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念龍
陽光平鋪在炕頭,一張不大的榆木炕桌拿上搬下,冬天的晚餐就在或干菜、或酸菜、或咸菜的炒燴中草草了事。下午三點鐘時,暮色開始四合。接下來是漫漫的長夜,伴著百無聊賴的心情,沒有書山題海,小孩子滿街跑,大人們去東家或西家串串門子。
天還沒有全黑,外面的大黃狗突然“汪汪”地叫個不停。這個時間,不是東院的二嬸,就是西院的三娘,要不就是后院的表舅媽準時來串門了。母親隔著窗戶望見了人影,于是喊我們幾個孩子去看看。我們樂顛顛地跑出去,一邊摟著狗的脖子,一邊把串門的人迎進里屋。
母親請串門的街坊在炕沿上坐下,然后讓我們去端茶倒水。嘮了一會,母親又吩咐姐姐去炒些瓜子給大家吃,大簸箕從廈屋里端出來,小指甲蓋兒大小的生瓜子粒粒飽滿。點著火,架上柴,鍋熱得烤臉。將生瓜子投到鍋里,鏟子一遍遍翻炒,一次次與大鐵鍋相碰。
溫度越來越高,香味越來越濃,直到里面的瓜子仁變酥就炒好了。用大笊籬把瓜子淘在簸箕里,端到外面風中一簸,香氣在空中擴散。有時好吃的人順著香味尋來,母親總是捧上一大捧揣進他們兜里,將他們中山裝的兩個下兜裝得滿滿的,這些人臨走時還不忘抓上一把,邊走邊嗑。
父母與串門的嘮著閑嗑,男人們坐在板凳上越嘮越近,女人們嘮著嘮著就脫了鞋子和母親同坐在炕頭上。熱乎的瓜子端上來,攤在炕上,一幫人一邊嗑著瓜子一邊說笑。女人們東家長西家短地扯著新鮮事,男人們吹噓著今年的收成,規(guī)劃來年的種植種類。
不知不覺,天完全黑了下來。那些年,農村用電供應不足,多是用蠟燭照明,到柜上摸出了一根蠟燭點燃,一點微弱的燭光照亮四壁,那些糊在墻上的報紙影影綽綽,甚至連報道的標題都有些模糊?!案锣愿锣浴钡泥竟献勇?,一陣陣的笑聲,十幾平方米的小屋頓時熱鬧起來。
蠟燭粘在木頭炕沿上,稍微一傾斜,燭淚便流了出來。我們小孩子們盯著看窗上結滿的美麗窗花。一根蠟燭燒盡,美麗的燈花閃爍幾下,滋啦一聲就熄滅了。劃上一根火柴,點燃又找來的半根蠟燭,可是這半根都要燃盡了,電還沒有來。
不久,小孩子們開始一次一次地打著哈欠,跟來的孩子也有了睡意,一個勁兒地央求著大人們回家。出于禮貌,父母總是勸他們再待一會兒,街坊們也就勢再多待一會兒。直到跟來的孩子自行東倒西歪地躺在炕上睡著了,他們的父母才準備回家。
父母將他們送出門外,約好明天再來串門。此時最后半根蠟燭也燃到了盡頭,美麗的燈花再次忽明忽暗的閃爍,滋啦一聲,最后半根蠟燭也燃盡了。第二天早晨醒來,簸箕里僅剩下一小捧瓜子,和地下一層厚厚的瓜子皮……
長大后離開家鄉(xiāng)到了城市,父母也跟著我們一起搬到了樓上。新的環(huán)境,左鄰右舍彼此都不熟悉。大家一年四季都上班,誰又有串門的時間?后來也都認識了,無非也就見面的時候打個招呼,寒暄一兩句?,F在除了電路維修,基本上不停電,誰家還有那樣成根的蠟燭?
只能感嘆,只能懷戀,“閑敲棋子落燈花”停留在詩詞里,“閑吃瓜子落燈花”也定格在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