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本文為西安培華學院2014年校級課題《儀禮》中的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及其現(xiàn)實意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摘? 要:《儀禮·士昏禮》記述了上古時期昏禮的六道禮儀程式,值得注意的是《士昏禮》所記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除納徵以外都用“雁”為贄。本文試從雁本身的特征、上古社會的時代背景、文學作品中雁的意象本意出發(fā),對《儀禮·士昏禮》中雁的意象進行多層面的解析。
關(guān)鍵詞:士昏禮;雁;意象解析;尚武重射
作者簡介:張萍(1979-),西安培華學院人文學院教師,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8-0-02
《儀禮》是記錄上古時期禮儀活動禮節(jié)和儀式的重要典籍,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重視禮樂文明的特性?!秲x禮》十七篇涵蓋了上古時期的重要禮節(jié),其中昏禮被認為是禮之根本,所謂“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射鄉(xiāng),此禮之大體也”?!秲x禮·士昏禮》記述了青年男女締結(jié)婚姻的一系列禮節(jié)程序,意在通過規(guī)定的儀式促成男女合道德、合風俗的結(jié)合,并取得社會的認可。
《儀禮·士昏禮》記述了婚禮的六道禮儀程式,值得注意的是《士昏禮》所記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除納徵以外都用“雁”作為見面禮,在如此意義重大的昏禮禮儀程序中,為什么要頻繁地用雁?雁在此又有何種寓意?本文試圖從不同角度對此問題進行解析。
一、雁的生理特性及其象征寓意
明代著名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禽部·雁》中記載:雁狀似鵝,亦有蒼、白二色。今人以白而小者為雁,大者為鴻,蒼者為野鵝,亦曰鵝,《爾雅》謂之也。雁有四德:寒則自北而南,止于衡陽,熱則自南而北,歸于雁門,其信也;飛則有序而前鳴后和,其禮也;失偶不再配,其節(jié)也;夜則群宿而一奴巡警,晝則銜蘆以避繒繳,其智也。
由以上記載可知雁為候鳥的一種,每年春分后飛往北方,秋分后飛往南方,年年如此,所以雁是一種守信之鳥,秋南春北,隨時而飛,不失其節(jié)?!抖Y記·昏義》鄭玄注:“納采而用雁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贝笾乱彩且馊绱?。宋代藥物學家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說:“雁熱則即北,寒則即南,以就和氣。所以為禮幣者,一取其信,二取其和也?!庇纱丝梢姡闱锶ゴ簛聿皇涔?jié)的守信特質(zhì)也早已為人所重,因此在古代婚禮中持雁為禮也是人們以雁為信物的表現(xiàn),寓意婚姻大事并非兒戲,男女雙方應該以此為信。
根據(jù)《本草綱目》記載,雁的第二德:“飛則有序而前鳴后和,其禮也?!比貉泔w行時,常排列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群雁在頭雁的帶領(lǐng)下飛行時行列整齊,井然有序。這種有序行為為其他動物飛禽所罕見,雁的這一品性也被為人所重,特別是在講究秩序禮儀的上古社會。晉代羊轱在《雁賦》中言:“鳴則相和,行則接伍,前不絕貫,后不越序,齊力不期而并至,同趣不要而自豪。”由此可見,上古時期先民們非常推重雁群的倫理秩序。先民們渴望家族的和睦有序,所以在昏禮這件關(guān)乎香火傳承、家庭興旺的大事中,持雁為禮也成為人們希望家庭和睦有序的象征。正如《春秋繁露》所言:“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p>
雁之第三德為:“失偶不再配,其節(jié)也。”清代學者江筠在《讀儀禮私記》中說:“夫雁不再偶,是以取之,蓋所謂‘一與之齊,終身不改之義也。”雁作為忠貞之鳥,其氣節(jié)被用于昏禮制度中,象征夫妻的忠貞不二?!吨熳诱Z類》載:“昏禮用雁,婿執(zhí)雁,或謂取其不再偶。”這一點即使是在一夫多妻制的時代也不例外。也正因為此,上古昏禮中納采請期的六禮中,除納徵之外,其余五禮都是用雁作為見面禮。
雁之第四德為:“夜則群宿而一奴巡警,晝則銜蘆以避繒繳,其智也?!毖悴还苁秋w行還是夜宿,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時有所謂雁奴專司警戒,如果遇到襲擊,就會鳴叫報警;白天飛行時口含蘆草用以自衛(wèi),以防止被繒網(wǎng)所獲。由此可見,雁是一種非常智慧的鳥,能夠應對不同的磨難,保護自己以及雁群的利益,所以古人在昏禮中持雁為禮,自是有其深義。
上古時期先民在昏禮中持雁為禮自然與雁這種動物的品性有關(guān),這不僅體現(xiàn)了上古先民與自然的密切關(guān)系,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上古先民的智慧與豐富的想象力。昏禮是上古社會禮儀中最重要的一種禮儀,所以在昏禮過程中選用什么物品為“贄”,自然不是率意而為,持雁為禮是上古先民們希望昏禮能夠忠貞、有序、守信、美滿的愿望的體現(xiàn)。
二、“雁”與上古時期尚武重射的社會風尚
上古時期,先民們在昏禮中持雁為禮的習俗除了雁本身所具備的“德性”之外,對于這一古代禮儀的理解,我們還應該結(jié)合上古時期的社會生活,結(jié)合上古時期先民們的思想來進行切實的論證。
周代的時候盡管已經(jīng)達到奴隸制社會的繁榮時期,但是仍然處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低級階段,僅教育一事而言,只有少數(shù)的貴族階層有受教育的權(quán)利,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沒有進入官學的機會,所以崇尚勇武應該是當時的社會風尚。即使到了春秋時期,孔子開始創(chuàng)辦私學,使更多人有了受教育的機會,但也依然沒有改變尚武的社會風尚??鬃咏淌趯W生“六藝”:禮、樂、射、馭、書、數(shù),其中“射、馭”依然和尚武的社會風尚有關(guān)。
從這一點而言,上古時期的年輕人也應該是以具備一定的勇武精神為自豪的。昏禮作為“禮之本也”,對于一個男性而言是“冠禮”之后的又一重要經(jīng)歷,是男性承擔責任的開始,那么如何表示自己有一定的能力承擔即將建立的家庭的責任呢?那就是要證明自己有一定的能力,有一定的勇武精神。雁在昏禮程序中的反復使用恰恰說明了這一點。芬蘭著名學者韋斯特馬克在《人類婚姻史》一書中說:“在很多民族中,丈夫和父親是家庭的供養(yǎng)者和保護者,一個男人除非他證明有能力盡到這些職責,否則就不許結(jié)婚……”上古時期,在昏禮中男性要向女方證明自己有能力盡到職責,就是要具備一定的勇武的精神,而這種勇武精神的表現(xiàn)就是通過射“雁”來傳達的。這里的雁是求婚者用以證明自己有家庭責任和一定社會能力的表現(xiàn)。
談到此我們不得不說到上古社會重視射獵的習俗,戰(zhàn)國以前,射箭被視為男性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不僅官學中要求貴族子弟學習騎馬射箭的技術(shù),孔子開辦的私學也教習弟子射、馭之術(shù) 。在射獵技術(shù)中,上古先民又往往把射擊飛鳥視為射箭技術(shù)的代表項目,周代貴族在練習射獵時所用的箭靶為獸皮制成,《周禮·天官·司裘》:“王大射,則共虎侯、熊侯、豹侯,設(shè)其鵠?!边@里所說的侯就是所射的以虎、熊、豹、麋之皮裝飾其側(cè)的箭靶,王用虎皮,諸侯用熊皮,卿大夫以下所射為豹皮。靶心稱為“鵠”,據(jù)《周禮·天官·司裘》鄭玄注:“謂之鵠者,取名于鳱鵠,鳱鵠小鳥而難中,是以中之為雋?!庇纱丝梢姡绻苌滹w鳥,就證明射箭技藝已經(jīng)非常高超其能力就已經(jīng)達到當時社會對士人的基本要求,這也預示這個男性有一定的能力建立家庭,能夠使女方及其家庭放心。
射鳥技藝在上古先民心目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上古昏禮中納采等禮儀持雁為禮就是要向女方表明求婚者“能射雁矣”。男方持雁為禮去女家求親,表示求婚者具有合格的射獵技能,以此表明男子具有一定的勞動技能,具有供養(yǎng)家庭的能力是值得信賴和依托的。這正是上古社會重視射獵、崇尚勇武的社會風尚在昏禮儀式中的反映。
三、雁在文學作品中的意象本意
雁由于其特殊互動生理特性,使先民賦予它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這不僅表現(xiàn)在上古社會昏禮中持雁為禮的習俗,而且在當時以及后世被文人賦予更加豐富的寓意,詠雁也成為文學作品中常見的題材。但是大部分關(guān)于雁的文學作品本身包含了作者的主觀情感,試拋開這些作品的主觀感情色彩,從文學作品中雁的意象本意出發(fā),會發(fā)現(xiàn)這些詠雁的作品都是從雁的某一特性出發(fā)所進行的闡釋。
早在上古時期,“詩三百”中就有對雁的吟誦,《詩經(jīng)·小雅·鴻雁》此詩以南來北往奮飛不停息的大雁來比擬征人的勞苦。清代著名詞人朱彝尊在《長亭怨慢·雁》中也對雁秋去春來的勞苦艱辛進行了生動的描繪:“結(jié)多少悲秋儔侶,特地年年,北風吹度。紫塞門孤,金河月冷,恨誰訴?回汀枉渚,也只戀江南住。隨意落平沙,巧排作、參差箏柱。別浦,慣驚移莫定,應怯敗荷疏雨。一繩云杪,看字字懸鍼垂露。漸欹斜、無力低飄,正目送、碧羅天暮。寫不了相思,又蘸涼波飛去?!边@兩篇作品都是以雁南飛沿途的辛苦勞累比興說明人的勞苦和悲涼境遇,如果拋開文學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寓意,單就作品本身所詠之雁的本義而言,這兩篇作品描寫了北雁南飛辛苦勞累的情景,但是盡管歷盡磨難雁亦不改其志,年年如此。
在文學作品中除了詠頌雁飛之苦外,還有一個主要的題材:離群之孤雁。雁都是成群結(jié)隊行列而行,飛行居棲非常有秩序,一旦離群成為孤雁其孤弱悲戚可想而知。唐代詩人許渾《孤雁》:“昔年雙頡頏,池上靄春暉。霄漢力猶怯,稻粱心已違。 蘆洲寒獨宿,榆塞夜孤飛。不及營巢燕,西風相伴歸。”通過昔日雙飛與今日孤飛進行對比,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離群之孤雁凄涼的處境。杜甫的《孤雁》更是寫盡離群之雁的孤苦哀憐:“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毖銥槿簵B,所以此處的“孤雁之苦”也反襯了“群雁之和”。
雁往往也被看成是傳書的信使,所以在文學作品中成為傳達信息的使者,唐代詩人李遠在《詠雁》中寫雁盡管在南飛的途中困難重重,但是依然年年南來北去不失其信,所以成為人們的信使。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寫道:“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币曾櫻銈鲿鳛樾攀箓鬟_自己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
由此可見,雁作為一種意象在文學作品中往往被賦予年年秋去春來不失其“信”,歷盡艱辛不改其“志”,群居群飛相處以“和”的寓意。也因為如此,在上古時期,在關(guān)系到個人前途、家族利益、社會發(fā)展的昏禮禮儀中,先民們也就用雁作為昏禮中重要的禮物來成就昏禮。
綜上所述,雁在古人的心里已經(jīng)不是一種普通的鳥,而是有德之鳥,“寒則自北而南,止于衡陽,熱則自南而北,歸于雁門,其信也;飛則有序而前鳴后和,其禮也;失偶不再配,其節(jié)也;夜則群宿而一奴巡警,晝則銜蘆以避繒繳,其智也?!被瓒Y作為“禮之本”,對于個人、家族、社會而言都意義重大,因此在重禮的上古社會其禮儀程序應該是十分鄭重的,所以“贄”的選擇也應該是慎重的。《儀禮·士昏禮》的六禮中,除了納徵之外,其他五禮都是持雁為禮,雁不僅僅是見面禮,亦不僅僅表示重視射獵崇尚勇武的社會風尚,也是先民們對昏禮者的美好的祝福和希望,有著深刻的寓意。
參考文獻:
[1]楊天宇.《儀禮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黨懷興.《十三經(jīng)導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顧頡剛.《武士與文士之蛻變》[M].中華書局,2005.
[5](芬蘭)韋斯特馬克,李彬. [M].《人類婚姻史》.商務印書社,2002.
[6]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M].中華書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