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琰婷
摘 ?要:《桃花扇》發(fā)生在朝代更替時期,悲歡離合加上興亡感慨構成了整部劇作哀婉傷感的感情基調,決定《桃花扇》成為了一部有著多重悲劇性的悲劇。本篇將從愛情發(fā)展的悲劇、人物的悲劇、歷史的悲劇三方面來論說其悲劇性。
關鍵詞:《桃花扇》;悲劇性;李香君;侯方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1
一、愛情發(fā)展的悲劇
《桃花扇》描繪了南明末年一代秦淮明妓李香君與清流文人侯方域愛情的悲歡離合。貫穿全劇作的始終都是情,其中主要為侯方域和李香君兩位主人公之間悲歡離合的愛情。而這一段曠世凄美的愛情,夾雜在亂世大環(huán)境中,這也暗示其悲劇結局產生的必然性。
(一)侯、李愛情之悲
侯、李的愛情生于混亂時局。愛情從二人相互欣賞開始,再由容貌之愛上升到志同道合之愛。在兩人相離、時局混亂的歲月里,愛情是他們唯一的情感支撐。無論是香君拒嫁田仰,苦守郎君歸來,還是侯生手執(zhí)血扇,痛呼香君,感情尤見真切。
作者對侯、李愛情的處理又采用了“熱文冷收”之法。于經歷萬般煎熬等候后,離人聚首??稍趶埖朗康臄嗪认拢?、李終是斷情入道。當炙熱愛情逢上國破家亡,愛情終如疾冷之風被吹得四散。
(二)“桃花扇”之悲
一柄染著鮮血、包含濃情的“桃花扇”貫穿侯、李二人愛情始終。桃花扇是整部劇作發(fā)展的主線之一。從侯生題詩贈扇于香君,到香君守貞反抗時鮮血濺于扇上,再到龍友在扇上畫出桃花,最后道士怒撕桃花扇,一系列過程都是圍繞“桃花扇”展開的。一把“桃花扇”見證了兩人愛情的悲歡離合、生命的圓缺不定,其命運一如劇中人物般慘淡而終,終被撕裂扯碎。“桃花扇”碎了,它所見證的那段滄桑歷史隨風飄散,它所象征的侯、李愛情也隨之破碎。
二、人物的悲劇
(一)李香君
李香君是我國明末秦淮名妓的典型代表。聰明伶俐、才貌雙全、為人剛烈又不失溫柔。中國古代女子所應有的優(yōu)秀品質,她幾乎全有。她的形象是一種柔美與壯美的結合。柔美來自于女性天生的柔弱;壯美則來自她對愛情的執(zhí)著和自身價值的自覺追求。
縱觀整部劇作,李香君并沒有像平常的青樓女子般將回歸正常人的生活作為自己人生奮斗的唯一目標,而是自覺地把追求自我社會價值和自我人格的實現(xiàn)放在首位。愛情,顯然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她從不甘于僅僅做一個普通的才藝超群的女子。在當侯方域欲聽從楊龍友建議,為阮大鋮做事時,她連忙“拔替脫衣”以實際行動表明自己強烈的反對的立場。同時,她也能敢于怒斥權奸害民誤國。不畏強權、剛烈勇敢是李香君身上所彰顯的精神魅力。
李香君的悲劇不如以往的青樓女子是因為男子背叛負心而造成的,她的悲劇在于她渴望愛情,但卻更追求個人的社會價值和人格的獨立。當最后國破家亡,二者不可兼得的時候,她選擇放棄塵世的幸福。理智與情感,放棄哪一方結局都注定是悲劇。
(二)侯方域
侯方域為人風流倜儻、富有文才,做事卻有些膽小怯懦、意志不堅定,不如香君般果敢英勇。作為明末清流文人的典型代表,他也有著因貴族出身而帶來的根深蒂固的些許懦弱和紈绔之氣,這些都是他人生悲劇產生的必然因素。
(三)亂世忠臣
整部劇作同樣塑造了南明三大忠臣——史可法、黃得功和左良玉。在孔尚任筆下,史可法赤膽忠心,為國事操勞奔波,但智短才疏只得以哭血來換得士兵的同情;左良玉對崇禎皇帝無限忠心,但驕橫跋扈,缺少謀略,輕率揮兵東下;黃得功誓死護主,卻反而顯得無能而變?yōu)橛拗摇?/p>
除此之外,劇中楊龍友的形象也尤為有特色。他周旋于兩種力量之間,會出面為阮大鋮疏通復社文人、幫腔為田仰和香君作媒,也會為侯方域通風報信逃離逮捕、在香君面臨殺身之禍時巧言救護。他八面玲瓏,盡顯獨特之處。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亂世之人性命難保、處處迎合的悲劇命運。
從悲劇角度來看,《桃花扇》描寫的是一個群體的悲劇。劇中人物形象眾多,各有一面,性格不一。每個人的性格中都不可避免地帶有各種缺陷,他們都曾努力擺脫自身的宿命悲劇,試圖拯救自己、拯救這個國家,最后都無疾而終。歷史已注定他們終究要以自我的毀滅來順應潮流。
三、歷史的悲劇
《桃花扇》的故事脈絡反映了南明王朝的整個歷史。在《桃花扇》中,悲壯的歷史變故也是悲劇呈現(xiàn)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在作者孔尚任的筆下,整個南明弘光小王朝權奸張狂霸道、結黨營私、倒行逆施,政治腐敗黑暗、無力回天。另一方面,對于《桃花扇》這樣一個清人書寫的以描寫南明人物抗爭的戲曲來說,這種在現(xiàn)實歷史中已經發(fā)生的朝代更替也在潛移默化中奠定了《桃花扇》的感情基調。最后的結局己然知曉,中間的掙扎則顯得尤為空乏無力。
《桃花扇》作為一部歷史劇,其中的人物大抵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他們遭逢悲戚亂世,目睹政治腐敗、矛盾尖銳,親歷紛繁戰(zhàn)亂,經歷著令人唏噓不已的悲歡離合。在兒女之情的幻滅,朝廷的興亡始末中,本部劇作的悲劇性也得以闡釋。
參考文獻:
[1] 孔尚任.《桃花扇》[M] .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2] 宋希芝.愛情不是殉葬品———讀《桃花扇》有感[J]. 名作欣賞,2005,(1).
[3] 蔣星煜.《桃花扇)研究與欣賞》[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 宋希芝.《論<桃花扇>的悲劇審美》[J] . 名作欣賞,2005年第7期
[5] 陳愛國.《歌盡桃花扇底風》[M], 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6] 王世立.《是解脫還是抗爭—<桃花扇>悲劇結局辨疑》[J]. 衡水師專學報,2004年第1期
[7] 張?zhí)煸?楊偉偉.[6] 王世立.《是解脫還是抗爭—<桃花扇>悲劇結局辨疑》[J]. 四川戲劇,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