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外漢語中級階段民俗文化教學,對于對外漢語教學有著重大的意義。本文將從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民俗的興趣,語言教學中兼顧民俗教學以及民俗教學中凸顯文化對比這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民俗文化
作者簡介:許衍,男,漢族,1980出生,江蘇東臺人,揚州大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6--02
一、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民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學生學好中國的民俗,就應當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
首先,對外漢語教師要思考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筆者認為,應當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目的和目標,讓其有明確的學習動機。而學習動機又與學習效果有關,學習動機強則學習積極性高,學習就效果好。
第二,教師要盡量與學生保持一種良好的互動關系。學校的教育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是基于一定的師生關系維系下進行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習者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
第三,教師應該在教學手段上下功夫,以此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首先要精選教材,好的教材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選教材要體現(xiàn)中國民俗的多元性,中華民族是五十六個民族的集合體,在不斷地融合中,各族習俗均屬于我國的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國民俗學”(鐘敬文,1998)。[1]因此,“在選材上,要體現(xiàn)中國民俗文化的多元性特質(zhì),使教材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民俗而非‘漢族民俗。”[2]其次,要多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現(xiàn)在有不少的民俗文化方面的視頻和一些民俗動畫加上配音,比單純用新實用漢語課本來上課更具有趣味性,能很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中國民俗文化的興趣,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民俗內(nèi)涵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下功夫。因為不斷變換和改進的教學方法也是提高學習者學習興趣的一個因素,比如運用講授法教了一段時間,可以穿插一些游戲,也可以將學生分組對某個話題進行討論等等。
總之,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教師要善于學習和總結,肯定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二、在語言教學中兼顧民俗教學
自上世紀80年代末到現(xiàn)在的近30年中,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一直在被關注著。學界對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關系多注意到在語言教學中如何將文化導入其中,而對文化教學如何進行語言教學卻研究不多。
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后發(fā)現(xiàn),王衍軍在《談對外漢語“中國民俗”課的教材編寫及教學思路》一文中這樣表述:“……文化依附于語音、詞匯、語法等系統(tǒng),隱含于語言中,在文化教學中同樣也可以兼顧語言教學。特別是‘中國民俗課的教學對象多是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在教學中引導他們掌握語言知識、培養(yǎng)交際能力還是可以的?!弊髡哌€進行舉例:“如在婚禮儀式上,人們將半生不熟的食品,如餃子、糕、面條端給新娘吃,當新娘咬第一口時,問‘生不生?新娘則必須回答‘生。這里的‘生具有兩個義項:一是說面食沒有煮熟,生;一是生育,生兒育女?!盵3]
熟語是一個大家族,它包括俗語、成語、慣用語和歇后語。而它們自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比如,成語中的“精衛(wèi)填?!保覀儗W它的時候就可以先解釋一下其出處,了解它的文化內(nèi)涵,這樣就非常的好記,也會讓學生活學活用。如俗語,“春捂秋凍不生病”;“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等多反映人們的生活經(jīng)驗。像講解歇后語,“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就可以將這個三國里的故事大體上給學生講一下。
三、民俗教學中凸顯文化對比
“拉多曾指出外語學習者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人們習慣于將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形式、意思及其傳遞的信息照搬到外語和外國文化中去。這種照搬不僅表現(xiàn)在信息傳遞的言談話語上,也體現(xiàn)在行為舉止之中。然而,他們的意圖卻是要像外語國家的人一樣地理解和精通外國語言和文化。”[4]因此,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不時地將其固有的母語文化和漢語文化進行對比。比如在講到如何送禮的習俗時,中國與韓國就有明顯的差異。按說韓國的經(jīng)濟很發(fā)達,他們的人均收入比中國高很多??伤麄冊诨ハ嗟情T拜訪的時候就只帶些飲料、洗衣液等日常用品。像這種拜訪的禮品既對別人有用又不至于讓人有負擔,自己也沒有經(jīng)濟壓力,還表達了自己的心意,真可謂是一舉多得!韓國學生來到中國碰到的一個難題就是不會“送禮”了。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做客如何送禮”、“同事生小孩如何送禮”、“祝壽如何送禮”、“參加婚宴如何送禮”以及“送禮有何禁忌”等等向他們作詳細講解。
對外漢語教學主要是在跨文化交際的語境中進行的。教學過程中,一些潛藏的民俗文化沖突必然存在。那么我們怎樣解決上述的文化沖突呢?或者說教師怎樣向?qū)W生解釋類似的現(xiàn)象?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我們可以采用研究跨文化交際所使用的對比分析法來對不同文化之間的交際行為以及決定這些交際行為的交際規(guī)則、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進行分析,進而從中揭示出造成文化沖突的根源。這樣做的目的是要研究和提出排除文化差異干擾的有效方法,促進彼此交流的暢通,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比如,“龍”在中國人的心中是神圣并具有崇高地位的動物。漢語中有很多由“龍”所組成的詞語,如,“龍騰虎躍”、“龍馬精神”、“生龍活虎”、“龍盤虎踞”、“龍顏大怒”、“龍鳳吉祥”、“乘龍快婿”等等?!褒垺狈g成英語為“dragon”,這個詞在一些西方國家則是邪惡的動物,其語義正好和中國的相反,其實“中國龍”應該翻譯成“l(fā)oong”。再比如,柯玲的《對外漢語教學的民俗文化思考》[5]一文中有這樣一個例子:“在某大學所舉行的運動會上,一名漢語教師跑步得了名次,她的留學生馬上向她祝賀:‘老師,比賽時你跑得比狗還要快。老師笑得有些勉強?!币驗樵谥袊奈幕曈蛑泄肥菐в匈H義色彩的。相反,在英語的詞匯中“狗”的文化色彩則與中國完全相反,英語中的“You are a luck dog.”表示“你是一個幸運的人?!绷硗?,英語中用“top dog”表示“當權者”。所以教師在講解這些在東西方文化背景差異很大的例子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這種文化的差別,最好將這些文化的背景知識講給學生聽,讓他們有個心理準備,以免他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發(fā)生誤會。
綜上所述,對外漢語民俗文化的教學方法應該不拘一格、靈活多變,目的就是引發(fā)學習者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認為漢語原來是這么的有趣,這樣學生就會將漢語的“難學”化作“有趣”。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中國文化、中國國情和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綜合知識和相關必備的教學技能。
參考文獻:
[1]1998年12月北京召開的中國民俗學會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著名民俗學家鐘敬文在所作的《建立中國民俗學學派芻議》報告中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國民俗學”理念。
[2]王衍軍.談對外漢語“中國民俗”課的教材編寫及教學思路.[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3]王衍軍.談對外漢語“中國民俗”課的教材編寫及教學思路.[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4]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5]柯玲.對外漢語教學的民俗文化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年7月第4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