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九四六年春天,抗戰(zhàn)勝利后第二年初次到達上海的,那時候我才九歲,在上海住了兩年半,直到一九四八年的深秋離開??墒悄且欢瓮?,對我一生,都意義非凡。記得第一次去游“大世界”,站在“哈哈鏡”面前,看到鏡里反映出扭曲變形后自己胖胖瘦瘦高高矮矮奇形怪狀,笑不可止。童年看世界,大概就像“哈哈鏡”折射出來的印象,夸大了許多倍。上海本來就大,小孩子看上海,更加大。戰(zhàn)后的上海是個花花世界,像只巨大無比的萬花筒,隨便轉(zhuǎn)一下,花樣百出。
“國際飯店”當(dāng)時號稱遠(yuǎn)東第一高樓,其實也不過二十四層,可是那時真的覺得飯店頂樓快要摩到天了,仰頭一望,帽子都會掉落塵埃。我從來沒有見過那么多的高樓大廈聚集在一個城里,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像是四座高峰隔街對峙,高樓大廈密集的地方會提升人的情緒,逛四大公司,是我在上海童年時代的一段興奮經(jīng)驗。永安公司里一層又一層的百貨商場,琳瑯滿目,彩色繽紛,好像都在閃閃發(fā)亮,那是個魔術(shù)般變化多端層出不窮的童話世界,就好像永安公司的“七重天”,連天都有七重。我踏著自動扶梯,冉冉往空中升去,那樣的電動扶梯,那時全國只有大新公司那一架,那是一道天梯,載著我童年的夢幻伸向大新游樂場的“天臺十六景”。
當(dāng)年上海的電影院也是全國第一流的?!按蠊饷鳌钡募t絨地毯有兩寸厚,一直蜿蜒鋪到樓上,走在上面軟綿綿,一點聲音都沒有。當(dāng)時上海的首輪戲院“美琪”“國泰”“卡爾登”專門放映好萊塢的西片,《亂世佳人》在“大光明”上演,靜安寺路擠得車子都走不通,上海人的洋派頭大概都是從好萊塢的電影里學(xué)來的。
那時上海灘頭到處都在播放周璇的歌。“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華燈起,車聲響,歌舞升平。”這首周璇最有名的《夜上?!反蟾乓蚕喈?dāng)真實地反映了戰(zhàn)后上海的情調(diào)。當(dāng)時霞飛路上的霓虹燈的確通宵不滅。
其實頭一年我住在上海西郊,關(guān)在虹橋路上一幢德國式的小洋房里養(yǎng)病,很少到上海市區(qū),第二年搬到法租界畢勛路,開始復(fù)學(xué),在徐家匯的南洋模范小學(xué)念書,才真正看到上海,但童稚的眼睛像照相機,只要看到,咔嚓一下就拍了下來,存檔在記憶里。雖然短短的一段時間,腦海里恐怕也印下了千千百百幅“上海印象”,把一個即將結(jié)束的舊時代,最后的一抹繁華,匆匆拍攝下來。
后來到了臺灣上大學(xué)后,開始寫我的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寫的就是上海故事,后來到了美國,開始寫我的小說集《臺北人》的頭一篇《永遠(yuǎn)的尹雪艷》,寫的又是上海的人與事,而且還把“國際飯店”寫了進去。我另外一系列題名為《紐約客》的小說,開頭的一篇《謫仙記》也是寫一群上海小姐到美國留學(xué)的點點滴滴。這些恐怕并非偶然,而是我的“上海童年”逐漸醞釀發(fā)酵,那些存在記憶檔案里的舊照片,拼拼湊湊,開始排列出一幅幅悲歡離合的人生百相來,而照片的背景總還是當(dāng)年的上海。
【素材運用】白先勇先生在文中回憶自己童年在上海的點滴生活見聞,字句間流淌著對此段經(jīng)歷的珍視。童年的我們,看世界的角度是虔誠地仰視,總是懷揣一顆好奇的心,去輕輕觸碰。而童年時我們睜大眼睛所感受的世界——新鮮、原始、純真,也會隨著歲月沉淀馥郁,渲染成為我們?nèi)松_紛畫卷的底色。
【適用話題】童年;回憶;認(rèn)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