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為此,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就要落實“掌握知識、發(fā)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維教學目標,使學生成為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有高尚人格的主體性的一代新人。這里的人格,是指學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總和。這不僅是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奮斗目標,也是督導評估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依據(jù)?,F(xiàn)就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評價問題,構想如下:
1、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總體評價的構想
1.1、教學指導思想是否符合現(xiàn)代教學論原則。通過教與學雙邊活動是否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以促進每個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和提高各種數(shù)學能力,完善人格,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1.2、教學目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確定是否有利于全體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小學數(shù)學最佳知識結構。也就是那些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則、規(guī)律、公式和數(shù)學思想組成的知識系統(tǒng),并且是按照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能被小學生所接受、理解、難易適度的知識系統(tǒng)。
1.3、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潛在智能的開發(fā)和提高。是否通過“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兩種途徑培養(yǎng)和形成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操作和數(shù)學語言表達能力。
1.4、在課堂教學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的落實,又兼顧“因材施教”的推進。
1.5、課堂教學是否較好地體現(xiàn)了“認知結構”、“教材結構”、“教學結構”三者和諧一致的整體關系。
1.6、全體學生在求知的全過程中,興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質量與程度如何,發(fā)展趨向是否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1.7、進行“知識”與“能力”方面的課時教學效果的量化測試和,“智能”與“情意”方面相應的課外跟蹤考查相結合。
2、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三維教學目標”評價的構想
2.1對“掌握知識”的評價構想。實施素質教育,并不是要改變知識及其應用在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質量,而是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質量所涉及的內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廣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把知識的形成過程放在教學的首位,使學生經(jīng)歷真正的認知過程,獲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識,掌握具有遷移的生動的活潑的知識結構。那么,應該如何評價小學數(shù)學課“掌握知識”的教學,我認為應包括以下內容:
2.1.1.“感知和理解新知”的評價內容。①為導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實:②感知材料的選擇是否包括新知識的本質屬性:③感知階段的誘導是否便于學生盡快進入新知的最近發(fā)現(xiàn)區(qū),展開求知探索:④新舊知識交接點的確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學生認知的正遷移,教師的點撥是否有助于激起學生“短兵相接”的思維交鋒,順利完成認知的“同化”或“順應”:⑤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學生省時優(yōu)質地發(fā)現(xiàn)和理解新知識的本質。
2.1.2.“抽象和概括新知”的評價內容。①思維階梯的鋪設是否有助于學生在揭示新知本質的求知過程中,效的觀察與比較、分析與綜合、判斷與推理、抽象與概括。②學生在歸納總結新知的過程中是否經(jīng)過了一個以具體形象思維為支柱,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又將己理解的抽象概念具體化的認知往返歷程。③學生對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確、全面、深入:學生對新知本質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確、全面、深入淺出,表述具體嚴謹:是否達到了課時教學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④學生在探求、獲取新知中個性意識傾向性作用的發(fā)揮如何,全員參與的競爭質量與程度怎樣。⑤教師指導學生求知獲取的“投入”與學生學會求知方法,“產(chǎn)出”是否成正比。
2.2對“發(fā)展能力”的評價構想得到收獲的。能力的發(fā)展只能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獲得,離開知識,能力就成了空中樓閣。發(fā)展能力一定要結合知識的傳授過程去進行,知識有其能力價值,它凝聚在知識之中,不思則暗,深思則寬,不著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就會落空。發(fā)展能力必須結合知識體系有目的、有計劃,有序列,有層次地由低級向高級逐步提高。練,是形成和發(fā)展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就學數(shù)學綜合課“發(fā)展能力”的評價而言,應包括下列內容:
2.2.1、對課堂“半獨立性練習”層次的評價內容。①給出的題目是否屬于緊扣新知要點的基本型題目;是否便于全體學生直接運用新知,起到鞏固理解,強化{己憶的作用。②教師在指導學生運用新知的過欄中,是否立足于學生主動積極地解決問題,以思維能力的訓練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與“放”適度,包辦代替學生對新知的再現(xiàn)。③學生運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題目的技能和敘述算理、法則或解題思路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否達到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④教師在本階段的課堂小結是否切中由學生板演和課堂巡視所反饋問題的要害:“結語”是否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要點的再觀和發(fā)展。
2.2.2.對課堂“獨立性練習”層次的評價內容。①本階段習題設計是否由三類不同要求的題構成:這些題目的編排是否便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獨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三類題目的要求如下:低檔題:比基本型題目稍有變化,其目的是讓學生獨立運用新知解題形成技能,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記憶。中檔題:以新知為主體的綜合型題目,題目的編排既突出適度的綜合性,又帶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解題的綜合能力和靈活性。高檔題:思考性較強,略有難度的題目。這類題目不超越學生的知識范圍和思維能力的限制,用以解決“吃不飽”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飽“學生競爭意識的激勵,推進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勝心。②在本階段中,教師是否給予學生充足的獨立練習時間(區(qū)間為10至15分鐘):是否較好地完成本階段課時教學任務,達到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
2.2.3.對“獨立練習交流與課堂總結”層次的評價內容。①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獨立練習交流中,是否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寬松、和諧、自信、民主的課堂氛圍。②教師對學生的解題交流與評定是否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廣闊性、創(chuàng)造性:是否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不斷進取、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學習品質。③師生合作的課堂總結是否提綱挈領,簡明扼要欄,掌握新知要點,獲得求知啟迪。
2.3對“陶冶情操”的評價構想便于學生回顧求知過。人的智力商數(shù)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數(shù)卻是后天的培養(yǎng)和努力的結果??茖W界已提出:一個人的“智商”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決定人類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個具有主體性的人,其核心素質是高尚的人格。通過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去陶冶學生應具備的道德情操、科學品質,已是當務之急。為此,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質量與程度,應當作為評價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一項重要內容。應該評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把“陶冶情操”與“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同步進行,有機結合:是否做到為此不遺余力,持之以恒。
總之,學生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三個方面。學生從事學習的正確認識是情感活動和意志活動的基礎:良好的情感又能推進學生的認識和行動:而堅強的意志則能使學生鍥而不舍地提高認識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評價學生的“認識過程”,旨在界定學生揭示事物本質以及事物間的關系和規(guī)律的水平,為老師提供課堂教學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學中更好地發(fā)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獲得智力技能和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評價學生的“情感過程”,在于使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加重視學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養(yǎng)。評價學生的“意志過程”,使教師明確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學生成長和的必備素質,在教學中加強培養(yǎng)學生意志的教學力度,使學生具有高尚的學習目的,在求知中勝不驕,敗不餒,知難勇進,百折不撓,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