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杜梨
導語:違心稱贊別人的領帶是一件事,說服別人這是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從而掏空人家的銀行賬戶就是另外的事了
你曾經上過騙子的當嗎?我曾經被騙過。那時候我在上大學,一年暑假和同學去土耳其旅行,在伊斯坦布爾的一個夜里,我們兩個遇到了一個英語說得很好的年輕人,這個當?shù)厝苏f他正要和朋友在一家夜總會碰面,并邀請我和同學一起去喝一杯。當我們到了那的時候,發(fā)現(xiàn)店里幾乎空無一人,然后突然間一群半裸的女人出現(xiàn)了,還沒點東西,一瓶香檳酒就出現(xiàn)在桌上了。幾分鐘之后,賬單來了,5000多塊錢就這樣沒了。從店里出來之后,我們破產了,同時還為自己的愚蠢追悔莫及。
我們怎么會成為這樣的冤大頭呢?美國作家瑪麗亞·康尼科娃在《騙局》中告訴我們:幾乎所有的人,不管是腰纏萬貫還是身無分文,不管是機智還是遲鈍 ,都可能被騙,原因很簡單:人類的基本天性就是信任他人。這種本能太強大了,會遮住雙眼,讓你對顯而易見的跡象視而不見。而騙子最會看穿他們的受害者:在美麗的伊斯坦布爾街頭,一對來自異鄉(xiāng)的大學生對陌生人的好意怎么能推辭呢?
脆弱的人最容易被騙
“掂量好了一個人,你可以賣給他任何東西?!?康尼科娃說。更糟糕的是,人類總是被偏見所累,天性樂觀,認為自己高高在上,這種自我感覺良好助了騙子一臂之力。其實,每個人都有欺騙的能力,但我們大多是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撒謊。康尼科娃援引了一項研究:美國麻省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特·費得蒙曾做過一個試驗:他請所有參與者在身上攜帶一個隱形攝像機,記錄自己一天的談話。最終研究結果表明,在所有受訪者中,60%的人在10分鐘的交談中撒謊2到3次。
“騙子,在一定意義上,僅僅是把我們經常說的善意的謊言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康尼科娃寫道。違心稱贊別人的領帶是一件事,說服別人這是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從而掏空人家的銀行賬戶就是另外的事了。但問題是:正因為我們生活在到處散播著小謊言的宇宙中,所以更容易碰上更大的陷阱。所以說這是最好的時代——無論是說謊者還是被騙者,都將被給予最大的寬容;這是最壞的時代——謊言與欺騙充斥整個社會,讓最簡單的信任蕩然無存。
歷史上眾多騙子的豐功偉績,為我們了解人性提供了獨特的鏡子。作為心理學家和《紐約客》雜志的撰稿人,康尼科娃這次化身分析詐騙這一黑暗藝術的專家,在本書中探索了“每場騙局的心理原則,” 她認為,從最初級的到最復雜的,每場騙局都開始于密謀,這個階段也正是尋找受害者的時候。接下來是“開演”:騙子開始引誘受害者。然后“拋出繩子”,受害人掛鉤。接下來的術語叫做“吃定”也就是掏空受害者的時刻。最后是“放氣”,騙子消失了。根據(jù)設計,一切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天衣無縫的銜接在一起。每一場成功的騙局都是一條通往圈套和背叛的苦路。 “永遠不要給昏頭轉向的目標時間,讓他冷靜下來,” 康尼科娃引用一位詐騙高手的話說。“當你把他團團圍住的時候,他仍然在貪婪地流口水呢?!?/p>
什么樣的人容易成為騙子的目標呢?答案是那些貼著脆弱標志的人,比如說那些正經歷人生動蕩和陣痛的人。其他的情感狀態(tài),如快樂或恐懼,也可以降低防御能力,很容易被人說服。19世紀的“偉大推銷員”克拉克·斯坦利,正是抓住了人們對健康的焦慮,以此行騙具有悠久的傳統(tǒng)。斯坦利聲稱自己賣的是中國勞工隨身帶到美國的正品蛇油。事實上,他的配方甚至根本沒有響尾蛇油。也一點沒有用處,但滿懷渴望的顧客仍然會抓起瓶子,試圖用假冒的油減輕自己的疼痛。
在社會和政治動蕩,到處充滿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統(tǒng)治的時代,人們往往更容易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因此也就特別盛產詐騙藝術家。技術革命,不僅僅能夠顛覆人們的日常行為的方方面面,還特別利于詐騙業(yè)的發(fā)展?;ヂ?lián)網(wǎng)就是一個例子,它讓美國流行的“尼日利亞王子騙局”更容易找到更多的潛在受害者。
這種騙術的大體故事情節(jié)是尼日利亞的某位顯赫人士要把巨額資金以“秘密”的形式轉移到國外,需要使用你的名義和銀行賬戶,轉移成功之后你將獲得上千萬美元中的 10% 或者更多作為酬勞。如果答應和這些王子合作,過一段時間騙子就會以事情進展不順利為由,讓你先墊付一點“微不足道”的手續(xù)費和打點官員的小費,付過幾次錢之后,對方就變得無影無蹤。這種騙術在之前在紙制信件里就開始流傳,后來是通過傳真,現(xiàn)在是以電子郵件的形式流傳,據(jù)說,“尼日利亞王子騙局”平均每年在全球騙取的金額高達15億美元。
而且互聯(lián)網(wǎng)還能讓騙子更容易建立令人信服的假身份。對此,康尼科娃舉了個例子。2012年68歲的北卡羅萊納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保羅·弗蘭普頓就落入了圈套。弗蘭普頓在約會網(wǎng)站與一位捷克美女米拉尼相識。這位內衣模特自稱現(xiàn)居玻利維亞。她還發(fā)來自己的大量性感照片,令弗蘭普頓大為傾心。不久,米拉尼邀請弗蘭普頓前往玻利維亞和她見面。但他到了玻利維亞后,米拉尼又讓他去阿根廷。接著,一名中年男子帶來了“米拉尼的行李箱”,讓他帶往布魯塞爾見米拉尼。結果在機場接受安檢時,安檢人員從他幫米拉尼帶的行李箱內發(fā)現(xiàn)了2公斤重的可卡因,原來,這一切只是毒梟精心設下的桃色陷阱,目的是利用他運毒。
貪婪最終的禍根
騙子不只是操控人心的高手,還是講故事的專家。就像我們在本質上傾向于信任別人,非常自然的,我們會被一個令人信服的故事吸引。很多廣告商和政治家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一個事實看上去很合理,我們仍然會對其進行測試,” 康尼科娃寫道。 “當一個故事合情合理的時候,我們通常認為它是真的。”一旦我們接受了一個故事,就不會再懷疑,而且,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扭曲那些矛盾的信息讓其符合我們已經得出的結論。這種現(xiàn)象有個心理學名詞,就做證實性偏見(ConfirmationBias)。
如果《騙局》有什么中心的話,那就是“被騙的人不應該被稱為笨蛋”。因為歸根結底,“一個詐騙藝術家賣的是希望,” 康尼科娃寫道。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但有點走的太遠了。最常見的情況是,騙子們利用的是人們不那么高貴的沖動,比如說最普遍的貪婪。
和作者的第一本書《福爾摩斯思考術》一樣,《騙局》一書把學術研究成果,用簡潔的描述方式用來解釋古老漫長的詐騙史。從書中你會看到曾經遍布紐約城角角落落的“三張牌”騙局,和更加古怪的故事,比如說“波亞斯騙局”,在這個騙局中,19世紀英國冒險家格雷格爾·麥格雷格爾在地球上虛構了一個國家!他宣稱,自己是這個名為“波亞斯”的國家的王子,并且給波亞斯在中美洲的黑河附近妥妥地安了家——也就是今天的洪都拉斯境內,麥格雷格爾說,波亞斯國占地800萬英畝(比英國威爾士的面積還大)。這個國家自然資源豐富但急需開發(fā),因此需要吸納資金和吸收移民。他精心策劃的宣傳攻勢大獲全勝——人們不僅爭相解囊購買這個虛構政府的債券,甚至還有7艘載滿移民的船欣然“移民”到這個并不存在的國家去!
《騙局》中的故事顯得有點簡單,康尼科娃把麥格雷戈那么瘋狂的故事用短短幾頁來講完。這樣的故事我寧愿看上幾百頁,同樣吸引人的還有蒂埃里·蒂利的“光榮事跡”,這位法律系輟學生從一法國貴族家庭騙得了數(shù)百萬英鎊。使用手法堪稱離奇。蒂利告訴維德里尼斯一家,稱他們是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社團“世界的平衡”組織的失落后裔。 “共濟會”一直在派殺手尋找和追殺“他們。蒂利讓維德里尼斯一家把財產匯到另一個由歐洲貴族組成的一直在暗中保護著他們的秘密組織的賬戶上。維德里尼斯一家三代老少,從89歲到16歲不等的11人,竟然全都相信。維德里尼斯一家在他們的城堡中躲藏了5年后,賣掉家產,在蒂利的帶領下“逃”到了英國牛津市,在異國他鄉(xiāng)過起了東躲西藏、貧困潦倒的生活,直到2009年,被稱為“精神控制領域的達·芬奇”的蒂利的騙局才被揭穿。這樣的故事再詳細也不為過,不過從她研究的騙子,康尼科娃至少學到了一手,那就是讓你的目標總是想要更多。
THE CONFIDENCE GAME
Why We Fall for It . . . Every Time
作者: Maria Konnikova
出版社: Viking
副標題: Why We Fall for It . . . Every Time
出版年: 2016-1-12
頁數(shù): 352
定價: USD 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