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雨
摘 要:阿長和大堰河是文學長廊中經(jīng)典的保姆形象。作為底層的勞動婦女,她們的人生是悲慘和不幸的。作為保姆,她們陪伴著作家的成長。她們的善良勤勞、溫厚質(zhì)樸給作家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成年后,作家在面對困境時,想到童年的保姆總是充滿溫情。童年回憶給了作家生命的滋養(yǎng)、心靈的撫慰、藝術的啟迪。
關鍵詞:保姆;阿長;大堰河;魯迅;艾青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9-0-01
保姆和主人的孩子往往具有深厚的感情。孩子的天真、單純、活潑、可愛讓保姆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和美好。保姆對孩子的細心照顧,讓孩子體會到人情的溫暖,認識到自我的價值,深化了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冻悄吓f事》中的宋媽,《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的阿長和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都是讀者熟悉的保姆形象。
《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的阿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隨著這兩篇作品的傳播為讀者所熟知。阿長是魯迅童年時期的保姆,大堰河是艾青的乳母。她們細心地照料著童年時期的作家,給了作家最深厚真摯的關愛,也影響著作家的后來性格興趣和文學創(chuàng)作,給作家提供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素材、社會反思的角度、自我反思的深度。在作家面臨人生的困境時,童年的溫暖記憶給作家巨大的心靈安慰,讓作家在人生的低谷中堅定生活的信念,汲取創(chuàng)作的力量。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是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栋㈤L與<山海經(jīng)>》是對阿長的深情回憶?!伴L媽媽,已經(jīng)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盵1]開門見山,說明了阿長的身份地位,接著用了抑揚的手法,體現(xiàn)了阿長在平凡中的偉大。阿長愛“切切察察”, 講究很多繁瑣的落后的禮俗,令魯迅非常反感;講“長毛”的故事,又很吸引魯迅;殺死隱鼠,魯迅又很生阿長的氣。但阿長在知道魯迅對《山海經(jīng)》的渴慕之后,想辦法給魯迅買來了書,又讓魯迅十分感動。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詩人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是一個勤勞善良的農(nóng)村勞動婦女。大堰河用自己的慈愛保護艾青脆弱的心靈,是艾青童年時面對父母的自私虛偽的避風港。她無私地撫養(yǎng)自己的乳兒,操持家務。“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2]大堰河在艾青回到自己的地主家庭的時候也還依依不舍,“大堰河,深愛著她的乳兒;在年節(jié)里,為了他,忙著切那冬米的糖” [3],做夢也想著自己的乳兒能夠獲得幸福,并且尊重自己,接受自己。大堰河在“沉默中蘊涵著寬厚、仁愛、純樸與堅忍” [4]。
阿長和大堰河作為社會底層的勞動婦女,她們的悲慘人生是當時貧窮落后的社會的縮影。
她們的地位很低,沒有正式的名字。阿長得名是因為“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后來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于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盵5]。大堰河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莊的名字”。
她們的生活是悲慘的。她們的婚姻非常不幸。阿長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大堰河是童養(yǎng)媳,她的丈夫經(jīng)常打罵她。她們的下一代前途也很黯淡。阿長“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大堰河“大兒做了土匪……在師傅和地主的叱罵聲里過著日子” [6]。
作為保姆,她們陪伴著作家成長,在不同的方面影響著作家。
阿長給魯迅買來了《山海經(jīng)》,也給魯迅帶來了中國古代民間文化的啟蒙。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繪圖的書,于是有了石印的《爾雅音圖》和《毛詩品物圖考》,又有了《點石齋叢畫》和《詩畫舫》。”[7]魯迅后來作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和兒時興趣的培養(yǎng)和保持是分不開的。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題出了許多創(chuàng)見,多處提到《山海經(jīng)》。魯迅也是中國木刻藝術的推動者,介紹外國木刻作品,舉辦木刻畫展,扶持中國本土木刻藝術家,組織木刻藝術社團,創(chuàng)辦“木刻講習會”。
大堰河不僅給了艾青生命的滋養(yǎng),也給了艾青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啟發(fā)。大堰河讓艾青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真誠質(zhì)樸,也看到了勞動人民的苦難,加深了對不公平的社會的批判和抗爭。艾青的詩歌很多以土地和土地上的勞動人民為抒情意象,表達著對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農(nóng)民的深沉執(zhí)著的愛和對他們命運的關注與思考,充滿憂郁的藝術個性。
聯(lián)系兩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來看,作家都是在自己人生面臨困境的時候,喚起了童年的經(jīng)歷,獲得了心靈的慰藉和創(chuàng)作的靈感。
魯迅是在受到反動政府迫害和反動文人學者的打擊時一路顛沛流離的過程中陸續(xù)寫下的《朝花夕拾》,“前兩篇寫于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yī)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jīng)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后了” [8]《朝花夕拾》“展現(xiàn)的是一個‘人家至愛者‘對于人類生存的基本命題‘愛與‘死的童年體驗的追憶與成年的思考”[9],營造出自然、親切、和諧、寬松的意境。
艾青因為參加進步活動被關進監(jiān)獄,在獄中看到大雪,想到自己的身世和乳母,便情不自已,寫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對乳母的回憶幫助艾青戰(zhàn)勝了孤獨和恐懼,獲得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在絕境面前思考民族社會的命運,抒發(fā)凝聚在心底的愛和傷痛。
童年的記憶是作家寶貴的財富,保姆的關愛和呵護讓作家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停地回憶咀嚼,獲得新的體驗和感悟,在生活中和創(chuàng)作中激發(fā)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5][7][8]魯迅.朝花夕拾[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4.
[2][3][6]艾青.艾青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4][9]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