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謹遵基督教博愛的教義,為保護其他奴隸,奉獻自己的生命。湯姆面對和接受死亡的勇氣,已然超越死亡意義,也成為反抗奴隸制的有力武器。
關(guān)鍵詞:湯姆叔叔的小屋;弗洛伊德;死亡本能
作者簡介:王斯琪,女(1991-),黑龍江省雙鴨山人,碩士在讀,主要從事美國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2
1853年,美國廢奴作家哈麗葉特·比切·斯托創(chuàng)作的廢奴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一經(jīng)出版,便引起了轟動。受丈夫的影響,內(nèi)戰(zhàn)前夕,斯托夫人躋身于幫助逃亡奴隸的隊伍中,用筆記錄下當時奴隸的生活慘狀。這部小說體現(xiàn)出斯托夫人對奴隸遭遇的同情,將奴隸的悲劇命運和生活境況真實地呈現(xiàn)在美國民眾面前,激起美國人民對奴隸制的爭議。小說的主人公湯姆是一位忠誠的奴隸、虔誠的基督徒,甘愿為他人奉獻生命。本文運用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理論探究湯姆之死。
一、弗洛伊德本能理論
心理分析學之父弗洛伊德形成其獨特的心理分析理論,其中本能理論最為著名。弗洛伊德的論證結(jié)合了學術(shù)上的心理學考量和生物學思考。他發(fā)現(xiàn)人類行為處于不斷重復過程中,這種重復是無可避免的。人這樣的有機體,因本能固有保守型,也具有恢復原始無機物狀態(tài)的傾向,即死亡?!冻娇鞓吩瓌t》是弗洛伊德后期主要著作之一,闡述了他本能理論的最后一個階段。在這本著作中,弗洛伊德修正了早期的本能學說,提出全新的“生本能和死本能二分法”,即人具有死本能和生本能。在之前的著作中,他清晰地闡述“生物機能的主要動力是死本能”。后期,弗洛伊德意識到人類生命具有雙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二重性。
二、湯姆之死
2.1為謝爾貝一家而死
湯姆跟一般的黑奴不一樣,他誠實、穩(wěn)重又能吃苦,“把我的(謝爾貝先生)整個莊園管理得井井有條”。正因如此,謝爾貝夫婦和農(nóng)場上其他的奴隸都很尊重湯姆。然而,謝爾貝先生深陷財政危機,需損失一些財產(chǎn)和家里的奴隸才能緩解危機,他不得已同意與黑奴販海利交易,賣掉忠誠的湯姆和乖巧的小哈里。當伊莉莎偷聽這一消息后,將噩耗告訴湯姆,不同于伊莉莎帶著小哈里的逃亡,湯姆選擇留下來給主人抵債。
當時南方種植園是一個極其可怕的地方,成千上萬的奴隸因繁重的勞作而死亡。湯姆深知當被賣到南方,他將會與家人永遠分開,他可能會跟大多數(shù)奴隸一樣被折磨致死。但忠誠的基督信仰使他甘愿走上通往南方的“赴死”之路,不辜負謝爾貝先生的信任,為主人度過危機。湯姆赴南方之行,昭示著不幸的開始和死亡的逼近,內(nèi)在的死本能使“所有的有機物質(zhì)加速自我毀滅”,體現(xiàn)出一次精神式死亡。
2.2為伊娃而死
在湯姆前往南方船上,好心的南方奴隸主圣克萊爾的女兒伊娃買了湯姆。圣克萊爾是一位心善的奴隸主,女兒伊娃是一位善良而虔誠的基督教徒。然而,不幸降臨,天使般的伊娃和仁慈的圣克萊爾在給予湯姆自由前相繼死去,湯姆再次面臨被賣掉的命運。伊娃臨死前,湯姆曾向上帝禱告,他愿意替伊娃死,讓伊娃活下來。愿意替他人而死的行為恰恰體現(xiàn)出弗洛伊德的理論,“生物有機體的主導力量是死亡本能”。
2.3為基督教精神而死
“我們屈從于死亡的狀況已經(jīng)滿足,也就是說,在生活中所有的悲歡離合之后,永久的生活仍然屬于我們”。在格雷的倉庫,非人的對待不斷折磨著湯姆。當格雷逼問湯姆凱西和艾米琳藏身之處時,他謹遵基督精神,寧可被打死,也沒透露她們的行蹤。而等待湯姆的便是死亡。在格雷的鞭笞下,湯姆奄奄一息,但他深信基督的力量,不懼死亡。這一次,湯姆為了自己信仰的基督精神而死,他的死本能促使內(nèi)在有機體加速自我毀滅。
對于湯姆而言,世俗的死亡并不可怕,他信仰基督,相信靈魂的重生和自我復活。他為自己信仰的基督精神而死,并相信能在天堂中遇到天使伊娃。堅信上帝始終與他站在一起,不會放棄他。他用基督靈魂感化他人,寬恕格雷的打手,在瀕死之際用愛喚醒了他們的良知。湯姆死前出現(xiàn)一副神圣的畫面,一抹明亮的、光榮的(極好的)的笑容劃過湯姆的臉龐,他說道“噢!愛,歡樂,和平?!?/p>
三、結(jié)語
《湯姆叔叔的小屋》以一場奴隸交易開場,以善良的湯姆之死結(jié)束。閱讀作品時,讀者留下了同情的眼淚,對奴隸制的憤怒、對奴隸的憐憫油然而生,拷問奴隸制帶給了整個民族的災難性后果。本文探究主人公湯姆的三次“死亡”,湯姆身上體現(xiàn)出尋求回歸到平靜死亡狀態(tài)的死本能的主導作用。湯姆為了謝爾貝一家而“死”、為伊娃求“死”以及為基督精神而死以其基督英雄主義暗示世人反對罪惡的奴隸制。這正是斯托夫人創(chuàng)作小說的目的,希望通過湯姆叔叔喚醒人們對奴隸的同情和對奴隸制度的批判。這本小說對當時的美國歷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推動美國的廢奴運動和南北戰(zhàn)爭的爆發(fā)。
作為虔誠的基督徒,湯姆認為死亡是通向永生的珍貴實際,死亡之際是表達對上帝之愛的最高行為之時。湯姆面對和接受死亡時的勇氣,展示出超越死亡的意義,成為反抗罪惡的奴隸制度的有力武器。湯姆相信死亡并不意味著完結(jié),而能體現(xiàn)出神助的動力,是一種對生命的認知,雖然肉體舍離,但可以追求更大的精神升華。死亡是個體生命的終點,也為新生命的到來提供了可能,人的本能就是循環(huán)往復歸于平靜死亡、重獲新生。湯姆接受死亡,超越肉體的死亡,在基督信仰中延續(xù)著自己的精神生命。
參考文獻:
[1]Ammons, Elizabeth. Uncle Toms Cabin: Authoritative Text, Backgrounds and Contexts, Criticism [Z].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4.
[2]Brown, Norman. Life Against Death: The Psychoanalytical Meaning of History (2nd Edition). Middletown, CT, USA: Wesleyan, 1959.
[3]Farrell, Molly. “Dying Instruction: Puritan Pedagogy in Uncle Toms Cabin”. American Literature. 82.2. (2010):244-256.
[4]Freud, Sigmund. “Our Attitude Towards Death.”Reflections On War And Death. New York: Moffat, Yard and Company, 1918.
[5]Rickman, John. A General Selection from the Works of Sigmund Freud. London. 1937:16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