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卓別林是英國著名喜劇演員,他對人物性格的刻畫稱得上是教科書級別的,《大獨裁者》是他非常優(yōu)秀的代表作,卓別林在其中一人扮演兩個角色,他也憑借自己超絕的演技刻畫了不一樣的人物性格。本文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引言,介紹電影《大獨裁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影片《大獨裁者》中夏爾洛和興格爾的人物性格特征;第三部分對夏爾洛和興格爾的性格進行對比;第四部分就針對卓別林扮演的不同人物性格差異所帶來的表演方式不同進行分析;第五部分為全文總結(jié)。
關(guān)鍵詞:卓別林;《大獨裁者》;人物性格特征
作者簡介:張璇,性別:女,出生年月 :1990年6月,籍貫:江蘇省徐州市,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6--02
引言:
《大獨裁者》是由著名喜劇演員卓別林自編自導的電影,在二戰(zhàn)期間放映,主要是對當時希特勒的納粹主義進行諷刺,卓別林在電影的末尾公開主張反對法西斯主義,這也是整個電影的高潮。在電影首映時,美國依然和納粹德國保持著很好地關(guān)系,而卓別林以深邃的洞見直接看到納粹德國的野蠻,這在當時具有非常大的震撼力。卓別林在《大獨裁者》中一人扮演兩個角色——夏爾洛和興格爾,興格爾是模仿希特勒而作,而夏洛克是反對法西斯主義的理發(fā)師。《大獨裁者》是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也是他票房最好的電影之一。
一、影片《大獨裁者》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
(一)卓別林扮演的夏爾洛的人物性格
夏爾洛是卓別林在《大獨裁者》中刻畫的正面角色,他是一個猶太人,職業(yè)為理發(fā)師,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征入伍,后來因為受傷而離開了軍隊。當大獨裁者興格爾上臺后,主張用鐵血政策來統(tǒng)治整個國家,導致戰(zhàn)爭頻繁,而戰(zhàn)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災害,致使很多人沒有基本生活保障。人民面對這種情形非常惱火,而興格爾利用這一機會來發(fā)動人民反對猶太人,這樣就導致大批的猶太人面臨巨大的災難,身為猶太人的夏洛克也沒有免受遭殃。夏洛克為了躲避這場屠殺而選擇了逃跑,但是在逃跑過程中,由于他與大獨裁者興格爾長相酷似,所以被托曼尼亞軍隊誤認為是他們的頭領(lǐng)興格爾,夏洛克面對這一情景,做出了一個維護民主主義、反對法西斯的演講,這也成為本部影片最為精彩的一部分。
夏洛克在這一影片中經(jīng)過卓別林巧妙地刻畫而性格非常明顯。首先夏洛克是幽默的,比如在吃面包決定誰刺殺納粹元首的晚餐上,因為膽怯而吞吃了所有代表被選中的硬幣,以至打喝時也發(fā)出叮當聲;其次夏洛克是充滿詩意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他最后幾分鐘的演講,這一演講是飽含詩意的,反映了他對法西斯屠殺的憎惡和對民主自由的熱愛。在演講的一開始,夏洛克就說:“對不起,可我不想當皇帝,那不關(guān)我的事。我不想統(tǒng)治或壓服誰[1]。如果可能的話,我倒想幫助每個人,不管是猶太人、非猶太人、黑人還是白人。”夏洛克用詩意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明朗的態(tài)度,從一開始就闡明了反對獨裁的中心論點,接著層層剖析法西斯對人類社會秩序的破壞和對人性的踐踏,把當時人類社會的異化現(xiàn)象揭露得淋漓盡致。演講者號召他們不要絕望,自由永遠不會消失,只要全體人民團結(jié)起來,為自由而戰(zhàn),就能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新世界。
(二)卓別林扮演的興格爾的人物性格
卓別林扮演的興格爾就是納粹頭子希特勒的原型,卓別林通過刻畫這一角色表現(xiàn)了自己對希特勒的嘲諷,也反映了自己對法西斯主義的反感[2]。
興格爾雖然在外形上和夏爾洛酷似,但是他們的性格通過卓別林扮演的截然不同。首先,興格爾是狠辣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他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動用公共權(quán)力,主張實行獨裁政策,同時推行鐵血統(tǒng)治,向其他國家發(fā)動非法的武力攻擊,這樣不僅造成被侵略國家的生靈涂炭,而且還造成自己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為了解決這種現(xiàn)象,興格爾沒有發(fā)展經(jīng)濟,而是發(fā)動人民群眾對猶太人產(chǎn)生不滿,慘無人道的利用這種民族至上主義,導致民族矛盾加大,社會動亂不斷。
其次,興格爾是無趣的,這是相對于夏爾洛性格的另一個特點[3]。興格爾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暴力,而不會使用其他辦法,這不僅是慘無人道的表現(xiàn),更是缺乏人文關(guān)懷的寫照。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這也是一個人能向脫離低級趣味發(fā)展的基礎(chǔ),而興格爾卻沒有任何感情,甚至等同于野獸,卓別林通過滑稽的表演,非常精致地刻畫了興格爾的無趣,這似乎是在嘲諷希特勒在利用反人類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對策。
二、夏爾洛與興格爾性格對比
夏爾洛和興格爾雖然在長相方面酷似,并且由卓別林一個人扮演,但是卓別林依靠其精湛的演技,刻畫了性格迥然不同的兩個角色,讓觀眾贊嘆不絕。
(一)夏爾洛的幽默與興格爾的狠辣
滑稽是卓別林喜劇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他在人類電影史上最為著名的注腳,而卓別林通過不同形式的滑稽刻畫了夏爾洛和興格爾兩個人,表現(xiàn)了夏爾洛幽默風趣的性格特征和興格爾狠辣無人性的特點[4]。
卓別林表演夏爾洛的滑稽不僅不同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現(xiàn),同時也借助于自己充滿幽默細胞的語言,比如在吃了硬幣之后的打嗝就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點,讓人們對這一角色充滿了喜愛,也奠定了夏爾洛身上充滿小人物的特點。但是夏爾洛的幽默遠遠不止于此,比如在最后的演講中,夏爾洛以另類的幽默表達了自己雖然身為小人物,但是心系國家命運、民族命運的個性,所以夏爾洛經(jīng)過卓別林的演繹是不平凡的,可以說是“了不起的流浪漢”。
卓別林表演興格爾的滑稽就是為了嘲諷希特勒,進而反映自己反對法西斯主義的主張。比如卓別林在模仿興格爾演講、說話時使用比較蹩腳的英語,這就是對興格爾的嘲諷,人們看到這一形象、聽到這一聲音之后,沒有像同情夏爾洛那樣同情興格爾,而是對興格爾的無情充滿了憎惡,對興格爾的滑稽也包含了怨恨[5]。
(二)夏爾洛的詩意與興格爾的無趣
夏爾洛的詩意是與興格爾的無情性格相對的一點,也是卓別林重點演繹的一點。卓別林對夏爾洛的描述還是通過最后幾分鐘的演講展開的,這也是這部電影感情升華的重點,人們通過這一橋段發(fā)現(xiàn)夏爾洛并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流浪漢,而是一個充滿國家關(guān)懷、民族情懷的熱血青年,他是詩意的,沒有被動亂的世界大戰(zhàn)所打破自己的詩意人生,這反映了夏爾洛對結(jié)束這場戰(zhàn)爭是充滿自信的,對目前存在的納粹惡性是飽含鄙視的[6]。
興格爾的無情是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也是觀眾對這一角色充滿憎惡的主要原因。興格爾的上臺就是一種陰謀手段,是他無情的表現(xiàn);上臺后推行窮兵黷武政策更是他無情的升華;而為了壓制人民的抱怨,把人們的感情轉(zhuǎn)移到對猶太人的憎惡中是興格爾無情最深刻的解讀。興格爾這種無情是反人類的,也是人類劣根性中最深處的一部分,應(yīng)該得到剔除。卓別林通過自己滑稽的表演刻畫了興格爾的無情,這是對興格爾的一種嘲諷,也是從反面對夏爾洛詩意的贊揚,觀眾從一褒一貶中看出這部電影的真正內(nèi)涵。
三、夏爾洛與興格爾性格特征帶來的表演方式上的不同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夏爾洛和興格爾雖然是卓別林一人扮演的,但是他們的性格迥然不同,這樣就給卓別林在表演方式上提出了比較大的難度,因為他必須在表演方式上顯示出不同,才能刻畫兩人性格的差異。換而言之,通過分析夏爾洛和興格爾性格的不同也就可以進一步分析卓別林在演繹二人時的表演方式的不同。
(一)夏爾洛與興格爾的表演神態(tài)不同
表演神態(tài)主要體現(xiàn)在喜怒哀樂、動靜驚凝等方面,夏爾洛和興格爾的性格不同也就帶來了他們神態(tài)的不同。
卓別林在處理夏爾洛的神態(tài)時,更多的是體現(xiàn)他小人物的個性,更加偏向于生活化,讓人們比較喜歡這一小人物、同情這一小人物。而夏爾洛的人物形象在電影的最后也得到了升華,卓別林在表演神態(tài)上也有了一些變化,更多的是表現(xiàn)夏爾洛這一小人物也有心系祖國命運的一方面,讓人們感受到這一小人物并不是簡簡單單的流浪漢,而是熱愛民主自由的熱血青年。
卓別林在演繹興格爾時,表演神態(tài)主要運用了大量夸張的手法,比如興格爾的每一次發(fā)動、每一個動作,卓別林都用極其夸張的語言和動作來表現(xiàn)。卓別林運用夸張手法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嘲諷興格爾,進而嘲諷希特勒,也至于《大獨裁者》在當時德國占領(lǐng)的地區(qū)都無法正常上映,從而也反映出卓別林在表演神態(tài)方面運用的嫻熟和成功。
因此,可以看出卓別林在表演二人時運用了不同的表演神態(tài),這也是他表達自己政治主張的重要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自己的愛憎分明。
(二)夏爾洛與興格爾的表演氣質(zhì)不同
表演氣質(zhì)是一位演員走上職業(yè)化道路的關(guān)鍵,而卓別林作為教父級別的演員自然在表演氣質(zhì)把握上運用自如。
對于夏爾洛的氣質(zhì),卓別林沒有刻意去演繹,而是將夏爾洛看作鄰家男孩來把握,這也讓觀眾更加喜愛這一鄰家男孩。但是,在最后幾分鐘的演講中,卓別林為了凸顯夏爾洛追求和平自由的精神,運用了大量大人物的氣質(zhì),讓人們能夠感受到這個流浪漢的偉大,這也是卓別林自己內(nèi)心的寫照,似乎夏爾洛就是卓別林,卓別林是在本色表演。
在演繹興格爾時,卓別林運用了丑化的表演氣質(zhì),興格爾本人沒有領(lǐng)袖應(yīng)該有的魅力,而是一個連演講都不通暢的小丑角色。卓別林之所以運用這樣表演氣質(zhì)的原因就在于嘲諷興格爾,嘲諷希特勒,希特勒后來聽說卓別林運用這種表演氣質(zhì)刻畫自己時,他獨自在房間里觀看《大獨裁者》,并且反復觀看,從而可以看出卓別林在表演氣質(zhì)方面的成功。卓別林在刻畫興格爾時,表演氣質(zhì)也有夸張的成分,而這一夸張的目的就在于諷刺興格爾,進而表達自己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感情,這在當時有著非常難能可貴的精神。
結(jié)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總結(jié)出,卓別林在演繹夏爾洛和興格爾二人時反映了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前者是幽默風趣、充滿詩意的,而后者是冷酷無情、心狠手辣的,而他們性格的差異也帶來了卓別林在演繹二人時表演方式的不同,具體體現(xiàn)在表演神態(tài)、表演氣質(zhì)、表演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因此,我們在欣賞、表演具體人物性格時,要深刻把握這個人物的具體情況,從表演神態(tài)、表演氣質(zhì)、表演心理等方面入手,從而刻畫出更加具有鮮活性的人物。
參考文獻:
[1]佟曉梅.演講修辭中理性與情感的訴諸——卓別林的《大獨裁者》演講詞賞析[J]. 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4:149-152.
[2]康·布·栗山,葉周.卓別林的不純正的喜劇——生存的藝術(shù)[J].世界電影,1994,01:43-67.
[3]馮玉芳.卓別林喜劇藝術(shù)新探[D].南京師范大學,2005.
[4]肖模.卓別林與情節(jié)喜劇[J]. 世界電影,1996,02:31-47.
[5]魯成花.管窺卓別林電影的喜劇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5:129-130.
[6]張韜.卓別林的幽默人生[J].名作欣賞,2014,30: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