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文
大通民謠
●吳華/文
一舍不得和悅洲上的花花世界;
二舍不得關(guān)門口的鮮魚、小菜;
三舍不得“生源”茶干一個銅板一塊;
四舍不得“萬春”的瓜子一嗑兩開;
五舍不得“芝蘭寶”的包子和燒賣;
六舍不得洄字巷的姑娘拉拉拽拽;
七舍不得“八幫大會”上的千奇百怪;
八舍不得五月端午的龍舟競賽;
九舍不得鴉片煙館的殷勤招待;
十舍不得長龍山上的黃土一塊。
這首由安徽省銅陵市大通民眾口頭創(chuàng)作并廣泛傳播的大通民謠,在大通及周邊地區(qū)影響較大,更因日寇進犯時大通民眾的逃難而廣為流傳。
位于青通河與長江交匯處的大通鎮(zhèn),是馳名中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更是一座全球唯一的江心古鎮(zhèn)。它有著近2600年的文明史,正式建鎮(zhèn)已超過1000年,宋代大詩人楊萬里所作 《舟過大通鎮(zhèn)》一詩即是最好見證。作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頭天門”所在地,大通境內(nèi)的青通河是人們前往九華山朝山禮佛的故道,同時也是明清徽商經(jīng)營長江上游生意的商道,所以,自古以來就一直是長江沿線重要的商埠碼頭、交通要道與商品集散地。當(dāng)時,彈丸之地的大通竟住著10萬人,市面繁華,經(jīng)貿(mào)發(fā)達,街上行人絡(luò)繹不絕;入夜后,更是一座燈火輝煌的“不夜城”。江上大小江輪來往穿梭,紛紛??看笸ǎ\送旅客和貨物;木帆船在江、河、湖泊上川流不息,如繁星點點,蔚為壯觀。
光緒二年 (1876)9月13日,清廷與英國在煙臺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英煙臺條約》將其選為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光緒二十六年(1900),在這里發(fā)生的大通自立軍起義,拉開了辛亥革命序幕,打響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推翻封建王朝的第一槍;宣統(tǒng)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fā),安徽督軍柏文蔚將臨時軍政府設(shè)在大通。由此可見,大通作為當(dāng)時與蚌埠、蕪湖、安慶齊名的 “安徽四大商埠”之一,是享譽天下的“小上海”,可謂名符其實。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日寇攻占南京后,拱衛(wèi)南京的蕪湖也被日寇侵占。其時,日寇本想沿長江西進,只因機械化部隊西進時的兵力運送和物資補給難以快捷,故日寇攻下南京后開始南北夾擊徐州,打算從華北平原上長驅(qū)直入沿隴海線西進、沿京漢線南下,以便迅速攻擊武漢。及至1938年5月19日徐州會戰(zhàn)失利徐州淪陷,為阻止日寇西犯和南下,蔣介石下令扒開河南鄭州北郊的黃河南岸渡口——花園口,人為造成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黃泛區(qū),使日寇西進、南下之路被洪水堵死,只好回過頭來再沿長江水路西進為主攻方向,大通于是成了日寇西進武漢急需邁過去的一道重要屏障。
為盡快拿下大通這戰(zhàn)略要地,日寇自1938年5月下旬開始連續(xù)派飛機轟炸大通,其殘暴行徑迫使鵲江兩岸商戶居民只好背起行囊逃難。眼看繁華的 “小上?!奔磳⒒癁闉跤?,人們便即興編了這類似順口溜的歌謠,以表達其對故園的戀戀不舍與無力挽救的無奈。人們在逃難路上的紛紛傳唱,《和悅洲“十不舍”》從此廣為流傳開來。
因大通當(dāng)時是中國長江沿線知名的大商埠,和悅洲上商行林立,商業(yè)繁榮;政府機構(gòu)、八大商幫會館、銀行、錢莊、銀樓、碼頭、洋行、煙館、妓院、客棧、酒樓、戲園、報館、發(fā)電廠、澡堂、教會、寺廟、學(xué)校、醫(yī)院等一應(yīng)齊全。面對往日的繁華勝景即將消逝,人們將要遠離故鄉(xiāng)逃難過苦日子,這怎不讓人感慨萬千悲上心頭,所以他們這時舍不得和悅洲上的花花世界,自是理所當(dāng)然。
即便大通這樣的繁華商埠,人們在民國時的生活水平并不高,所以他們逃難時還關(guān)注舌尖上的美食很正常。關(guān)門口,系大通地名,即和悅洲上的大關(guān)口,位于中山路與鵲江交匯處,是大通鹽務(wù)招商局與小輪碼頭客貨上下的最為繁華之所。當(dāng)時這里客棧、酒館、飯店很多,因經(jīng)營的大通本地“江水燒江魚”等特色小菜很對人們胃口,所以人們逃難時當(dāng)然是舍不得關(guān)門口的鮮魚、小菜。大通茶干,為享譽長江沿線著名的地方特產(chǎn),當(dāng)時廠家眾多,但數(shù)“生源”的茶干最好吃。因賣“一個銅板一塊”的高價仍供不應(yīng)求,故人們逃難時也仍舍不得這口味。改革開放后,安徽蕪湖、合肥相繼推出了“傻子”和“洽洽”兩大著名瓜子品牌,但仍不及上百年前大通的“萬春”瓜子有名。大通人逃難時還舍不得“萬春”的瓜子一嗑兩開,可見其多么好吃、多有名氣。當(dāng)然,大通飲食名店“芝蘭寶”的包子和燒賣,同樣是逃難的大通人不舍丟棄的美味好食品。
因大通和悅洲上建有 “三街十三巷”(三街,即頭道大街、二道街、三道街;十三巷為江、漢、澄、清、浩、泳、瀠、洄、匯、洙、河、洛、滄),街市繁華,號稱“小上海”,因此像大上海那樣的煙花柳巷,大通當(dāng)時也有,且多集中在洄字巷一帶,以福和堂、壽和堂、祿和堂、財喜堂、玉華樓、瀟湘館等13家妓院最為著名。其時,各家妓院委派妙齡美女在妓院門口招徠顧客,因此這便有了大通人逃難時的戲說 “舍不得洄字巷的姑娘拉拉拽拽”。
舍不得“八幫大會”上的千奇百怪,是指八幫大會時,舞臺上戴著鬼臉殼子唱儺戲的表演。儺戲,為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歷史上一直盛行于銅陵、池州一帶。大通,因商業(yè)繁華匯集了湘、鄂、贛、蘇、浙、滬等13個省市的外來人員來此經(jīng)商,因此自發(fā)形成兩湖(湖南、湖北人)、淮南(廬州、淮南人)、大邑(安慶府人)、新安(徽州人)、涇太(涇縣、太平縣人)、旌德(旌德、宣城人)、池陽(貴池、青陽人)、五松(銅陵本地人)等八大商幫。各幫在大通建有會館,每年由總商會牽頭舉辦商幫大會 (類似于現(xiàn)在的節(jié)慶活動),以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每年舉行元宵節(jié)舞龍燈、五月端午鵲江劃龍舟、秋季唱儺戲等活動。鑒于五月端午鵲江劃龍舟那場面壯觀、宏大,所以大通人同樣舍不得五月端午的龍舟競賽。
光緒二年(1876),大通開埠后,鴉片作為商品也隨之開始進入大通市場。盡管清代中后期,大通曾有長江水師提督彭玉麟強力禁煙,但收效甚微,所以鴉片煙館一直難以根除。而鴉片煙館為了多賺錢對顧客的殷勤服務(wù),更是讓不少煙鬼子舍不得鴉片煙館的殷勤招待。
中國人自古就有“葉落歸根”之說,意思是無論你在世時跑到哪兒,最后都要回歸故里安葬到祖墳山上。大通人也不例外。和悅洲雖然繁華,但畢竟是江心洲,故去的人要是埋葬洲上會很快腐爛,因此洲上的商戶和士紳們都將祖墳山選擇在和悅洲對面的長龍山上,所以這便有了日寇來了也不忘葉落歸根之說――舍不得長龍山上的黃土一塊。
今天的大通古鎮(zhèn),正在結(jié)合實際規(guī)劃建設(shè)大通古鎮(zhèn)風(fēng)景區(qū),著力打造 “天下民國首鎮(zhèn)、九華佛國天門、江豚生活樂園、江南詩意水鄉(xiāng)”四大特色。我相信,大通民謠一定會隨著游人的紛至沓來,讓其與 “大士閣香會”“鵲江龍舟賽”與 “大院生姜”、大通小磨麻油、大通茶干等制作技藝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樣,被人們在其傳承、傳播過程中加以了解和認(rèn)識。
(題圖/大通古街 攝影/龍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