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紅霞 栗曉冬
摘 要:目的:了解農業(yè)院校貧困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為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科學依據。方法 :采用UPI對某農業(yè)院校2015級268名新入學貧困生進行調查。結果:①2015級貧困新生中一、二類學生檢出率為48.13%。②貧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性別,是否獨生子女有關。結論:農業(yè)院校貧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較低,其中女生低于男生、非獨生子女低于獨生子女。
關鍵詞:農業(yè)院校;貧困新生;UPI;心理健康
隨著我國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貧困問題已成為高校學子們面臨的一大難題。經濟壓力、社會競爭、環(huán)境刺激多樣化、價值觀念多元化等因素,導致部分貧困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因此,了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加強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抽取某高校2015級貧困新生268人作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59人;獨生子女70人,非獨生子女198人。本研究中的貧困大學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間支付學雜費和生活費比較困難或基本生活費得不到保障的學生。
1.2 研究工具
采用《大學人格健康調查表》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進行測試。本問卷由 60 個項目構成,其中 4 個項目是測偽尺度(lie scale),其余56個是反映學生的苦惱、焦慮、矛盾等癥狀項目。還有部分是附加題,主要是了解被測者對自身身心健康狀態(tài)的總評價以及是否接受過心理咨詢的治療,有什么咨詢要求。
分類標準:滿足下列條件之一者歸為第一類(可能有嚴重心理問題者):
①UPI總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
②第25題做肯定選擇者;
③ 第8題、第16題、第26題同時至少有兩題做肯定選擇者;滿足下列條件之一者歸為第二類(應引起關注者):
①總分在20-25分之間(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
②第8、16、26題有一題做肯定回答者;
③附加題中只有一題做肯定選擇者??偡衷?0分以下者,不屬于第一類和第二類者為第三類,即心理健康狀態(tài)良好者。
1.3 研究方法
采用心理測評軟件進行心理測試,將調查結果原始數據資料導出,轉存為excel格式,用SPSS12.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
表1顯示,第一類學生51人,檢出率19.03%,第二類學生78人,檢出率29.10%,第三類學生139人,檢出率51.87%。總體上看,貧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好的(51.87%),但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忽視了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和人格的完善,壓抑了學生的獨立性、個性的發(fā)展,使學生的發(fā)展相對單一,進入大學后,由于遠離親友、生活環(huán)境改變,學習的壓力,交往的壓力等,使大學生的心理負荷日益沉重,為數不少的同學存在心理問題或可能存在心理問題(48.13%)。
2.2 不同性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表2顯示,第一類結果中,男生人數為14人,占12.84 %,女生人數為37人,占23.27%,比男生高出11個百分點;第二類結果中,男生人數為39人,占35.78%,女生人數為39人,占66.10%,比男生高出31個百分點??梢姡男睦斫】邓斤@著低于男生。
2.3 是否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表3顯示,第一類結果中,獨生子女人數8人,占11.43%,非獨生子女人數為43人,占21.72%,比獨生子女高出10個百分點,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獨生子女。
2.4 UPI四個關鍵題選擇的統(tǒng)計
UPI關鍵題是指第 8題、第16題,第25題和第26題,凡是關鍵題項作肯定回答的學生,都應該了解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防止出現意外事件。筆者對UPI中的 4個關鍵題做出肯定回答的學生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 “感到自己的過去和家庭是不幸的”有25人,占9.33%,與已有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俺3J摺钡?0人,占7.46%; “對任何事都沒興趣”的14人,占5.22%;“想輕生”的8人,占2.99%,應該引起高度關注。
3 討論
3.1 總體心理健康狀況
調查顯示,有48.13%的學生可能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其中第一類學生檢出率是19.03%,“想輕生”的學生占2.99%。楊子珺、張婷婷的研究發(fā)現,第一類學生檢出率分別是13.64%和14.39%[1] 。姜伏蓮通過對全國14 所高校1996-2000 級新生進行調查,絕大部分學校的第一類學生檢出率在10%左右,有自殺意念的學生大都在2%~3%之間[2]。這一結果與國內平均水平基本一致,而第一類學生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國內平均水平。農業(yè)院校學生大多來自農村,貧困的家庭條件使他們肩負著改變自己和家庭命運的使命,他們背著沉重的包袱來到高校,高校中的貧富差距讓他們感到壓抑和失望。同時,他們還面臨著學習壓力、交往壓力、世俗觀念的壓力、就業(yè)壓力等等,尤其是就業(yè)壓力,在全國高校畢業(yè)生人數每年持續(xù)創(chuàng)新高,就業(yè)形勢愈發(fā)嚴峻的環(huán)境下,貧困生因諸多因素成為就業(yè)大軍中難上加難的一個群體。尤其對于農業(yè)院校的貧困生來說,不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對前途和未來產生憂慮、恐懼和茫然。另外,部分貧困生由于受經濟條件限制,缺乏綜合素質培養(yǎng),容易產生自卑、閉鎖、敏感、多疑等心理。
3.2 人口學特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研究發(fā)現,女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男生,這一結果與其他研究者的結果相一致[3]。其原因可能是與女生的處世方式、交往方式以及迥于男生的性格有關[4]。男生的獨立性優(yōu)于女生,在適應新環(huán)境過程中相對比女生容易些,女生往往具有膽小、敏感、細心的特點, 在適應新環(huán)境的過程中,十分在意別人的觀點和看法,因此,往往會出現焦慮、自卑的情緒,而隨著社會競爭日益加劇,再加上女生本身的生理、心理特點,女生的就業(yè)形勢比較嚴峻,就業(yè)現狀不比男生,導致女生的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增大,心理健康水平較低。
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獨生子女,其原因可能由于非獨生子女在多子女家庭中成長,享受父母的物質分配和情感關懷相對較少,家庭負擔較重,父母很少關心和聆聽子女心理傾訴,當子女遇到各方面的心理問題后,很難及時的得到解決。而獨生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較高,獨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資源優(yōu)于非獨生子女,使得他們從小就更有優(yōu)越感,其管教方式也較民主,所得到的溫暖較多,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5]。
參考文獻:
[1]楊子珺,張婷婷.大學新生心理健康UPI調查分析[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1,8(1):56-59.
[2]姜伏蓮.地方高校新生UPI 調查結果的比較與分析[J].心理科學,2004,27(2):483-486.
[3]馮俊,尚金梅.4年大學新生的UPI人格測評結果分析[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08,5(3):14-18.
[4]贠麗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干預模式研究——以長安大學為例[J].科技與教育,2011,2:98-99
[5]方拴鋒,經承學,王琳琳.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0,3(10):49-50
作者簡介:
尹紅霞(1980-),女,漢族,山東人,講師,碩士,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栗曉冬(1982-),女,漢族,山東人,講師,碩士,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