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靈智
摘 要:為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語文知識教學要引導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可以采用的策略有:對比教學,拓展思維的廣度;探究教學,開掘思維的深度;滲透教學,訓練思維的靈活度。
關(guān)鍵詞:語文知識;知識教學;思維能力
語文知識是語文能力的基礎(chǔ)。沒有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就成為無米之炊。認知心理學把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三類。陳述性知識是一種靜態(tài)的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則是動態(tài)的知識。傳統(tǒng)的語文知識教學受人詬病的原因之一是過于注重陳述性知識的教學,且教學方法單一。葉圣陶先生曾指出,語文教學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語文知識教學要引導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即注重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善于化靜態(tài)的傳授為動態(tài)的生成。以下便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實例,作一點粗淺的闡述。
一、對比教學,拓展思維的廣度
語文知識內(nèi)容復雜繁多,分散在各個學段的不同篇章中,需要隨文而教,也需要梳理、整合及辨別。單舉文言文的文體來說,就有記、說、表、序、銘、傳、書、賦、論、志、疏等。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是把陳述性知識告知學生,而不加以辨別區(qū)分,學生就很容易混淆,更談不上理解應用。采用對比教學,可以使學生對文體有鮮明而深刻的印象,也幫助他們形成辯證地思考問題的能力。
學習《阿房宮賦》時,文體知識“賦”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nèi)容。不少教師對此只是照本宣科式地介紹,如:“賦”是一種文體,其特征主要為注重文采,辭藻生動,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描述為“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如此輕描淡寫地傳授,學生對“賦”這一文體可能會有一點淺層的印象,卻無法深刻地領(lǐng)悟。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jié)合具體語境在對比中明辨文體,使學生對“賦”的特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學生學習課文首段后,筆者展示了《史記》中描述阿房宮的一則材料:
(始皇)三十五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然后,筆者要求學生比較《阿房宮賦》與《史記》中對阿房宮的描述有何不同。經(jīng)過討論,學生得出:《史記》重在歷史事實的記述,語言樸實準確;而《阿房宮賦》重在文學藝術(shù)的想象和夸張,語言華麗,極盡“賦”體鋪陳之能事。對比教學,讓學生理解了“賦”與傳記文學的不同,也拓展了學生思維的廣度。
特級教師黃厚江在教學《阿房宮賦》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賦”的特點,在教學設(shè)計上更是別出心裁,獨具匠心。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他請學生結(jié)合文章的內(nèi)容,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括號內(nèi)填寫合適的一個字:
阿房宮,其形可謂( )矣,其制可謂( )矣,宮中之女可謂( )矣,宮中之寶可謂( )矣,其費可謂( )矣,其奢可謂( )矣。秦之亡可謂( )矣!嗚呼!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 )矣。
師生討論后,得出填寫的內(nèi)容分別為:雄、大、眾、多、糜、極、速、悲。接著,黃老師提問:“杜牧花了這么多筆墨來寫《阿房宮賦》,而這里只用了百字左右來概寫,你們認為哪個寫得更好?”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如學生所言,“老師概寫的內(nèi)容簡練精彩”,而杜牧的《阿房宮賦》“對一個內(nèi)容從不同角度、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來寫”,正體現(xiàn)了“賦”富有文采的特點。[1]這一教學的效果可謂“一石三鳥”: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又在對比中巧妙傳授了文體知識,還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探究教學,開掘思維的深度
語文工具觀使課堂教學充斥著語文知識的分析、講解、灌輸和記憶,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受到了嚴重的束縛。探究教學,無疑是一種激活學生思維的教學方式。它不是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語文知識,而是讓語文知識學習成為發(fā)現(xiàn)之旅。
要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探究學習,教師首先要有知識儲備。如曹文軒主編的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引入了較新的文藝理論研究成果,其中八個“話題”(敘述、場景、主題、人物、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情感、虛構(gòu))即小說的基本元素。教師如果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難以駕馭教學。同時,這些小說知識的教學又不宜割裂呈現(xiàn),而應滲透、融合在小說文本的理解中。采取探究教學,有利于將知識內(nèi)化為能力,并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如《丹柯》的教學,根據(jù)“話題”,教學目標應為“理解小說多元的主題”。對此,一位教師的教學思路如下:[2]
1.從讀者角度評析丹柯的人物形象;
2.從作者意圖角度探索作者的寫作動機;
3.變換閱讀視角, 聚焦族人的人性特點;
4.討論“現(xiàn)代語境中的丹柯”;
5.小結(jié)探尋小說主題的方法。
從以上教學思路可以看出,該教師是以發(fā)掘小說的多元主題來開展教學的,分別從讀者角度、作者角度、人物關(guān)系角度、當代語境角度進行探究,最后水到渠成地歸結(jié)出探討小說主題的方法。這種探究教學,改變了“呈現(xiàn)知識—解讀印證”的傳統(tǒng)教法,意在引導學生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就是開掘?qū)W生思維深度的過程。
三、滲透教學,訓練思維的靈活度
語文知識教學還要注重自然滲透,適時引導,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語文知識內(nèi)容廣博,學習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進積累的過程。所以,語文知識教學要有課程意識,懂得適時而教。同時,又要善于捕捉教學時機,引導學生在品味語言中,自然滲透語文知識,領(lǐng)略知識的魅力。
特級教師余映潮在教學《夸父逐日》時,著眼于課文內(nèi)容和能力訓練,設(shè)計了“三精”教學創(chuàng)意:精細地認讀,精妙地朗讀,精要地品讀。每一板塊的學習活動都自然滲透了知識教學。請看“精細地認讀”的教學片段:[3]
師 請同學們用筆圈出八個字(板書“走”“渴”“飲”“澤”“至”“道”“棄”“化”),任務是每個字的意思都要理解,用一個成語來印證你懂這個字的意思?,F(xiàn)在開始思考,可以討論,可以任選一個。
[幾分鐘過后,無人回答,教師讓學生再思考、再討論]
師 好,現(xiàn)在同學們可不可以回答了?誰首先發(fā)言?
生 道,道聽途說;渴,望梅止渴;飲,飲水思源。
生 至,無微不至。
生 棄,棄暗投明。
生 化,化為烏有,化干戈為玉帛。
生 走,走馬觀花,飛檐走壁。
[沉默幾分鐘]
生 澤,竭澤而漁。
師 (微笑)回答得很好,同學們都很不錯。這種方法叫印證法,請大家做上筆記。
[課堂筆記:美妙成語]
師 多妙啊,文言文言簡意賅。
面對一篇簡短的文言文,余老師采用了淺文深教的教學策略。在文言知識教學時,要求學生用成語印證詞義,學以致用,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詞義的認知和理解,而且使他們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長期堅持這種滲透教學,必將有效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度。
總之,我們要重視語文知識教學,并要下功夫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語文知識教學成為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推手。
參考文獻:
[1]黃厚江.以活激活 和諧共生[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2013(1):18.
[2]褚樹榮.確定《外國小說欣賞》的幾個維度[J].語文學習,2012(4):59.
[3]余映潮.《夸父逐日》教學實錄[EB/OL].(2012-03-13)[2016-01-27].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18381c01010sat.html.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