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不僅是培養(yǎng)技術型人才的學校,更是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的學校,不僅是傳授技術的學校,更是培育人文精神的學校。培養(yǎng)學生之人文關懷精神、獨立創(chuàng)新精神和擔當奉獻精神是當今高職院?!叭宋木瘛苯逃囊粋€重要方面。
關鍵詞:四化兩型;人文素質;人文精神
教育部相關人員曾指出:“如果不很好地把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合起來,中國教育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都要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人才的培養(yǎng)。”世界上很多的教育家或教育專家都說過類似的一句話:“科學的成果到了一定程度,如果想要再提高一個水平,往往是一個人文的過程。”而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質量不高,人文素質普遍低下,學生職業(yè)道德意識淡薄,實踐動手能力也不強,文化知識基礎薄弱,有些學生產生厭學和自卑生理,嚴重影響了其就業(yè)和今后的生活。如何培養(yǎng)出一批既有專技能又具有高素質的人才是高職院校及高職學生生存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課題。而要培養(yǎng)學生怎樣的“人文精神”更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
在高職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首先得對“人文精神”及其概念有清楚而深刻的認識。百度百科對人文精神的解釋為:“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p>
人文精神的缺失是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培養(yǎng)具有人文關懷、獨立創(chuàng)新精神和擔當奉獻精神是“人文精神”在當今社會的重要體現(xiàn)。
一、培養(yǎng)學生之人文關懷精神
什么叫“人文”?羅馬人最早使用這個詞,人文就是對人的關懷,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性、人的本質以及人生意義的理解,對個人的獨立價值、人格和個人權利的尊重。“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是目的,我們的一切都是環(huán)繞“人”進行。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成長和發(fā)展,離開了人的教育都是不現(xiàn)實的教育。文學科是集中表現(xiàn)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xiàn)。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
高職教育作為對技術專業(yè)的培養(yǎng),不能單單培養(yǎng)專門生產的機器,不僅僅是要創(chuàng)造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的實踐也是職業(yè)院校和學生長遠發(fā)展的一個必然過程。高職院校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有人性有人情味,對自己珍愛,對別人如同對自己一樣的有大度關愛精神的人。對人有敬畏之心,對自然有敬畏之心,對文化有敬畏之心。而對人的自負淺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應當摒棄,要培養(yǎng)學生是非對錯、榮辱分明的觀點。
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了物質文明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yǎng)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二、培養(yǎng)學生之獨立創(chuàng)新精神
高職院校不僅是培養(yǎng)技術型人才的學校,更是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的學校,不僅是傳授技術的學校,更是培育人文精神的學校。高職學生如果只是單純的技術工人,不知道獨立和創(chuàng)新,那給社會帶來的價值也是簡單的重復的低級趣味的,社會效率低下,將停滯不前。著名的高職教育研究者柴福洪認為高職教育的總體狀態(tài)是:重“知識技能教學”,輕“素質教育”;從形式上看,只看到“成才”教育,“政治”教育,沒有看到“成人”教育,高職生作為一個自然人的“成人教育”在體制與機制上基本是空白的,更談不上凸顯“自主發(fā)展”的特征。高職學生作為生命的獨立個體,應當具有獨立人格,有獨立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獨立思考、獨立實踐,而非人云亦云,做他人的傳聲筒,不為他人奴役,不做金錢和權勢的傀儡。要擁有獨立創(chuàng)新精神,擺脫思想的教條,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精神的主人,成為一個真正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三、培養(yǎng)學生之擔當奉獻精神
人文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要增加人的所有物,而是要提升人的境界。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對人生境界進行分類,可以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學的任務就是不斷提高人的境界。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學會做事的同時,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一個既有很高專業(yè)素質同時又有很好人文素質的高職學生,具有很高的人文價值。他所做的事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多地是為了企業(yè)、社會和國家。高職學生應該具有精神承擔,應該具有長遠的目標。他不會是一個瞻前顧后、畏首畏尾的工人,而是一個視野開闊,不被小算盤、小利益的短視思想所阻礙的小市民,他應該真正學會謀長遠、算大賬,應該是一個斗志昂揚、充滿活力、煥發(fā)激情、踏踏實實干事業(yè)的人。
而他為人處世也不是從個人利益出發(fā),對集體事務也不是漠不關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他也不是一個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得失、缺乏奉獻精神的人。
他堅持自己、完善自己、奉獻自己,雖然力量未必有團隊那么大,但依然可以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心中有光,世界才有光。
當然,奉獻精神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作為愿意擔當道義責任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教師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終身關注“人文精神”。
注意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和思想變化,加以正面引導,使學生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不斷增強奉獻意識。
學生具備了擔當和奉獻精神,當他們走進社會、踏上工作崗位時,就更容易懂得人生的價值不取決于職業(yè)本身,奉獻也不會受職業(yè)的限制。他如果擁有一顆奉獻的心,就能體會到給予的快樂,職業(yè)和人生盡然完美。
“人文精神是相對于科學精神而言的,是指以人為本,體現(xiàn)人的本質屬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義、體現(xiàn)人的價值和尊嚴、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發(fā)展的精神。它的目的是追求善與美,包含著對自己的終極價值的實現(xiàn)和對他人的給予?!?/p>
高職院校大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相當迫切,然而高職教育的特點卻成為這一目標實現(xiàn)的困境,高職院校只有克服認識誤區(qū),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開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教育的新途徑,才能實現(xiàn)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目標?!案呗氃盒5乃刭|教育再也不能空對空,靠一兩門政治與道德說教式的課程解決不了問題,必須要讓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育出對社會有益的高技能、高修養(yǎng)、高品質的正能量人才?!?/p>
參考文獻:
[1]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庾萍蘭.高職教育呼喚人文精神[J].職業(yè),2008(32).
[3]謝建平,張建新.高職院校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J].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