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浪潮的推動下,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些許變化。有些事顯而易見的,比如高考改革;而有些則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如春雨無聲,可是回過頭來就會有驚人的變化。師生關系屬于后者。那么該如何構建新型師生關系以應對日新月異的教育變化呢?本文就此做一些探索。
【關鍵詞】素質教育 師生關系 構建
作為一名參加工作不久的高中教師,通過與學生三年的朝夕相處,從他們身上發(fā)現(xiàn)九零后學生的特點:他們追求新奇刺激、時尚潮流;想到什么立馬去做,而不瞻前顧后;為了公道可以質問老師、家長……可是他們也有自己的無奈,他們知道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以后要靠知識才能活得更好,即使學習很差,也要來到學校做樣子,很少有輟學的。因此,他們看上去比以前的學生更自由、更有個性,其實已被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的束縛捆綁的難以前行。
通過三年的觀察、訪談,了解到他們很多是留守學生,還有部分來自離異家庭。聽著他們訴說自己的處境,心中著實難受,可他們的表情淡然,已成習慣。他們會把老師當做傾訴對象,釋放內心的壓抑,得到暫時的緩解。他們得不到家庭的關心,社會上又將他們稱為“垮掉的一代”。作為老師,我卻不這么認為,他們身上有很多閃光點,關鍵是應該如何去發(fā)現(xiàn),如何處理與學生的關系。
一、放下身段,平等交流
如今已不是“嚴師出高徒”的時代,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更應該放下身段,以朋友的方式與學生平等相處。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要一視同仁,因材施教,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具有個性差異,是獨特的唯一的,因此,教師應該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去引導其健康全面的發(fā)展,不能夠實施一刀切的政策,這樣會扼殺學生的個性以及創(chuàng)造力,不符合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有一段時間,由于班里個別學生經常上課擾亂秩序,因此對他們班很兇,表情嚴肅,甚至發(fā)脾氣。有學生便寫了很長一封信,對我的表現(xiàn)不滿,明確寫出不喜歡“擺臭架子的老師”。看了信進行深刻反思。再上課時,換了心情,面帶微笑,他們上課的積極性提高,也主動配合,成績也有所提高,學習氛圍也更加濃厚。看到這種良性循環(huán),明白了老師應該與學生平等交流,和睦相處。在叫罵聲、訓斥、無情對待、互不信任、受到侮辱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是特別難教育的。[1]
二、敞開心扉,靜聽心聲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敞開了心,包容萬物,老師也應該學習水的精神,把心向學生打開,這樣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學生,學生也會更加欣賞、尊敬老師?!罢娼逃切男南嘤〉幕顒?,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盵2]三年中,不僅和執(zhí)教班級的學生聊天交流,也和其他班的談話。有的看似“高冷”不可接觸,其實內心還稚氣未脫、柔軟異常。我稱他們?yōu)椤芭瞧さ难颉?。他們很是調皮可愛,講他們高興的傷心的,不加保留的告訴你。在那個時候,老師只需做一個傾聽者,聽他們最真實的心聲。他們需要老師這個依靠。
三、時刻鼓勵,終成人才
當今時代對人才的定義已非考上大學就讀名校這座獨木橋了。在這個大轉型時期,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素質教育所傳遞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還包括信念和精神。從本質上說,素質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教育,是鍛鑄民族精神的教育,更是一種樹立崇高理想和信念的教育。而大多數(shù)家長還有老師依然以上大學讀名校為唯一標尺。對所謂的“差學生、壞學生”不理不睬,已然放棄。這是一種錯誤的不平等的思想。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關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潛滋暗長與潛移默化......[3]
在我接觸的學生里,很多都是所謂的“差學生、壞學生”,上課搗亂、遲到曠課、上網打游戲……可是對他們進行深入了解后,發(fā)現(xiàn)他們又很多閃光點,比如待人真誠、講義氣、能歌善舞多才多藝、思維活躍,皆是可塑之才?!笆购⒆咏】党砷L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們感到快樂,對于孩子來說,沒有什么能比真誠的夸獎更能激勵他們去熱愛生活和追求成就了?!币虼?,在交談之中,對他們說一些鼓勵開導的話,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有點,揚長避短。他們也虛心靜聽,對老師也非常尊重。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的熱愛與關懷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在人身上樹立一種美好的東西,使他成為一個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無情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就會變成對善與美無動于衷的人?!盵4]我們要以長遠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少年強則國強,相信他們定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國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師生。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如何處理是教育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耙粋€好的老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教育者的關注與愛護在學生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盵5]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的、互相信任、互相欣賞的關系。這樣才能教學相長,達到共贏,才能使每一個學生成才。
參考文獻
[1][4][5]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
[2]張文質.教育的十字路口.[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馮沛之,男,陜西西安人,巴中市第二中學,高中政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