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國
如果在城市的街頭遇到一名流浪漢,面對他的懇求,你會愿意把你的手機借給他嗎?前段時間,網(wǎng)上流行一段“流浪漢街頭借手機,路人反應(yīng)讓人心寒”的視頻。這是一個“流浪漢向路人借手機”的街頭測試,從視頻中看到,有人懷疑,有人擔(dān)心,有人直接拒絕,甚至有人態(tài)度粗暴,愿意幫助的人寥寥無幾。
這個視頻還是很震撼人心的。在面對流浪漢借手機的考驗中,很多人確實沒有交出滿意的答卷。特別是那些態(tài)度生硬粗暴的人,甚至連基本素養(yǎng)都沒有表現(xiàn)出來。這不是想象中的道德社會,沒能讓人感受到溫暖,但你又不能說他們的懷疑、擔(dān)心完全沒有道理。
在一個陌生人社會,不與陌生人說話有點夸張,但在很多人心里,還是傾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陌生人常常有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警惕。由此不難理解,在視頻中不借手機的理由,多是擔(dān)心碰到騙子。固然這只是一個想象,并沒有大數(shù)據(jù)證明,其實很多人也知道,碰到騙子的可能性可能還沒有踩到一塊西瓜皮大,但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那一點先見和偏見,還是不自然地流露出來。
很多時候,人們不是不愿意相信別人,而是不敢相信別人。這里面既有個體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問題。拿這些年頻頻發(fā)生的“扶不起”爭論來說,其實很多“扶不起”都別有原因,但只要有一個細節(jié)坐實,人們就會害怕,就會警惕,就會封閉。這也說明,整個道德是相通的。再換個角度看,如果當(dāng)事人不是流浪漢,而是一個楚楚動人的美妙女子,測試結(jié)果可能完全不同。所謂“看臉”的背后,還是有著一種道德想象和道德判斷。
“凡是自是,便少一是”。不管什么樣的理由,沒借就是沒借,不信任就是不信任。這樣的測試結(jié)果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當(dāng)前整個社會信任體系還十分脆弱,很多人已經(jīng)失去了信任的能力。既然你知道這個社會沒有那么多騙子,既然你知道這個社會并非完全不可相信,為什么要冷漠甚至粗暴地拒人千里之外呢?一個人的道德境界,常常就體現(xiàn)在懷疑的地方。面對熟悉的人借手機,誰都會借,正常不過;面對流浪漢借手機,借還是不借,才能看出一個人的信任能力。
但是,也不要因為看到有人不借手機,就對這個社會失去信心。在視頻的一開頭,很多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借啊”“會啊”“這怎么不會呢”;在視頻中也有不少人借出了手機,甚至還有大姐表示,“有什么事可以打電話給我,至少我可以幫助你”。這樣的一些細節(jié),也再一次說明這個社會永遠都不缺少溫暖的人。這才是一個真實的社會,有把自己關(guān)在小房間里的人,也有像小太陽一樣散發(fā)溫暖的人。唯一不同的,是在不同時空里哪一種人更多而已。
道德常常隱藏在懷疑的地方。這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存疑之時,最能考驗人心道德;另一方面,眾疑之際,亦有道德光芒閃耀。比如“流浪漢向路人借手機”,依然有人借出了手機,甚至做出了更溫暖的事。因此,所有向往溫暖的人們,永遠不要失去信任的能力,永遠要看到這個世界的暖色調(diào)。在道德生長中,信心和信任真的比黃金還重要。
編輯提點:關(guān)曉星
不知從何時起,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存疑、互不信任逐漸成為了這個社會的主流風(fēng)氣,人人都揣著一份“誰知道他會不會……”的警惕。由此,有人學(xué)會了犬儒自保和“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態(tài);有人口頭上推崇道德,但卻顧慮風(fēng)險不愿踐行。要扭轉(zhuǎn)這種局面,我們應(yīng)打破心墻,試著信任他們,也相信自己?!耙活w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盛筵”,很多時候,基于善意想象的互信,也能消融堅冰,帶來良性情感互動。恰如文末所言“永遠不要失去信任的能力,永遠要看到這個世界的暖色調(diào)”,“壞人太多”,從來都不應(yīng)是我們拒做好人的借口,恰恰相反,它是我們更應(yīng)該爭做好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