萊之人耳”{8}。
從某種意義上講,李白詩文作品中的“滄海”與道教思想有著較為密切的關(guān)系,亦即其往往意涉海外仙山寶島——“滄海島”。譬如其《懷仙歌》詩云:“一鶴東飛過滄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來,應(yīng)攀玉樹長相待……”{9}清代人王琦在注解該詩 “滄?!币辉~時,即引用了《海內(nèi)十洲記》中“滄海島”的事典,將其視作方士所云海外仙山。關(guān)于東海之中存在著三座仙山、寶島,其傳說由來已久。司馬遷《史記》稱:“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fēng)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fēng)輒引去……”{10} 李白的詩歌中語涉海外仙山、仙島的作品很多,他往往對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島表現(xiàn)出超出常人的強烈的迷狂之情。比如“毫揮魯邑訟,目送瀛洲云”(《贈瑕丘王少府》);“爾向西秦我東越,暫向瀛洲訪金闕”(《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夢游天姥吟留別》)等,都是意在傾慕和追尋蒼茫大海中的奇幻仙島,與其慕道求仙的浪漫情懷頗相契合。
此外,李白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蓬壺”一詞,“蓬”“壺”二詞連用,意指古代神話傳說中“蓬萊”和“方丈”兩座仙山——“蓬”指“蓬萊”、“壺”指“方壺”即“方丈”。如李白詩歌:“海寒多天風(fēng),白波連山倒蓬壺”(《古有所思》);“蓬壺雖冥絕,鸞鶴心悠然”(《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侍御綰》);又,李白《贈張相鎬二首》(其二)詩云:“……滅虜不言功,飄然陟蓬(一作方)壺。惟有安期舄,留之滄海隅?!鼻迦送蹒谧⒔庠撛姇r,將“蓬(方)壺”注解為:“方壺,方丈;蓬壺,蓬萊也?!眥11}
李白不僅對神話傳說中的“滄海島”深信不疑,而且對這些仙山、仙島上存活著長生不老的仙人也深信不疑。在詩歌中,他經(jīng)常提到滄海仙島中的神奇仙人“安期生”。如“松子棲金華,安期入蓬海。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對酒》);“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終當(dāng)遇安期,于此煉玉液”(《游泰山六首》其五)等。“安其生”即為蓬萊仙島中的非凡仙人,關(guān)于安期生的神話傳說,司馬遷《史記》云:“少君言上曰……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眥12}
綜合來看,李白詩歌作品中所出現(xiàn)的“滄?!币庀?,頗與道教中的神話傳說緊密相連?!皽婧!敝?,或源于其羽化生仙、登臨仙境的情結(jié),也是其仰天浩歌、出世高蹈心態(tài)的一種反映。
三、新解李白詩句“直掛云帆濟滄?!?/p>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抢畎自姼琛缎新冯y》(其一)的結(jié)句。對于該詩句的注釋考索,古已有之。如,明人朱諫認為:“世路難行如此,惟當(dāng)乘長風(fēng),掛云帆以濟滄海,將悠然而遠去,永與世違,不蹈難行之路,庶幾無行路之憂矣?!眥13}在這里,朱諫將“直掛云帆濟滄?!崩斫鉃?,李白在現(xiàn)實中遭受了挫折,頓生泛游滄海、消極避世之意念。對于“直掛云帆濟滄?!币痪洌?dāng)代學(xué)人也不乏尋幽探微、另辟蹊徑者,他們力圖從全新的角度對此問題做一深入闡發(fā)。比如,陳之展、周維揚《“直掛云帆濟滄?!痹嚱狻芬晃模瑥睦畎兹住缎新冯y》的整體情感意脈著眼,認為將“直掛云帆濟滄海”解為歸隱云游,則前后三首詩的意蘊更為一致、貼切自然;徐伯鴻《功成身退戲滄州——李白“直掛云帆濟滄海”新解》一文認為李白“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边@兩句詩,其實是他的人生理想——功成身退的完整表達。李善奎《李白“直掛云帆濟滄?!毙陆狻氛J為,“在人生的岔路口上,我要選擇一條能達于理想之路,在實現(xiàn)理想之后,我將待風(fēng)揚帆,遠遁歸隱,去尋求最終的精神自由”;吳泓、周格麗《“直掛云帆濟滄海”句別解》指出詩人在《行路難》結(jié)句高唱出《十洲記》中的“滄?!毕蓫u,自然不應(yīng)理解為“實現(xiàn)遠大理想”“繼續(xù)追求光明”“寄托詩人的希望”,而是詩人被逐出長安,理想破滅,充滿了悲觀失望之后的一種精神上的自我解脫和寬慰,反映了詩人摒棄塵世,超脫現(xiàn)實的高蹈忘機的出世思想;裴雯在《李白“直掛云帆濟滄海”解》中,將詩歌的前后兩句放在一起分析,認為作者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后功成身退,“乘風(fēng)破浪遠濟滄海,去和神仙打交道”;尚弘、聚箴《談李白“直掛云帆濟滄海”句》認為李白的棄世遠遁,直濟滄海,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其理想無法實現(xiàn)而對社會表示的極度抗議。不與統(tǒng)治階級合作,不與封建官吏同流合污,并與之徹底決裂,正是詩人最深邃的思想的流露,是詩人人格的最偉大之處。
參考上述學(xué)人對李白“直掛云帆濟滄海”的理解以及前文對“滄?!焙x的考索,筆者認為,“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焙w了李白雙重的完美的理想標(biāo)準(zhǔn):一方面,反映了詩人對實現(xiàn)“寰區(qū)大定,??h清一”崇高的政治理想滿懷信心,流露了某種不可遏制的一腔豪情;另一方面,“滄?!庇峙c仙境相關(guān)涉,體現(xiàn)了作者功成名就后,希冀過一種泛游湖海、尋仙訪道、達觀適意的理想人生。
李白的這首《行路難》,寫于天寶三年(公元774年)。這一年,詩人遭讒見疏,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詩人告別了“皇祖下詔,征就金馬,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diào)羹以飯之”{14}春風(fēng)得意般的翰林生活,其內(nèi)心里的悲酸凄苦是不難想象的。即將離開長安之際,在朋友們送行的宴會上,詩人感慨萬端、停杯投箸、拔劍擊案、直揮筆作歌,寫下了卓絕千古的三首樂府古歌《行路難》。李白在第一首《行路難》中,用婉而多情、哀而多傷的細膩筆觸,展示了其痛苦、執(zhí)著、不屈、奮進的心路歷程。“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深刻蘊意,即在于該詩句為我們展示了詩人李白的完整的人生理想模式:一方面要積極入世、有為而作、創(chuàng)立蓋世功名;另一方面在志滿意得后要功成身退、泛游五湖、尋仙訪道、享受人生。這雙重的人生理想,同等重要、并行不悖。《行路難》整首詩,交織著作者無盡的悲與歡、傷與痛、憤激與決裂、覺醒與奮進的諸般復(fù)雜況味。貫穿于全詩的,是一種執(zhí)著理想與殘酷現(xiàn)實、豪情壯志與自我解憂的矛盾,但總的情緒是高昂的,是對一種完美理想的設(shè)想與憧憬。
對于詩句意蘊的闡發(fā),有的研究者主張把兩句分開來探討。認為前一句運用了六朝人宗愨的典故表達了作者積極入世的理想,后一句流露出了作者尋仙訪道消極避世的無奈心態(tài)。比如,吳泓、周格麗《“直掛云帆濟滄?!本鋭e解》一文認為詩人(李白)的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和痛苦,這種矛盾和痛苦表現(xiàn)于詩中就顯示出波瀾起伏、激蕩變化。結(jié)尾由前半句的入世思想轉(zhuǎn)入后半句的出世態(tài)度,正是這種變化、起伏的具體表現(xiàn)。陳之展、周維揚《“直掛云帆濟滄?!痹嚱狻氛J為詩人最后以“直掛云帆濟滄海”結(jié)束全篇,表達了自己憂讒畏譏,放達自任的悲憤情感。而筆者以為,將“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狈指顬閮啥我饬x來理解,可能會割斷詩歌一氣貫通的完整意脈,有悖于詩人雙重的無缺憾的人生理想模式的完美表達。應(yīng)該說,李白對這雙重的完美的人生理想模式的追求,無論是從其意氣風(fēng)發(fā)的青春妙年,還是直至白發(fā)蒼蒼的垂垂暮年,一直都是貫穿始終的、矢志不渝的。無論是在何時何地,無論面臨著何種的艱險處境,李白對其完美的理想模式的拳拳之心是堅定不移、不可遏止的。青年時期的李白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就明確地表達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游五湖,戲滄州,不足為難矣?!眥15}引文中“浮游五湖,戲滄州”,所謂的“滄州”即指海外仙島——“滄海島”。這其實表達了像范蠡那樣,功成身退后尋仙訪道、泛游滄海的想法。在其詩歌《古風(fēng)·其十》(齊有倜儻生)和《東魯行答汶上翁》中,亦流露出了詩人對戰(zhàn)國時期魯仲連式的行為處事的由衷的贊嘆。李白受呂尚、范蠡、管仲、張良、魯仲連的影響很大,對歷史上的這些名臣謀士表現(xiàn)出了無限的憧憬與傾慕之情。詩人始終相信自己的政治抱負一定能實現(xiàn),相信自己的功成身退、歸隱江湖、享受人生的打算一定能實現(xiàn),詩人的這種完美無缺憾的人生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行路難》(其一)中也概莫能外。詩歌中的作者,面對著金樽美酒、玉盤珍饈即將離別的盛筵,心緒萬端、百感交集,在經(jīng)過了投箸、停杯、擊劍等痛苦乖張的舉止行為后,詩人發(fā)出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仰天浩嘆。然而此時,詩人的心緒并未徹底絕望,詩人并沒有被眼前的挫折和逆境所嚇倒,而是更加堅信自己“長風(fēng)破浪”與“直掛云帆濟滄?!钡碾p重目標(biāo)總有一天能夠最終實現(xiàn)。
四、結(jié)語
綜上,“滄海”意象并非一如常人所理解“東?!被颉按蠛!保桥c道教中的神話傳說緊密相關(guān),在很大程度上意指“滄海島”。李白寫有大量關(guān)涉“滄?!币庀蟮脑娢淖髌?,“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N含了詩人積極進取和出世高蹈雙重完美的人生理想。對“滄海”一詞所包含的多重意蘊進行深入的考索和闡發(fā),對加強與之相關(guān)詩文作品的評品和研究頗具啟發(fā)之寓意。
{1} (清)永、紀(jì)昀等:《四庫全書書》(第5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頁。
{2} (清)永、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第104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8頁。
{3} (宋)張君房(輯)、蔣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簽》,華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頁。
{4} (清)永、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第93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84頁。
{5} (清)永、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6頁。
{6}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頁。
{7}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25頁。
{8}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25頁。
{9}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448頁。
{10} (西漢)司馬遷:《史記》,岳麓書社1983年版,第208頁。
{11}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599頁。
{12} (西漢)司馬遷:《史記》,岳麓書社1983年版,第214頁。
{13} (明)朱諫:《李詩選注》(卷二),明隆慶六年刊本。
{14}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445頁。
{15}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25頁。
參考文獻:
[1] 陳之展,周維揚.“直掛云帆濟滄海”試解[J].天府新論,1987(1).
[2] 徐伯鴻.李白“直掛云帆濟滄海”新解[J].信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8(4).
[3] 李善奎.李白“直掛云帆濟滄海”新解[J].濟寧師范??茖W(xué)校學(xué)報,2003(1).
[4] 吳泓,周格麗.“直掛云帆濟滄?!本鋭e解[J].青海師范??茖W(xué)校學(xué)報,1991(3).
[5] 尚弘,聚箴.談李白“直掛云帆濟滄海”句[J].語文教學(xué)與研究,19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