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靜
“放養(yǎng)”是一種被炒得很熱的教養(yǎng)方式。一般對這種教養(yǎng)方式的解釋是:讓孩子回歸到更自然的成長環(huán)境中,給予孩子盡可能多的自由,將選擇權交給孩子,減少來自成人等外部因素的管束。聽上去的確很美好,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科學放養(yǎng)”才是王道
其實“放養(yǎng)”并沒錯,關鍵是要“科學放養(yǎng)”,即把握好“放與不放”“管與不管”“規(guī)則與自由”之間的度。下面是我結合一些常見的育兒問題,對“科學放養(yǎng)”給出幾點建議,供父母們參考——
第一,可以放開手,讓孩子們?nèi)ネ?,但是父母必須要為孩子提供更科學、合理的玩的素材。
譬如對于孩子的跑、跳、爬、瞎折騰等,都不過多限制,為孩子提供廣闊的玩的空間。但是若能針對孩子的內(nèi)在發(fā)展需求,在玩中給予適宜的引導,就會讓孩子在玩中吸收到更多的“營養(yǎng)”,比如促進認知、學會協(xié)作、體驗到美育和心靈滋養(yǎng)等等。
這樣科學玩大的孩子,無疑要比那種缺乏大人陪伴與引導、獨自瘋玩的孩子發(fā)展得更充分,也更容易適應將來的各種學習任務和挑戰(zhàn)。
第二,可以不管原本屬于孩子自己的事情,譬如吃飯、穿衣服、學習成績高低、選擇什么作為自己的興趣愛好等,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體驗,去選擇,并獨自承擔選擇的結果。
但是,父母必須用心為孩子提供做選擇的機會和范圍。比如,不強迫孩子上興趣班,也不強制孩子必須上某個特定的興趣班,但最好能夠提供給孩子接觸這些興趣班、培養(yǎng)這些興趣的機會。假如根本不曾接觸過,那么即便有選擇的權利,其實也并不是自由的,而是貧乏和局限的,這會極大地限制孩子的發(fā)展可能。
第三,可以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給他們表達的自由,但必須對他們的行為設立規(guī)矩。
一些父母過于無條件“接納”孩子,以至于對孩子的不當行為也照單全收。這是絕對錯誤的。孩子必須要社會化,需要學會必要的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一套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因為在他們長大后,還有很多重要的問題要面對。
也許你會說,我的孩子將來要出國,國外自由。那么你可知道,國外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孩子,他們其實有著更為系統(tǒng)、有規(guī)劃、充滿規(guī)則的成長環(huán)境。
無論將來做什么,我們必須幫孩子習得適應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能力。要讓孩子明白,有規(guī)矩的游戲才更好玩,有規(guī)矩的人才更自由。既要給孩子玩的自由,又不能讓孩子的探索淪為浪擲光陰的傻玩;既要允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鼓勵孩子自己做選擇,又要為孩子提供豐富的、可靠的選項;既要在孩子哭鬧、情緒失控的時候給以理解、包容,又要能從孩子的情緒中跳出來,給孩子以必要的引導,教會孩子排遣不良情緒的方法,以及正確的行為處世之道。
總之,“放養(yǎng)”無罪,關鍵是要科學理解和踐行這種教養(yǎng)方式。父母需要學習把握其中的度,讓孩子能夠在現(xiàn)實的學業(yè)與生存壓力下,仍然保持一顆自由、富有能量且篤定的心,而不是飄搖不定、缺乏目標感、散漫、像浮萍一樣活得隨意又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