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鈺
俗話說“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可是,一片樹葉的飄落,果真預示著秋天的來臨嗎?
未必!管窺蠡測,透過表象知其本質(zhì),固然是我們看待事物的一種方法,但是正如海市蜃樓的虛幻一樣,表象不一定真實,表象也許會蒙蔽我們的眼睛。
歷史上,僅憑只鱗片爪就妄斷、不顧全局的悲劇,如恒河沙數(shù)。悲情英雄霸王項羽,雖武功蓋世卻有勇無謀,更別說高瞻的眼力與洞察力,他專橫跋扈,氣走韓信,不識真假,趕走范增,見到鴻門宴上劉邦的謙卑,就斷定天下已歸他所有。最后被困垓下,自刎烏江,也只能怪他自己不能看清本質(zhì),被一時的局勢所迷惑。乾隆皇帝可算是清王朝一位杰出的君主,但他看到天朝盛世,農(nóng)作物顆粒飽滿時也不禁沾沾自喜,以為中國已強大無比,無須與外國商貿(mào)往來,被表象蒙蔽后夜郎自大,為日后大清江山的崩塌埋下隱患。
“盲人摸象”也是一例。那個認為大象像柱子的人,僅僅是抱住了大象那圓寬如柱的大腿,而那認為大象像扇子的人,也不過是摸到了大象那闊大如扇的耳朵。象腿是“葉”,象耳是“葉”,但大象確非“秋”。亞里士多德看到鐵球比樹葉落得快,便認定重物下落的速度一定比輕物快,并由此創(chuàng)立了影響兩千多年的物理重力理論,牛頓構(gòu)造的力學體系也似乎無懈可擊,但當兩個銅球同時落地,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橫空出世,不變的“真理”不也變了嗎?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如此現(xiàn)象,不勝枚舉!其因何在呢?
一葉落,不一定就是秋,可能是樹葉的枯萎,也可能是蟲子嚙咬,不一定就是秋天的來臨;管中所見的一斑,也不一定就是威武的獵豹,還可能是溫順的斑點狗。世上萬物,光怪陸離,人間時事,復雜多變。“事實勝于雄辯”,鴻門宴上劉邦的謙恭、大清王朝外的世界、亞里士多德眼中鐵球與樹葉墜落的速度、牛頓構(gòu)造的力學體系,都告訴我們,事物是全面的、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有些現(xiàn)象可能是事物發(fā)展的表象,是局部的,倘若我們只從這一小部分入手,以偏概全,可能會與事實、真理背道而馳。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一葉落未必是天下秋,表象往往會蒙蔽我們的眼睛,軟土下的濕地未必是能支撐你的實地,所以我們在紛紜復雜的世界面前,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站在最高層,“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做出正確的判斷!
點評
本文開頭以自然現(xiàn)象引出觀點,然后以項羽、乾隆與亞里士多德、牛頓等中外名人和典型事例作為事實論據(jù),以歷史的教訓說明被表象迷惑,看不清本質(zhì),將導致失敗,令人心服;再從事例中引入道理分析,揭示了事物間的關(guān)聯(lián),有力地證明了觀點;最后再次重申觀點,從“前車之鑒”過渡到現(xiàn)實,突出了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首尾照應,卒章顯志?!笆鞘裁础薄坝惺裁础薄盀槭裁础薄霸趺礃印?,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顯示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懊と嗣蟆薄扒败囍b,后事之師”“事實勝于雄辯”“不畏浮云遮望眼”等文句畫龍點睛的引用和議論,更增加了全文說理的深刻性。
【作者系浙江省臺州市路橋中學學生,指導并置評:王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