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
我有個事業(yè)非常得意的朋友,他40多歲,沒結婚,每天跑進跑出,比誰都忙。
有一天我問他,你都在忙什么啊,又是為誰忙???
他先愣了一下,接著笑笑,說:“我也不知道為誰忙,只覺得背著一個好大好大的包袱,每天拼命向前沖?!?/p>
“你怎么不說是你自己的野心和理想,逼你往前沖呢?”我不以為然地說。
沒錯啊,我自己的野心和理想當然逼我沖。想想,一個人不被逼,又怎么可能成功?
我就是一個會逼學生的老師。
學生找我學畫的時候,我會建議他們買最好的工具,因為我發(fā)現(xiàn)當他花了一大筆令他們心疼的錢之后,他們就不會輕易放棄。
然后,他們愈畫愈好了,得到我的夸獎,盼下次還能受到贊美,于是加倍努力。除了我逼,他們也自己逼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
我班上許多在美術展入選和得獎的學生,都是這樣在“內外交逼”的情況下成功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逼學生的老師,何嘗沒有逼自己?為了讓學生每個禮拜都能見到老師的新作品,為了以身作則,我不得不畫,而有了更多的成績。“教學相長”不也是“教學相逼”嗎?
寫文章也是如此。不信,你去問問,哪個成功的作家沒有被逼?他被兩種人逼,被報社、出版社的人逼,也被他自己逼。讀者逼主編,主編逼作家,作家逼自己,逼得想睡也不能睡,不想寫也得寫。多少驚人的作品就這樣誕生了。
如果你問金庸:“你這些武俠巨著是怎么寫成的啊?”他很可能答:“報社連載逼出來的?!蹦阍賳枺骸叭绻麤]有報社逼,你寫得出來嗎?”他很可能答:“寫得出,但寫不了這么多?!?/p>
你或許要想,一個人沒有靈魂,逼也沒用。這么說,你就又錯了。
你看過傳統(tǒng)的“擊鼓催詩”嗎?一群詩人聚會,有人出題:幾言詩,什么韻,詠什么題材。題目才喊出來,就開始擊鼓,起初慢慢地一聲一聲擊,愈擊愈快,心愈急,愈寫不出,鼓聲愈連成一氣。只見一個個平常瀟灑風流的詩人,急得抓耳撓腮、滿臉通紅,一個月也寫不出來的詩,在鼓聲中居然寫出了,這不是逼的嗎?
好,或許你沒見過擊鼓催詩,但你總讀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吧。一群文人在蘭亭“流觴曲水”,那是一條彎彎的水流,大家沿著水邊坐下,從上游送下一盞盞盛著酒的小杯子,流到誰前面,誰就得飲酒作詩。你說,那不是一種逼嗎?《蘭亭集序》就是在這種“逼”之下誕生的。想想《蘭亭集序》是多么有名的文學作品,那書法作品又多么被后代推崇。
再想想,王勃的《滕王閣序》是怎么寫成的?當時騷客群集,各呈文才,王勃寫一句,仆人通報給主人一句。換作是你,你緊張不緊張?問題是,《滕王閣序》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之作。王勃那天若是不去,去了若是沒有人逼他寫,你今天能知道誰是王勃嗎?
“逼”,是長了腳的一口田?!耙豢谔铩迸赃呌猩竦谋S?,是“?!薄!耙豢谔铩鄙厦婕觽€屋頂,表示有房有田,是“富”。
所幸世界上有“逼”這件事,我們才能超越自己,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于是,你該了解《孟子》那段話的道理了——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段話說的不是只有四個字嗎?逼你成功。
(摘自《作文成功之路》 圖/黃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