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興飛?馬靜
【摘要】 目的 探討錐顱血腫引流術和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幕上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療效。方法 48例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 按手術方法不同分為錐顱組和開顱組, 各24例。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病死率。結果 錐顱組治療優(yōu)良率(79.2%)、病死率(4.2%)與開顱組治療優(yōu)良率(75.0%)、病死率(8.3%)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恰當?shù)氖中g方法治療幕上高血壓腦出血, 可提高治療效果, 降低病死率, 臨床需慎重選擇。
【關鍵詞】 幕上高血壓腦出血;錐顱血腫引流術;開顱血腫清除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071
高血壓腦出血為臨床較常見的疾病之一, 其起病急驟, 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死亡率。目前臨床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方法較多, 因醫(yī)療外科技術的不斷發(fā)展, 逐漸放寬手術指征, 一般認為意識障礙、中線結構偏移、幕上血腫量>30 ml者, 宜選擇手術[1]。作者選取48例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 分別采用錐顱血腫引流術和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 旨在為臨床選用合理、有效的手術方法提供依據(jù)?,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48例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 按手術方法不同分為錐顱組和開顱組, 每組24例。錐顱組:男15例, 女9例;年齡48~72歲, 平均年齡(60.1±4.4)歲;血腫量33~54 ml, 平均血腫量(41.7±4.6)ml;根據(jù)高血壓腦出血臨床分型中輕型4例, 中型18例, 重型2例。開顱組:男16例, 女8例;年齡49~73歲, 平均年齡(61.2±4.8)歲;血腫量34~56 ml, 平均血腫量(42.3±3.9)ml;輕型3例, 中型20例, 重型1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幕上高血壓腦出血相關診斷標準[2], 臨床表現(xiàn)為偏癱失語、意識改變、嘔吐、頭痛等癥狀, 均在發(fā)病后24 h內進行手術, 且能良好耐受手術,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血腫量、臨床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錐顱組 采用顱內血腫碎吸器(LXS-Ⅱ型)行碎吸術, 選擇穿刺點(按CT片測量計算), 注意避開重要功能區(qū)及外側裂, 且與血腫中心距離最近;給予患者局部麻醉成功后, 在血腫腔中心置入碎吸管, 將針蕊拔出, 即會流出部分血碎塊及暗紅色血液, 對碎吸管深度進行調整, 低負壓抽吸, 以血腫量的30%~50%作為首次抽吸量, 若達不到, 則置管使用1萬U尿激酶并將引流管夾閉, 開放時間為4 h后, 持續(xù)引流, 3~5 d(視引流具體情況而定)后將引流管拔除, 7 d后復查CT, 達75%~85%血腫吸收率。
1. 2. 2 開顱組 采用標準顳瓣開顱, 部分皮層下出血除外, 顳中對皮層回切開2~3 cm, 進入血腫腔, 將血腫徹底清除, 可靠止血, 對于部分患者行去骨瓣減壓, 同時行腦室外引流時僅針對合并腦室內出血者。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隨訪1個月,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病死率。優(yōu):經(jīng)復查無血腫殘留, 患者意識清晰, 臨床癥狀消失;良:經(jīng)復查無血腫殘留, 患者意識明顯好轉, 臨床癥狀改善;中:經(jīng)復查有少數(shù)血腫殘留, 患者意識模糊, 臨床癥狀基本好轉;差:經(jīng)復查血腫殘留較多, 患者處于昏迷狀態(tài), 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3]。治療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shù)×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錐顱組治療優(yōu)良率為79.2%, 開顱組治療優(yōu)良率為75.0%,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病死率比較 錐顱組病死1例(4.2%), 開顱組病死2例(8.3%), 兩組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6, P>0.05)。
3 討論
臨床觀察和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4], 腦內出血能夠使腦組織受到刺激, 導致血腫周邊腦組織出血性進行性水腫、壞死, 還可導致遠端部位、局部代謝、腦血流等變化。盡管小量出血對腦組織不造成破壞, 可分界擴散(沿組織或神經(jīng)), 但大量出血可對腦組織進行壓迫、破壞, 從而引起顱高壓, 增加致殘風險, 嚴重者甚至死亡。另外代謝產(chǎn)物、紅細胞可導致血管源性腦水腫, 早期將血腫清除, 利于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及預后。近年來, 臨床主要依靠外科手術治療幕上高血壓腦出血, 可有效阻止病情惡化, 但整個預后仍難以改變。有學者認為[5], 給予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適時、合理的外科干預, 對提高療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中, 兩組患者經(jīng)不同手術方法治療后, 病情均有改善, 錐顱組、開顱組的治療優(yōu)良率、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錐顱血腫引流術和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幕上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均較好。關于手術方法, 臨床在做出選擇時, 不能單方面判斷某一術式的好壞, 而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對于昏迷進行性加重、中線移位明顯、血腫量大甚至腦疝的患者, 應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 必要時行去骨瓣減壓, 以控制顱內壓, 降低死亡率;對于中線移位不明顯或無、血腫位置較深、血腫較小的患者, 應采用錐顱血腫引流術。
綜上所述, 應用恰當?shù)氖中g方法治療幕上高血壓腦出血, 可提高治療效果, 降低病死率。同時臨床醫(yī)師需熟練掌握手術操作方法、手術時機、手術適應證。
參考文獻
[1] 石景柱, 曹文新.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手術療效的臨床分析.激光雜志, 2012, 33(3):47.
[2] 韋樹德, 韋廷求, 蒙智恩, 等.幕上高血壓腦出血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近期預后影響因素.廣西醫(yī)學, 2015, 37(3):417-419.
[3] 劉占軍, 岳樹源.中小骨窗開顱加骨瓣復位術治療幕上高血壓腦出血87例臨床分析.中國綜合臨床, 2012, 28(4):423-425.
[4] 劉道兵.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幕上高血壓腦出血.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3, 20(21):182-183.
[5] 杜建新, 凌鋒, 諶燕飛, 等. 小骨窗開顱術和鉆孔引流術治療腦出血療效的對比研究.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04(7):292-294.
[收稿日期:20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