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秦末戰(zhàn)爭中,“西楚霸王”橫空出世,稱霸一方,年僅二十四歲的項羽一呼百應(yīng),意氣風發(fā);而在楚漢戰(zhàn)爭中,項羽一步一步由強變?nèi)?,最終導致了戰(zhàn)敗且自刎身亡的結(jié)局。這一個千古悲劇與他自身的性格弱點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對《史記·項羽本紀》的研讀,我將從“極重自尊,缺乏判斷”,“剛愎自用,敏感多疑”,“心胸狹窄與過于仁慈”三個方面來解讀項羽的性格弱點。
關(guān)鍵詞:史記;項羽;性格弱點
作者簡介:張桐(1994-),女,遼寧省大連市人,大連理工大學本科生在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8-0-01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盵卷七]項羽的祖父項燕是戰(zhàn)國末年楚國的大將,秦滅楚國時,兵敗自殺身亡。項羽跟隨叔叔項梁長大,史書記載,“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卷七]在整個《史記》的記載中,“力能扛鼎”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項羽,另一個是劉邦八子中的第八子淮南王劉長。由此可見,項羽體魄強健,為不可多得之才。而事實也的確如此,項羽從二十四歲(秦二世元年,前209)起兵反秦,僅用了三年時間(前209至前206),就成為分封十八位諸侯王的“西楚霸王”,掌握著秦亡漢興之際的國家命運。這一年,項羽才二十七歲。少年得志,意氣風發(fā)。
然而,歷史卻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轉(zhuǎn)折——公元前202年,楚漢戰(zhàn)爭僅僅四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烏江,自殺身亡。這一年,項羽才三十一歲。從“西楚霸王”衣錦還鄉(xiāng)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項羽這一生可謂是大起大落,而項羽自身難以克服的性格弱點是造成他失敗的根本因素。
一、極重自尊 缺乏判斷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先進入函谷關(guān)后,派兵把守函谷關(guān)阻止包括項羽在內(nèi)的其他諸侯入關(guān)。當項羽的軍隊在兩個月之后走到函谷關(guān)時,遭到劉邦軍隊的武力拒絕。于是,“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卷七]而這個“大怒”,恰恰暴露了項羽在性格上的一個弱點——極重自尊與虛榮心過盛。
鴻門宴前夜,當項伯把“次日動兵”這個軍事絕密告訴曾對他有過救命之恩的張良后,卻被張良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失色,急忙請項伯入賬:
“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卷七]
項伯把這番言論回告項羽后,項羽做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決定——停止了第二天消滅劉邦集團的軍事行動,將一場力量對比懸殊的軍事斗爭轉(zhuǎn)換為鴻門宴的政治斗爭。項羽當時大怒的前提——自尊和虛榮受到傷害——已經(jīng)不復存在,以至于錯失良機,放走了劉邦。這種由于自尊心受到傷害或滿足便上升至軍事決議層面的判斷極具隨意性,并不是一個帝王之才應(yīng)該具有的性格。
二、剛愎自用 敏感多疑
我們可以從韓信和范增這兩位歷史名人的身上看到項羽的剛愎自用對他帶來的影響。韓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原是項梁的手下,在項梁死后歸屬項羽,卻落得“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卷九十二]的待遇。項羽因此失去了一位軍事天才,而且是決定他自己命運的軍事天才。韓信轉(zhuǎn)而投靠劉邦后,漢四年,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并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lǐng)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次年十月,劉邦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項羽為自己的剛愎自用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
陳平曾云:“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侯即妻子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身邊沒有了賢能之士,項羽的最后失敗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所以,千百年來許多學者都認為,項羽不能任用人才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其實,歸根結(jié)底是他的性格使然的。
三、心胸狹窄與過于仁慈
許多年以來,無論史籍記載還是今天的學者均認為項羽的性格十分暴戾,胸襟狹隘不能容人。陳平說項羽“意忌信讒”,“至于行動賞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卷五六]。我認為這樣評價項羽是有點言過其實的,事實上,說他氣量偏狹應(yīng)該是指對那些令他不放心,甚至威脅到他的利益的人,項羽的本性不一定就是殘暴和噬殺。但是,項羽確實有心胸狹窄的一面?!镑舨寂殉本褪且粋€很好的例子。九江王黥布是項羽手下第一驍將,能征慣戰(zhàn)。項羽在與黥布有了些矛盾后,沒有及時對他表示寬容與理解,導致誤解越積越深,劉邦便利用了這一點,策反黥布,使項羽失去了一員猛將。
同時,在項羽身上還流露出對敵人過于仁慈的弱點,比如項伯。如果說他私見張良,泄露重大軍情時只是一個政治糊涂蟲,而他在鴻門宴上“項伯亦拔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的舉動已經(jīng)使他的性質(zhì)演變?yōu)橐粋€帶著內(nèi)奸色彩的敗類了。而之后他更是私受張良賄賂,為劉邦爭取漢中之地,滎陽對峙時以說辭救劉邦的父親、妻子,這更是自覺的為劉邦服務(wù)了。項伯在關(guān)鍵時刻多次出賣項羽,但是項羽卻對他一再寬容,這是使項羽由主動一步一步走向被動, 直至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項羽集團的失敗當然不是項羽一個人造成的,歷史也是具有偶然性的,但項羽自身不可調(diào)和的性格弱點決定了他只能是一個“領(lǐng)兵之將”,而不能成為“帝王之才”。無論如何,歷史不可逆轉(zhuǎn)的,項羽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歷史與藝術(shù)上不朽的典型形象,令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扼腕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