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英 黃雪婷
【摘 要】
幼兒園開展音樂教育活動的目的在于“初步萌發(fā)幼兒感受美,表現(xiàn)美的情趣。”在嬰兒時期,孩子可以通過搖籃曲以及一些優(yōu)美、富有節(jié)奏感的樂曲,受到音樂的感染。孩子進入幼兒園接觸音樂的機會增多了。教師要在音樂教育活動中,要讓幼兒理解音樂作品,就應該讓他們聽聽、講講、動動,通過他們的聽覺及身體的動作來感受音樂,從而把他們帶進優(yōu)美的音樂境界中。
【關鍵詞】
幼兒園 音樂 教育 培養(yǎng)
音樂是人類生活的反映,人們用音樂抒發(fā)情感,用音樂愉悅生活,音樂能帶給人們美感。使人們獲得高尚的情感。音樂有益智的功能,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維、發(fā)展語言、豐富想象的作用,可以促進幼兒智慧發(fā)展;音樂有調節(jié)情緒的功能,其情感性特征能給幼兒增添興奮情緒的積極動力;音樂有審美功能,能給予幼兒美的享受,美的音樂能夠使幼兒情緒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但是,如何掌握幼兒音樂的特點,采取正確的方法,有效的開展音樂教育,是擺在幼兒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用音樂塑造幼兒的心靈
人的大腦不僅十分神奇,還充滿著無窮無盡的潛力。孩子的大腦在發(fā)育的過程中,外部世界的刺激占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嬰兒時期,孩子們會自然地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融入所見所聞,并會用不同的反應來對待不同的音樂,還能依據(jù)不同的音樂節(jié)拍搖晃身體。
人的耳朵是非常神奇的,正因為有了它,我們才能聽到周圍世界的聲音,世界上充滿了無數(shù)的聲音,但是只有一種聲音是最美好的,所有的耳朵都喜歡去聆聽的,這就是音樂。
創(chuàng)造意識和才能是現(xiàn)代化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條件,幼兒音樂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促使幼兒創(chuàng)造的資源,有待我們去挖掘。音樂是幼兒離不開的伙伴,幼兒的快樂生活需要音樂,音樂可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天真活潑的孩子對音樂天生有種熱愛和向往,匈牙利的音樂教育家認為,音樂刺激可以直接激起兒童進行各種活動的意向,是引導兒童發(fā)展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對于兒童認識、情感、意志的發(fā)展都有重要的意義。傾聽音樂可以發(fā)展幼兒的接受能力和情感反應,豐富了幼兒的情感體驗,音樂活動還可以讓孩子更加了解世界,可以讓孩子懂得感情,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可以加強孩子的聽力。
二、讓幼兒學會聆聽優(yōu)美的旋律
美國著名的音樂家艾倫·科普蘭說得好:“你要理解音樂,再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了?!薄奥牎钡拿襟w對象即是聲音,聲音又是大千世界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無聲即不成世界。音樂是以聲音為物質材料構成的藝術,音樂作為一種聲音藝術,它需要準確的音高,良好的音質,更需要將各個孤立的樂音有機地組合,使其流動,顯示出音的生命活力。音樂藝術又是一種象征性的藝術,它所表達的內容本質上更具有不確定性。人們是通過對音調、節(jié)奏等手段造成的特定音響作為媒介,引起某種聯(lián)想而達到對音樂的感受,而其中的聯(lián)想動作的卻是因人而異,因情而定了。音樂美感的獲得和人們對音樂內容的把握需要欣賞者積極的聯(lián)想,通過聯(lián)想使音樂與自身的一切相聯(lián)系,進而把象征性的音樂具體化。這就需要聽者在音樂中的聯(lián)想必須是一種高級思維,是他在對作品感受、聽想作品內涵的基礎上的想象,是把自己的經(jīng)歷、知識與作品所表達的內涵相聯(lián)系,進而認識、理解作品的過程。
三、用音樂促進幼兒的情感發(fā)展
幼兒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有充分的愉悅感和個性化的表現(xiàn)空間,以致能夠讓幼兒獲得成功感,從而堅定幼兒的自信心。
在教學中,不論是哪種形式的音樂,只有設置一定的情節(jié)讓幼兒去體會、去感覺,從心到身、從身到心,才能進入角色、進入音樂。首先,教師要以自己的情緒表現(xiàn)感染和啟發(fā)幼兒。不論是唱歌、跳舞、器樂演奏等,都應該充滿感情,做到有控制地表現(xiàn)和渲染,和幼兒一起分享音樂的美感和自己的體驗,如音樂游戲《小貓敲門》,教師從心理上引導分析,讓孩子們意識到小貓的威武、勇敢、神氣及老鼠的機靈、害怕,幼兒從心理變化中去找一系列動作的感覺,效果可想而知。教師的語音、體態(tài)、表情都應該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作品的蘊涵。其次,教師應以不同的身份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并關注和滿足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產(chǎn)生的各種情感需求。在音樂活動中,教師不僅僅是教師,還可能是大樹、小貓、老爺爺、鴨媽媽等不同角色。教師要十分樂意和善于扮演這些角色,以逼真的情感和肢體語言帶領幼兒進入音樂氛圍之中。如音樂欣賞《采茶撲蝶》,教師是采茶姑娘,將采茶姑娘看見蝴碟時快活的情緒、撲蝴蝶時愉快的神情、蝴蝶飛走時焦急的神態(tài),追逐蝴蝶時活潑地跳來跳去的情景變成動作表演、示范給孩子們看,要從孩子們那躍躍欲試的眼神里來觀察來分析,我的這段“采茶姑娘”表演孩子們懂了沒有?再言之,教師也應該具備分析和表現(xiàn)音樂作品的各種情感基調的能力。如《喜洋洋》是熱烈奔放、喜氣洋洋的;《牧童短笛》時而悠閑時而歡快;《搖籃曲》則如夢如詩,旋律細膩等。進行情感培養(yǎng),并不只是要求幼兒用動作表達,更應該要求幼兒對音樂產(chǎn)生共鳴。如樂曲《歡慶六一》,不應該只引導幼兒去尋找“高興”的同義詞,如快樂、歡快、愉快等進行情感的概括,還應該引導幼兒在描述時有激情,促進再造性審美意象的產(chǎn)生,會形象地表現(xiàn)高興的動態(tài)細節(jié),能各具特色。與其讓幼兒 >說出高興的感覺,還不如讓幼兒去表達高興的情緒。經(jīng)過這樣的音樂活動的熏陶,孩子們的情感體驗、表達會逐步變得細膩、深刻。
總之,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不應局限于音樂課中,應滲透于日常生活中。教師應當為幼兒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環(huán)境,使幼兒的生活、游戲、勞動都有優(yōu)美的音樂伴隨,美化幼兒生活,讓音樂為幼兒插上飛翔的翅膀!
【參考文獻】
【1】高星星.音樂活動在農(nóng)村幼兒園開展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2010(4)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4)
【3】李曉虹.淺談幼兒園音樂活動教育中有效策略的應用【J】.當代學前教育,2007(2)