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傲慢與偏見》 已從不同角度被學者大量討論,研究大多集中于作品主題,語言風格,人物個性等,但很少有學者從共同體的視角來解讀這部作品。本文從三個方面去探討達西先生的共同體建設之旅: 給麥里屯人的初次印象,與各個社會階層的關系以及跟伊麗莎白的喜結(jié)良緣。
關鍵詞:《傲慢與偏見》;共同體;達西
作者簡介:周芩(1990-),女,紹興人,杭州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2
開篇兩段以幽默反諷的口吻拉開了該書以愛情、財富、婚姻為主調(diào)的序幕,這三個主題已成為很多學者研究的方向。如果細心的讀者多去領略開篇的這兩段話,我們不難會發(fā)現(xiàn)這部小說將會帶領著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去闡釋這一條在麥里屯,在攝政時期的英國甚至是現(xiàn)代“舉世公認的真理”。正如漢密爾頓評述到:
《傲慢與偏見》的第一句話是關于個體社會建構(gòu)的陳述。它涉及到奧斯丁時代的社會地位象征和文化標記:地產(chǎn)、婚姻、社會慣例、財富的得失、階級和性別的不平等。(Hamilton 16)
因而,“舉世公認”作為一個反諷詞也具有很深厚的文化意義。第二句的關鍵詞“家庭”和“鄰居”向讀者展示了一個相互交織的社區(qū)。奧斯丁筆下的人物棲息于一種文化體系中,有的遵循著社會慣例,有的則向它們提出挑戰(zhàn)。總而言之,這些鮮明的人物形象始終處在一個共同體中,面臨著婚姻與財富,社會地位、責任的權衡。
達西是如何在這個多元價值觀的社會中去建構(gòu)自己的共同體身份?首先我們有必要去了解英國的社會文化以及思考這部作品是如何與“共同體”這一概念締結(jié)因緣。威廉斯認為,共同體有“直接、共同關懷”的意思(Keywords 76)。這與特尼斯的理解很相似,他認為共同體成員之間應該有著更為密切和更有凝聚力的聯(lián)系。作品寫于兩個世紀之交時期:18世紀的英國,社會建設得井然有序,人們生活得井井有條;19世紀的英國,人們看到了一個精神生活、個體存在逐漸喪失的社會后,逐漸把個體作為社會秩序和社會價值的決定因素。在這個轉(zhuǎn)型時期,英國社會階層地劃分“涇渭分明”,職業(yè)等級,財富多少以及家庭觀念增強。個體如何融入存在差異性的共體中?這部小說給予了讀者答案。另外關于共同體的研究,殷企平教授評論說,“雷蒙德·威廉斯的《英國小說》(The English Novel:From Dickens to Lawrence,1973)是研究英國小說中共同體問題的扛鼎之作”(殷企平 44)。在“朋友”意象與共同體形塑-《我們共同的朋友》的文化蘊含一文中說,“在19世紀的英國,關于如何建構(gòu)文化共同體的思想觀念已經(jīng)逐步形成”(殷企平 41)。除此之外,何衛(wèi)華教授也從共同體的角度對《查泰來夫人的情人》進行了探討,認為它是“勞倫斯對新的倫理共同體的虔誠召喚和建構(gòu)”(何衛(wèi)華68)。近年來,學術界對共同體話題的探討日趨激烈。盡管如此,學者研究的小說大多是19世紀中后期的作品,很少有學者對19世紀前期的作品進行探討。
一、達西給麥里屯人的初次印象
麥克馬斯特說,“奧斯丁清楚明了地記載了她每一個人物形象的社會根源,然后以她們相互審視的方式去評價她們”(Class 129)。小說伊始,單身漢賓利先生以及舞會的即將到來在左鄰右舍中掀起了一場“暴風雨”。不像貝內(nèi)特、盧卡斯太太,莉迪亞那樣,迫切希望能融入一個地位更高的群體中,達西第一次的出現(xiàn)并沒有給麥里屯人留下好印象。在舞會中,達西的“舉止引起了眾人的厭惡”,大家說他“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不好逢迎”(8)。表面上看,達西不是那么的討人喜歡,還有很強的優(yōu)越感。但在筆者看來其實不然,達西跟生人保持距離,以旁觀者的姿態(tài)觀察周圍環(huán)境和麥里屯人,這反倒是他想融入這個群體的最好途徑,因為這樣的方式可以使人冷靜客觀的評價他們。
達西的共同體意識和群體歸屬感通過舞會體現(xiàn)出來。攝政時期的英國,舞會是社會的縮影,不僅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舉足輕重的社交場所,而且各種社交關系也通過它建立起來。達西在第一次舞會上“只跟赫斯特夫人跳過一次,跟賓利小姐跳了一次……偶爾只跟自己人交談”(10),拒絕跟他人跳舞。達西此時的舉止顯得很粗魯,在31章中,伊麗莎白譴責達西在男賓少、女士需要舞伴的時候沒有主動去履行紳士的義務。當達西回答說:“我沒有請人介紹,也許考慮不周。但是我的確沒本領主動與不相識的人結(jié)識”(122)。伊麗莎白不依不饒地說道:“又聰明又受過好教養(yǎng),見的世面也多,還說沒本領與不相識的人結(jié)識”(122)。毋庸置疑,達西第一次在舞會的表現(xiàn)很容易讓讀者認為他是一位捍衛(wèi)自身階層,不愿融入其他社群或共同體的人。但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達西發(fā)生了很多細微的改變:第二次舞會主動邀請伊麗莎白跳舞,試著與其他社會階層的人接觸,與他們交談,走進并且體驗他們的生活。
二、達西與各個社會階層關系的改善
18世紀的英國階層種類繁多,有沒落的鄉(xiāng)紳階層,有正在崛起的商人階層,有一直處在社會頂層的貴族階層等。達西在小說中扮演著各個社會階層的粘合劑,無形之中走出了狹隘的共同體觀念。達西的轉(zhuǎn)變始于他的第一次求婚失敗。失敗的經(jīng)歷讓達西認識到之前的傲慢無禮,在他寫給伊麗莎白的信中,我們可以讀出達西謙遜、善良、真誠的品質(zhì)。當達西偶遇正在參觀彭伯里莊的加德納夫婦和伊麗莎白,他“走到客人跟前對伊麗莎白說話了,盡管心情尚未完全平靜,禮貌卻未少一分”(169),并且希望伊麗莎白能夠?qū)⒆约航榻B給她親戚。她打量著達西的反應,令她詫異的是,達西不再像以前那樣自視甚高,主動跟她舅舅交談,還非常有禮貌地邀請他來釣魚。同時,他還主動想把自己的妹妹介紹給伊麗莎白,伊麗莎白把此舉看成是“把她放在心目中什么地位的最好說明”(171)。此時達西踏出了將自己融入一個社會地位比他低的共同體的第一步。
接著,達西對待莉迪亞和威克姆私奔事件的態(tài)度更能體現(xiàn)出他的轉(zhuǎn)變。聽到這個消息時,達西的驚訝和沉默雖被伊麗莎白誤解,實則顯示出他深切的關懷。當私奔的消息被貝內(nèi)特家人知道時,瑪麗已經(jīng)預見到這件事的不良影響,說道:“這件事情太不幸了,也許會招來非議”(192)。當鄰里,特別是柯林斯對此議論紛紛,幸災樂禍的時候,達西用自己的財富和社會關系默默地去幫助他們,履行著作為紳士的社會責任。瓊斯認為,“財富隨之帶來的是責任(Wealth brings with it responsibilities)”(Jones 47)。因而,我們不能把達西的財富只看做是衡量他社會地位的尺度,財富還給予達西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正如管家雷諾太太對達西的評價,“東家無論對佃戶還是對仆人都號的不能再好,世上難尋,不比現(xiàn)在外面的一幫年輕人,只顧自己怎樣過的快活”(168)。支撐共同體的不是外界強加的契約或律令,源于內(nèi)心的關愛、責任感和善才是其連接的紐帶和汲取滋養(yǎng)的泉源。(何衛(wèi)華 71)。達西富有且心系他人,不管他們來自哪個階層。
貝內(nèi)特一家是鄉(xiāng)紳的代表,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卻不富有;加德納一家是商人階級的代表,社會地位不高卻有一定的財富;達西在社會階層的頂端,有地位有財富。達西最終給予其他階級尊重,進行平等的交流,拋棄了狹隘的共同體觀念,成為共同體當中的一份子。
三、達西與伊麗莎白的喜結(jié)良緣
本文最后將探討達西的婚姻與共同體的內(nèi)在關聯(lián)??v觀整本書,達西與伊麗莎白的相識,相知與相愛是本文的主要線索。有人認為婚姻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簽下的道德合同,無關其他;而有人則認為婚姻是一種社會契約,不僅與家庭、社會緊密相連,而且對共同的形塑大有裨益。筆者同意后者的說法,婚姻不只關乎“她”與“他”,還關乎家庭,鄰里和社會。
達西最初對伊麗莎白和她家人的輕視,對簡和賓利先生戀愛的百般阻撓,對他第一次自以為是完美的求婚等都未能讓他收獲愛情和獲得自己和別人對他身份的認同。宋大威說過,“身份認同必然基于對個體承認之上的對 “集體”或者是“共同體”的“集體身份”的認同”(宋大威 60)。臨近小說結(jié)尾,當賓利先生準備回到菲爾德莊園時,貝內(nèi)特先生說,“賓利要與我們往來,讓他自己找上門吧(If he wants out society, let him seek it.)”(221)。達西也面臨著選擇:是否與自己地位相差懸殊的伊麗莎白結(jié)婚?是否跟這個家庭和親戚往來?不可否認,他的再次求婚是對自身身份的反思和對共同體身份的認同。最后,小說以三對婚姻結(jié)尾:簡與賓利先生,莉迪亞和威克姆,伊麗莎白和達西。這個看似和睦的家庭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問題。面對莉迪亞把經(jīng)濟負擔扔給達西一家,他選擇用自己的財富去幫助他們;面對賓利小姐和凱瑟琳夫人對他婚姻不滿,他選擇不去計較過錯,并想辦法和解。因而他與伊麗莎白的婚姻讓各個家庭在磕磕碰碰中和睦起來,使得婚姻的社會意義不言而喻。
四、結(jié)論
“鄰里”、“家庭”、“婚姻”映射了攝政時期英國人內(nèi)在的“個體”和“共同體”意識。奧斯丁將達西的共同體意識編織在錯綜復雜的社交關系中。他給麥里屯糟糕的初次印象源于他狹隘的共同體觀念;接著在與伊麗莎白的接觸中,他逐漸消除了對其他社會階層的偏見,履行著紳士的社會責任;最后他與伊麗莎白的婚姻將各個家庭團結(jié)起來,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給共同體的形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Hamilton, Sylvia N. Constructing Mr. Darcy: Tradition, Gender, and Silent Spaces in Jane Austens Prejudice and Prejudice. Diss. U of Central Oklahoma, 2008.
[2]何衛(wèi)華:“《查特萊夫人的情人》:身體和倫理共同體”,《外國文學研究》 3(2014): 68-74.
[3]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廣西:漓江出版社,2012.
[4]Jones, Vivien. How to Study a Jane Austen Novel.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87.
[5]McMaster, Juliet.“ Clas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ane Austen. Eds. Edward Copeland and Juliet McMaster.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8. 115-130.
[6]宋大威: “共同體與身份認同”,《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4(2011): 59-60.
[7]William, Raymonds. Keywords. New York: Oxford UP,1983.
[8]殷企平:“‘朋友意象與共同體形塑-《我們共同的朋友》的文化蘊含.”《外國文學研究》4(2013): 41-49.
[9]“想象共同體:《卡斯特橋鎮(zhèn)長》的中心意義.”《外國文學研究》 3(2014):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